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为何反,皆为肚不饱。——广发木才语自2010-11-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起辽东,西至玉门关、陇西,北抵长城,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即始皇帝。中国第一个皇帝地位是无法争议的,历朝历代也没有不称皇帝的,皇帝这个词更像是封建社会的代名词一般的存在。取消帝王死后以其行为为谥的制度(这一点是很不错的,起码不用像夏和商的末代君主一样被冠以“桀”和“纣”这样的谥号)。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关于这一部分,随封建主义的发展而越来越严重,其代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更是盛行天下。
秦始皇认为废分封行郡县是消除各地兵争所必须的。接收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秦始皇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复杂的祭典以及封禅大典,择时进行活动。(历史的开端就是这样,看小说时有关皇帝的部分基本上都会有祭典以及封禅,由此让大家知道了皇帝的逢年过节与老百姓的区别。)咸阳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上帝’这个词原来是出自这里,当然玄幻小说中的上帝是昊天上帝,不管是哪部分,‘上帝’都不是称耶稣的,毕竟那时候离耶稣出生有200多年以上。)秦始皇还在骊山预建陵寝,墓室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保留完整而最具有历史价值的陵墓,可不像以后皇帝的墓,能挖的被挖,盗走的盗走,堪称中国陵墓第一。)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从而向臣民灌输皇权神秘的观念。皇权神秘观念,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皇权的加强和神化,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体现专制皇权的官僚机构和各种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备和统一,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加强等等,这些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符合发展的,放在现在也是一样,可不是西方大力鼓吹的民主的可笑言论,也许你会有疑问,像以美国等国家为代表的总统选举制的一系列民主制度。那我说下,人家选举可是要费钱的,选个总统更是数十亿美金之多,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咱社会主义都没发展好,处处要钱,不花这个冤枉钱买人气。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叫做隶书,比小篆更简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悄悄的透漏下:计算物品长短的器具叫度,测量物品容积的器具叫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叫衡。通过对秦代多种度量衡器的反复测量计算,得知秦的一尺长23.1厘米,秦的一升为202毫升,秦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
秦始皇的事业,是在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完成的,这使秦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征。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那时的人真少啊!不像现在,13亿以上的数字,应该送些去秦朝服役赚钱去,相信他一定需要这些劳动力,总比被资本主义剥削的好。)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自此后尾大不甩,“重农轻商”自此后大行于封建主义,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变成所谓的“重商轻农”,粮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身为人口大国的我国真的没人种地了,那只能等饿死吧。
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
此460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比以后的人强多了,烧书杀人的多了去了,远的不说,特殊时期时期毁的东西可比这多了,知识分子们死的更多。)“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惹到了掌笔杆子的士手中了,于是被加大描绘其暴君形象,就这样被挂上了暴君的名头。)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以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措施并不严厉。所焚书籍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而在项羽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咸阳后火烧阿房宫却使秦国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贵典籍被焚毁。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超过十年,影响不会太大。“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后世的“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占据了此后近两千年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卢生者,方士也,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儒生。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儒生受到牵连但是“焚书坑儒”是不准确的,有夸张的成份在里面。,方士,在当时也就是道教的先驱吧,那些炼丹,求仙这流,这些人,是儒者也看不起的,但是为什么儒家要为这些人说好话,那是后世的宣传了,为了统治阶级应用)。
秦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就是历史有名的罪同连坐了,没想到只是因为户籍管理而设的。)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
秦国军队当时号称步兵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所需兵器数量极为庞大,因而武器制造的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秦人的做法,就是让武器生产制度化,模具标准化和工艺流程规范化,并用法律加以约束。(这就是现在的工厂流水线生产的跨时代大秦,光论创新当数世界第一吧,“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实例)
与法律相配套的是推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奖罚办法,要求兵器上都要刻上制作年代、机构、督造者以及具体制作者的名字,这样工匠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传说中的商标就诞生于此,古董行业于是有了价值)
铬盐氧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科学工艺,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两种。电子镀铬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而产生,在德国是1937年,美国是1950年发明并先后在国际上取得了专利;而化学镀铬技术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创造的,这不能不说是冶金史上的奇迹。正是因为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秦王朝把当时最为纯熟的青铜制造技术运用到兵器生产上,才使统一六国战争有了足够的武器保障,并创造出兵器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实例: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均未生锈,是因为当时已具备有效的防锈技术。专家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技术分析,青铜兵器表面有一层铬盐氧化层,这种现象在兵器中普遍存在,说明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而是有意进行工艺处理后形成的,从而起到良好的防锈作用,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郁闷,花了150多分钟才码这么些,原来看资料也会这么费事。下一章就是《唐无法超越的隋朝》了,这些劳心劳力、伤眼伤身的事终于可以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