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有名有姓有父母有生卒年代有生日的历史人物。他是少典和有蟜氏的儿子,复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所以改为姬姓。又因为住在轩辕之丘,号为轩辕氏。他在有熊出生、创业、建都,所以又叫有熊氏。同时因为觉得自己拥有五行中的土德,所以又叫黄帝。根据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697年,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卒于公元前2599年,死后葬于桥山。也就是说,今年是黄帝出生4707周年,黄帝逝世4611周年。
传说黄帝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可信,黄帝后来的文治武功表明,他的确不是一般人。当然,仅仅依靠黄帝一个人,恐怕还不能建立黄帝朝。黄帝族在黄帝之前,应该进行了长期的实力积淀。
举一个例子,《黄帝内经》,经过考证,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但战国时代著书的医学家,为什么不将这部书命名为《神农内经》呢?毕竟跟黄帝相比,神农才是医学家。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无论这部书是不是黄帝写的,黄帝族跟神农族一样,也是一个医学发达的部落。而黄帝族在医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经络说并发明了针灸。也许是因为跟神农族的对立之中,黄帝族因为失去了神农族这个医学大族的治疗,所以必须开发自己的治疗方式。而在长期的实践中,黄帝族发现了人类通过锻炼身体能够促进健康,那些经常劳作或者武艺高强的人,往往有着更高的寿命。所以黄帝族的先贤认为,健康是人的内部运动达到平衡,疾病是平衡被打破,死亡则是平衡遭到彻底破坏。而神农族中药学的作用,就是利用药物的外部刺激,让人的内部运动更加趋向于良性的平衡。但除了药物之外,还有一种直接促进内部平衡的方式,就好像改造河道和治理部落一样,理顺内部运动的关系,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经过长期实践之后,黄帝族对于人体的经络穴位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对于这些经络和穴位跟疾病和健康的关系,也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所以养生学、经络学和针灸学就诞生了。
神农氏的中药学和黄帝族的养生学、经络学和针灸学是中华医学的两个高峰,至今中医还是沿着这两条道路在前进。这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这两个医学分支走过了上万年的足迹,本身就经过了无数次实践和理论的重新提纯,后世的中医学只能在学习中进行提高,就连今天的西医学,也不能提出真正的挑战。
正是由于神农族和黄帝族的贡献,那时候人类拥有比较长的寿命。传说中黄帝族的君主都有百岁左右的寿命,跟今天差不多。
所以远在炎黄之战之前,黄帝族肯定已经从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对神农族进行了赶超。而这时候的神农族当然也没有闲着。
上一章说过,封建制其实从黄帝时代就开始了。但最早的萌芽,恐怕还不在黄帝朝,应该在更早的神农朝。这也有传说为证。炎帝和蚩尤是两个部落,但传说中,蚩尤却是炎帝族的。也就是说,蚩尤带领的部落未必是炎帝族的,但蚩尤本人却是炎帝族的。那么,蚩尤又是如何做上蚩尤族的族长的呢?这也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蚩尤被神农族分封到蚩尤族。
不过神农朝的分封制应该跟黄帝朝有所差别。蚩尤本身是拥有实力的,能够跟炎黄这样的绝世高手作战,本身就证明了蚩尤绝不是普通人。由于早期的神农氏是以“道德”来统治天下的,所以神农氏也受到各个部落的拥戴。对于其他部落来说,神农氏的后人来做自己部落的首领,不仅不是耻辱,而且还是荣耀。而黄帝朝的分封制,则长期依靠武力,其他部落未必会买账。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蚩尤氏的祖先同样是通过武力分封,但原始先民部落观念逐渐淡漠,更加注重统治者的人格魅力,蚩尤氏逐渐获得蚩尤族的拥戴也是有可能的。总之,神农氏虽然跟黄帝朝有所差异,但双方的差异并不大,一个是道德为主辅以武力,一个是武力为主辅以道德,提法虽然不同,实践起来却难以分辨。
而在这种神农氏和黄帝族都在发展的过程中,正如今日的美国和中国(当然,美国跟神农氏相比,实在天差地别,不在一个档次),一个在发展中逐渐丧失优势,一个在发展中逐渐成为强者。最终,在阪泉之战中,黄帝一举利用“诡诈的兵法”打败了“宋襄公之仁”的神农氏,从神农朝到黄帝朝的改朝换代通过战争得以完成。
其实这时候原始道德很多时候都流于空谈,强行维护也只是口头上说说,神农族等原始道德的代表也许显意识中认为应该维护道德,恐怕潜意识之下很多时候也在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因为“维护道德”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需要成本的,只有不断“破坏道德”,才能达到“维护道德”的结果。从古以来,旧道德的维护者在与天为敌的情况下,最终必然成为吃人的道德。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以黄帝族为代表的“新道德”必然代替以神农族为代表的“旧道德”,这是历史的必然,无论神农族如何苦心撑持,最终也难逃这个结果。
神农氏在第二章已经说过很多。现在来着重说说蚩尤。
现在有很多史学家提出,蚩尤应该是“华夏三祖”之一。从前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其实我们还应该是蚩尤的子孙。因为在当时,蚩尤族正是占据中原的民族。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在今天河北的涿鹿进行,本身就说明蚩尤族只能是中原的民族。只是战败以后,蚩尤族才被以武力获取国器的黄帝族流放到南蛮,黄帝族也占据了蚩尤族原来的地盘。
实际上,炎帝族是依靠道德统治天下的,所以炎帝族一直以来,都老老实实生活在长江以南,不因为自己族里出了圣人就侵夺别人的地盘。只是黄帝战后施用权谋,将帮助自己获取胜利的炎帝族跟蚩尤族来了一个对调,才将炎帝族调到中原跟黄帝族杂处,形成后世的汉族。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也只有在战争之后才能发生。“土地”的重要意义,也只有在黄帝朝之后,才更加凸显出来。
蚩尤战败以后,大多数资料说蚩尤被杀了。也有一部分资料说,蚩尤得到黄帝的重用,被奉为“兵主”,也就是战神的意思。而后世的学者研究,蚩尤应该有两个,被杀掉的是第一个。在上一章我已经说过,黄帝为了推行他的“新道德”,必须要杀掉蚩尤。而后来被黄帝重用的蚩尤,应该是蚩尤族中另外一个蚩尤。也许这个蚩尤是第一个蚩尤的后代,也许是近亲或者远亲,也或许跟炎帝族的血统没有关系,纯粹就是蚩尤族在自己族中重新推选的族长。
对于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战争的结果是黄帝朝的根基得到稳固,这个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不过,其意义并不止于此。
战争是可厌的,但同样,战争也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战争各方为了战争的胜利,总是会发展自己的军事科技,而一旦战争结束,这些军事科技就能转为民用,对生产力形成推动。而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正印证了这个规律。
黄帝跟蚩尤打了一场高科技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之所以拥有高科技的含量,正是因为蚩尤族首先使用了高科技。当然,其实在炎黄之战中,同样也促进了科技的发达,而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我在本章前面提到的医学和养生学的兴起。但炎黄之战,双方比拼的是软实力,不像黄帝跟蚩尤之战这样是硬碰硬,获得的是实打实的科技成果。
蚩尤在这场战争中发展了两个军事科技:第一是使用了坚硬的护甲;第二是使用了气象武器。传说中,蚩尤族“铜头铁额”,坚不能催。这说明蚩尤族在当时已经使用了铠甲,而且极有可能使用了金属。不过后世南方各族的主要护甲似乎是藤甲,也可以推测,蚩尤族当时的护甲也许就是藤甲。而蚩尤族利用风、雨、雾的气象武器,在后世似乎并没有流传。也许只是黄帝族碰巧碰到了恶劣的天气,就误以为是蚩尤族使用了气象武器吧。当时黄帝族进中原之前,一直居住在关中。后来的周王朝本身就是居住在黄帝族原来的封地。黄帝族为了入侵中原,就从干燥的黄土高原进入了湿润的华北平原,碰到风、雨、雾等坏天气在所难免。不过后世言之凿凿,当时蚩尤族的确有“风伯”“雨师”等气象战专家,这就需要继续研究了。
而黄帝族在这场大战中,针对蚩尤族的军事科技,也发展起相应的军事科技。黄帝族对付风雨,据说获得了“旱魃”这个神祗的帮助。而对付雾,又发明了指南车。对于指南车的发明,这是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之下能够办到的事情,应该比较真实。不过对于“旱魃”的助战,我们不会相信有神,那么只有归结到“外星人”等说法上面。不过我在这里有比较通俗的解释。这是受到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启发。诸葛亮对付藤甲兵的武器,就是用火攻。那么黄帝对付蚩尤族的藤甲,恐怕也是使用了火攻。而黄帝族之所以会使用火攻,恐怕也跟对付坏天气有关。黄帝族不适应在风雨的天气里作战,就只能扎营,扎营之后,为了保持营里的干燥,肯定会用火来烤干营里的水。也许是蚩尤族趁着雨天偷袭黄帝族营寨的时候,无意中藤甲着火,让黄帝族看到了蚩尤族的弱点。所以此后黄帝族就想方设法发展火攻,最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汉书》曾经记载,《孙子兵法》原有八十二章,除了现存的十三篇之外,讲得恐怕都是军事科技。在战争中将各种杀人武器发展到极致,并一代代流传下来,后世秦汉立国之后,不得不先依靠焚书坑儒,后来又依靠儒生的一把火,彻底将这些军事科技的内容烧毁了。
而黄帝时代,“旱魃”也许就是一种厉害的火器。这种火器的制造方法被后世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