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端读取命令后,航行参谋报告到:“长官,卡兰卡基地预设指令,我船在一周内航行至X星域A集结点,A点坐标35687-98561-35469……”
就在星浩然打算寻找星图查看坐标时,系统提示声再度响起:〖叮咚,玩家星浩然进入试炼任务第一环,‘航行A点’〗
〖叮咚,玩家星浩然在试炼第一环中,建造资源采集船一艘,奖励经验值10,000点〗
〖叮咚,玩家星浩然在试炼第一环中,建造工程艇一艘,奖励经验值5,000点〗
〖叮咚,玩家星浩然在试炼第一环中,建造星光侦察机6架,奖励经验值1,200点〗
〖叮咚,玩家提前建造工程辅助船艇,工程艇一艘,奖励经验值100点〗
听完提示,星浩然立刻对航行参谋下令:“参谋官,立刻测算航线,航程!派出所有侦察机,对母船周边基础警戒区域外一光年内进行侦察警戒。”
星浩然话音刚落,指挥舱里的专家级‘导航员’‘飞行管制员’和‘情报官’就立刻开始了相关操作。
航行参谋的设置就象一个秘书,当命令复杂时,他将命令里的各项指令词汇剔出来编序后逐一传达,由相关岗位执行,再由其反馈结果。当船长指令简单明了时,各相关岗位则自行捕捉识别船长发出的关键词,抢先执行。这样的设置,是为了在战斗状态下,保证战舰的反应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航行参谋就是一个内存条,而各岗位操作员则是CPU,岗位人员等级的高低,决定了其反应速度和识别命令的范围,岗位人员等级越低,其所能够识别的命令就必须更加精确。
见到自己的指令得到了有力执行,星浩然开始通过电子腕表研究起了刚才的那几条系统提示。很快,他就发现在第一环任务中,建造资源采集船和侦察机似乎是必须的,而工程艇可能要放到后面的环节中建造。
星浩然作为游戏老鸟看一看就想到了问题关键之所在,他想:‘试炼开始系统给的资源有限,建造什么,不建造什么,肯定是有讲究的,估计是乱造了工程艇,浪费了有限的资源,所以系统才追加了100点少得可怜的经验值当安慰奖。’
没有半分犹豫,星浩然调出了船厂控制版面,将所剩的星矿全部造了资源采集船和侦查机,不同的是侦察机的型号,他选择了仅有的两种型号中造价最贵的星光2武装侦查型。
等他忙完建造计划的预设,航行参谋再次报告到:“长官,航线已经演算完毕,共有五套方案,请您定夺!”说着,将原始星图和拟定好的五套方案,传输到了星浩然的船长指挥终端上。
星浩然在指挥终端上不仅看到了原始星图和拟定好的五套方案,还看到了NPC船员看不到的两套隐藏方案。这两套隐藏方案是因为星浩然拥有中级【航线规划学】技能,所以系统多给了两套备选方案。
备选航线方案的多少取决于‘导航员”等级和船长的【航线规划学】技能的能力之合。‘导航员’根据由‘入门’到‘精级’的自身级别,可以规划出1、2、3、4、5、6条备选航线方案,船长的【航线规划学】技能由‘入门’到‘精级’分别增加半隐藏航线规划方案0、1、2、3、4、5条。
列如,一个星域内A点到B点最多有18条航线,而打算由A点到B点的飞船上‘导航员’等级为精英级、船长【航线规划学】技能也是精英级,那么这艘飞船最多就有6+5共11条最为优化的备选航线方案供船长选择。
如果船长对这11个方案不满意,也可以在原始星图上自行规划航线。船长自行规划航线能够满足船长对任务的需要,但自规划航线无法享受‘导航员’等级带来的航线速度加成,只能依靠船长自己的技能加成来增加速度。船员每一级分三等,船员共有六级18等之分,每一等都有相应的加成值。
星浩然从七份航行计划中,点选了一份相对比较中等的航行方案。这份D方案,航行时间需要六天,比最佳方案耗时多了近三天时间,不过它有一项优势,那就是沿线有两个相对较近的陨石区。
星矿源于对星云和陨石的采集,根据D方案,星浩然可以一边向X星域内A点航行,一边从容不迫的派出资源采集船补充星矿。星浩然是个老油条了,他想得非常清楚:‘三个星期的试炼时间,用一个星期时间来赶三天的路程,似乎有点太奢侈了一点。一般新船、新船长试航都不会选择比较危险的地方进行,那多出来的四天是干什么的呢?想想母船有限的资源,再看看星图上四处分布的大小星球和星云、陨石,多出来的时间就有点眉目了……’
母船正常航行速度很慢,只有重型战舰正常航速的二分之一、轻型战舰正常航速的三分之一,如果大家一起使用急速航行,航速差距将更大。
相对于其他舰船航行的高速性,母船最大的优势是远程空间折叠。它不仅能够自己通过反空间超远距离进行迁移,还能带着周围防护圈内的舰船一起进行跨星域的折叠。
两个多小时后,看着母船那慢得急死人的航行速度,星浩然无奈的向参谋官咨询到:“参谋官,母船现在能否派出侦察机沿预定航线进行侦察?”
参谋官转身,恭敬的回到:“可以,长官!机库里刚刚组装好四架星光2型武装侦察机,完全可以执行该项任务。”
“哦?!……船厂建造又要造资源采集船,又要造战机能忙得过来吗?”星浩然疑惑的问到。
参谋官再次回答到:“长官,母船上所有舰船、战机、卫星的建造任务,都是通过船长指挥终端统一下达计划命令,然后通过母船上全自动集成工厂制造零部件,再由船厂和机库分别进行组装合成,建造速度十分快捷……”。
见星浩然一副请继续的表情,参谋官继续解释道:“一艘战列舰级舰船从任务下达,到出厂需要8个小时,一艘巡洋舰级舰船需要6个小时。中小型船艇这样的低级别舰船,由于可以同时组装建造两艘,或者两艘以上,所以平均速度要快得多。
如现在正在制造的资源采集船,2个小时后将有两艘同时建成,不打乱计划的话,10个小时后我们包括之前的一艘将会拥有7艘资源采集船。
战机的建造速度更快,每组装一架只需要10分钟,关键是工厂制造零部件比较耗时,如,长官下令建造18架星光2型,工厂同时生产18架的零件需要耗时1个多小时,加上组装的时间,全部造好需要4个多小时。”
听了参谋官的介绍,星浩然总算对母船的造船能力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想想也是,在全自动的生产流程下,没有重力束缚,要完成一艘船艇的建造确实要不了多少时间。
就好象21世纪批量造船比19世纪造船快得多一样,快在哪里?快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在模块化拼装焊接,快在高效的起重搬运设备等等一系列工程步骤。对二十几个人就可以开采一个星球的宇宙大航海时代,造一艘真正的量产型舰船也不过只是需要一两天而已,何况是虚拟世界中科技被放大后的超现实时代。
母船正按航行计划缓缓的向目标A点移动。星浩然一边焦急的等待新船、新飞机的诞生,一边向已知的陨石群和星云派出了资源采集船。他知道,作为试炼的第一环,采集资源、造船、侦查和熟悉正空间常规航行,就是他目前的任务目标。
为了未知的第二环,乃至第三、第四环试炼任务,他必须尽可能多的储备星矿,并从星矿中提出够用的反物质和淡水。
在飞船的控制中枢版面中,星浩然还发现了一种叫“军元券”的东西,问了航行参谋也没搞明白“军元券”是干什么用的。只知道它是飞船上很重要的一个货币结算单位。
由于试炼用母船没有配备高级参谋,母船上大量的控制版面只有少数被激活,所以新浩然代理母船船长几天时间里,能掌握和控制的版面极度有限。作为虚拟世界的老油条,星浩然通过已知的版面,大致推测出了‘试炼’的目的,和可能遇到的任务。
这次试炼的第一环估计没什么危险,无非是学习造船和学习在飞船行进中补充星矿……。不过,星浩然对于存量较少,而在上次折叠中用量较大的反物质给予了较多的关注。通过反物质提取,星浩然无形中掌握了几项未标明的藏指标。如,一万星矿可提取1单位反物质或者是1百单位的淡水,而一艘资源船一次可采集二点五万单位的星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