第11章治水(三)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过治理已经改变了河道向西流去,泾水、漆水、沮水和沣水都先后汇入了渭水。荆山和岐山的道路已经开通,终南山、敦物山到鸟鼠山的道路也都修好了。雍州境内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直治理到了都野泽一带。三危山一带已经可以用于居住,三苗族也因此而变得顺服,不再有反叛之心。雍州的土质是黄色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被定为是上上级,也就是第一等。赋税被定为中下级,也就是第六等。这里对天子的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的时候要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
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而这个时候,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想来,这在当时作为帝都的冀州和沇(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洲、雍州并在一起,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九州了。都知道古人以此来代指整个中国,而现在看看这里的大致范围,其实还只是现今我们祖国半途中位于中间区域的不大的一块地方。而大禹治水时对于各地的划分来看,土壤、产物也和现在有一定的差别,尤其是经过了咱们科技的推动之后,一些曾经是下等土壤的地方,现在也已经能够成为粮食的高产地带了。千年时间,虽不是沧海桑田,也算得上是面貌变化巨大了。。。
禹在治水过成功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而禹为了治理天下洪水,也疏导了九条大河: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誓)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简简单单几个名字,确实早已经遍布华夏大地的各处地方,想来也不禁觉得心里发颤,如此辽阔的大地,今天的我们凭借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尚且要累得半死,而古人,我们的祖先禹,仅仅是凭借自己的双脚,却要这般的走遍天下,完成大任,却是不知道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如果还有什么能表达,我想,只是“佩服中。。。”,虽然这样的言语远远不够。
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