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一缺乏,跟着产生的问题,就是没有政治远见。尧舜每天都在试图改变当时的世界,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经过他们改变之后的世界的前途问题,也没有考虑过,如何才能让经过他们改变之后的世界能够继续长期保持下去。相比之下,尧帝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是多一些,毕竟包括舜帝本人在内,尧帝为舜帝朝留下了一大批人才。从尧帝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解决得似乎比较好。
但根子也正在尧帝那里,他对这个问题实在考虑得是过了头,因为问题本身,而产生问题,这句话比较绕口,却道出了实质。如果不是尧帝本人对这个问题太上心,而留给舜帝自己来解决,恐怕还能激发起舜帝的积极性。但尧帝没有这样做。他先是因为对这个问题太上心,胡乱找人传位,结果浪费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后来又是因为对这个问题太上心,试图帮助舜帝做完所有的事情,结果最后又害了舜帝。
一个理想主义者常常表现得没有政治远见,恰恰是因为他太想有政治远见了。这是每一个读者必须记住的话。否则你就白读亨利一世的书了。
尧帝的勤快,一方面给舜帝留下了大堆麻烦,另外一方面也造成了舜帝的惰性。因为舜帝忽然发现,他不用去寻找人才,眼前就是一大帮人才。而此后的舜帝,也就开始坐吃山空了。
但舜帝的没有远见,还不仅仅表现在这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的“让丹朱”。我们从后来舜帝跟大禹的对话就明白,舜帝对丹朱的治国能力,是不看好的。而当初他却在不看好丹朱的情况下,还要“让丹朱”。这一方面体现了舜帝的矫情,另外一方面,也由此形成了一个恶劣的制度,这个制度有助于舜帝的政敌们从内部来打倒他的道德。
这个制度的恶劣在于,由此形成了一个传统,君主的选择不再以德行为衡量,而是以一个人的身份为衡量。前任君主的决定权让位于身份的决定权。在这种制度的推动之下,迟早都会出事。如果舜帝的儿子商均有夏启那样的企图,恐怕家天下的历史就要提前了。不过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舜帝并没有着意栽培他的儿子,说明他本身是没有私心的。但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他对贵族政治的妥协,而且是最恶劣的妥协,为夏启的上台准备了条件。
所以黄帝列朝的灭亡,根子既不在大禹,也不在夏启,而在舜帝。
当然,这种必然性只是从舜帝这方面来说的,还有更加深层的原因。那就是社会环境和天灾。
先来说社会环境,前面整个黄帝列朝的文字,我想读者已经读懂了亨利一世的意思,那就是整个黄帝列朝,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两种斗争:道德和利益之争;贵族政治和平民政治之争。黄帝列朝之所以一直屹立不倒,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两种斗争中,君主们一直旗帜鲜明地选择了道德和平民政治。但在这种旗帜鲜明的选择背后,又不是僵死的选择。选择道德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利益,让利益更加健康。选择平民政治的同时,同样也照顾了贵族的利益。
说的浅显一些,黄帝列朝成功找到了道德和利益联系的纽带。既不让道德拖累利益,也不让利益拖累道德。从而确立了一种平民和贵族都比较满意的制度。但黄帝列朝的君主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却依旧不能彻底解决道德和利益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恐怕到世界末日也不能完全得到解决。这是由道德和利益的各自特征所决定的。利益来源于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不断增长的。而道德要得到延续,就必须适应利益的变迁。利益格局变了,而道德还不变,这样的道德注定要被扔进垃圾堆。
到尧帝朝的时候,道德和利益的第二轮纷争实际上已经很厉害了。再加上尧帝本身对道德和利益的关系认识不清,所以这个问题越来越激化。到天灾发生的时候,终于得到了总爆发。
天灾结束,尧帝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道德的掌控。当然,物极必反,随着贵族政治的复活,利益政治的弊端立刻就显现出来,这给了尧舜重建道德的机会。而在重建道德的过程中,又必须以雷霆手段打击贵族政治,最终被打击的贵族后代大禹得以翻盘,取得了国家的统治权。
分析差不多就是这些,现在要继续进入叙事了。首先当然还是舜禹共治的时代特征。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实际上可以想象。大禹已经完全掌控了国家。这两个人的关系跟尧舜共治完全不同。尧舜共治是尧帝垂帘听政,而舜禹共治则是舜帝成了傀儡。跟舜帝同时成为傀儡的,还有帝喾后人和伯夷一系的大臣。这两个政治势力都是道德的坚定维护者,也是舜帝的坚定支持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经达不到诸侯之中。
结果我们可以想象,势单力孤的舜帝和大臣们就像汉献帝和他的大臣们一样,大禹挟天子以令诸侯。唯一不同的是,诸侯不用命令,直接就支持大禹,挤兑舜帝。
国家大事变得如此糟糕,舜帝终于坐不住了。他觉得他将大禹变成舜帝的企图已经失败了。整日郁闷地坐在朝廷里,这样绝不是办法。他开始回想自己的错误。最终舜帝找到了自己的错误。那就是忽略了对诸侯的控制,致使如今没有了同盟军。如果要进行绝地反击,那么唯有重新将诸侯抓在手里,才能最终击败大禹。当然,如果能够找到其他的办法也行。
而舜帝采取的办法就是巡狩。尽管舜帝成为了傀儡,但是舜帝并没有失去自由。在朝廷的地盘上,大禹还没有办法将舜帝控制起来。舜帝如果要出去,大禹也没有合理的借口进行阻挠。而舜帝相信,只要自己对诸侯进行游说,迟早可以重新拿回国家的掌控权。
于是九十多岁的舜帝开始巡狩了。为了他的道德理想,为了重新掌控国家权力,他带着他的两个妻子,也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踏上了巡狩的旅途。
这一去,舜帝就再也没有回来,而中国人文史上,也多出了一个哀感顽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