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和太一经过一番商量之后,拟定了目标,如今的人间界修真界,难以与仙界有直接沟通方式,这正好是俊对自己的第一部计划有很大的帮助,俊可以在人间界建立自己的大本营,为自己一步步的计划作出夯实的基础,可以说人间界对俊和太一的起步计划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俊要提升自己身的实力,而后便整顿整个人间界的修真界,从而达到控制整个人间界,以人间界人口为基础,统一信仰,而获取足够的信仰之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势力,据俊所知道的。如今人间界以供有五大修真势力的存在,华夏有道教修真派,佛教修真派,还有那些遗留自上古的妖族血脉,而西方则有基督教和一些零星琐碎的血族等等,而中东则是伊斯兰教的天下.....。
佛教自印度传入华夏之后,便被华夏认同,跟华夏本土的道教部分上下,难分至尊,在人间界上古之时,仙界与人间界还有些关系,但自上古黄帝一统天下,那些还在人间界行走的仙界仙人们都依然都返回了仙界,是以,自上古之时,人间界已经跟仙界失去了根本的联系,人间界没有方式与仙界沟通,唯一的沟通方式则是各个教派修为极高的通过经历天劫已达到自身实力进入虚神境界(天仙)用天劫之力沟通仙界接引之力,而不入仙界....。
这是人间界唯一能够与仙界沟通的方式,但自上古之时,便甚少有人能够渡过天劫,是以从上古到如今也只有寥寥几人能够踏入仙界,而其他的修真之人则在自己的阳寿耗尽之时,便回归天地,化成灵气融入这个天地,从而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而且人间界自上古那些仙界的仙人离开之后,便开始各自教派为尊,都想霸占整个人间界的信仰,开始各自攻伐不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就经常发生他们所认为的“圣战”而华夏也有佛道相争,但却没有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那么大打出手,以至于不得不用战争来解决问题,这也不代表佛道两家是什么仁慈之辈,而是有另一家学派来制衡了这佛道二家,这就是华夏传声千年的学派也可以称之为宗教的“儒家”....。
儒家代表了华夏本土的诸子百家,更加代表了华夏天地正统,是以佛道二家虽然是称霸华夏修真界的存在,但儒家却是以人道领袖来统治华夏人间界,自华夏春秋之时,儒家圣人孔子立下儒家学派,儒家便以孔圣人的言语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而且儒家独有的修真功法“浩然正气”,浩然正气乃儒家以人道领袖为基础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宏远创立的无上功法,浩然正气可以沟通天地之力,更加可以,以华夏气运来滋养自身,可谓是真正的华夏人间界的天地正统,远远不是佛道二家可以堪比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儒家的制衡,佛道二家才没有在华夏人间界发生战争,可以说在华夏修真界来说,儒家虽不入修真界,但修真界却都得看儒家脸色行事,毕竟儒家掌控着华夏修真界的赖以生存的人间界资源,但儒家却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门人稀少,而且不通神术,自春秋之时,儒家已经达到了巅峰的存在,儒家有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可谓势力强悍,以至于在春秋之时,佛教不敢踏入华夏修真界,而道教则避开儒家的强势,隐藏在荒山野林之地,可以说春秋之时,唯一的宗教只有儒家....。
儒家的致命缺点那就是自春秋之后,儒家圣人孔子失踪之后,门下的七十二贤人便分散在华夏各处立下各自的学派,而三千弟子则融入当时华夏的各个王国朝廷中,已达自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远,但因孔圣人不喜神通之术,认为神通乃是左道旁门,是以自孔子失踪之后,门下修为最高的七十二贤人也因阳寿耗尽,从而回归天地,三千弟子也因各自政治思想,最终分裂斗争,以造成了春秋战国长达几百年的混战时期......。
但自华夏汉朝武帝时期,儒家出了一个大儒董仲舒,以三纲五常,天人感应,为基础上奏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让儒家成为人间界的正统学派,让真个华夏人间界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理想。而后几千年下来,儒家每朝每代,都必有儒家的大儒出世以维护儒家学统为己任,但因儒家的浩然正气是在是难以修炼,正真达到儒家大儒境界的人,很是稀少,以至于儒家虽然还掌控着人间界皇权,但已经远非昔日春秋之时佛道二教相继避开之时的鼎盛.....。
是以儒家虽然还掌握人间界的皇权俗世,但却并不能够阻止佛道二教在华夏各地各自传教的情景,最后演变成了儒道佛三教制衡,三足鼎立之举,给自己相互制衡达成少有的华夏人间界平衡之举,可谓是有失必有得.......。
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俊决定先灭佛道二教,在灭儒家,以统一华夏修真界达到灭儒家统一华夏人间界,皆是便可以,以华夏人间界征伐四方统一正个人间界,已达到聚齐人间界的所有信仰之力,只有聚齐了人见证将近百亿人口的信仰之力,俊和太一才能够完美的走出第一步计划,为下一步计划作出夯实的基础.....。
“太一,如今我们先统一人间界,而后聚齐信仰之力,从而以底层为基础围攻上层,已求兵入仙界....。”
太一听到俊的话点了点头便跟俊商量了一番细节之后,便消失与俊的眼前回到俊的意识里,而俊也从意识里醒来,此时已经是快傍晚之时了,熟睡的张清裳也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