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朝还有一个重要的人,这个人不是黄帝的大臣,而是黄帝的老师。他就是岐伯。正如仓颉继承史皇氏让文字更加系统,更加适合黄帝朝的需要,岐伯也是继承神农氏,让医学更加系统,更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我在前面说过,黄帝朝开辟了一种新的医学和养生学,这种医学以经络学作为基础,以针灸为手段,而养生学则是这种医学的副产品。同时,我推断是因为轩辕氏跟神农氏的战争,致使轩辕氏不得不开辟自己的医学之道。不过两种医学各自为政的时期到炎黄合流之后就结束了。和平让两种医学再次回到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因为这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其实就算在两种医学各自为政的时期,神农氏的中药学应该在黄帝族也能够得到传承。因为中药学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传播到各个部落,尽管神农氏在中药学的造诣更高,轩辕氏族中应该也有大量专家。只不过在更加高深的医术上面,没有神农氏的帮助,轩辕氏就只有另起炉灶。到和平实现,轩辕氏重新跟神农氏交流医学,这些专家就派上了用场。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岐伯。
传说岐伯居住在岐山,也有说居于甘肃。而我的想法,岐伯应该是一个流浪的隐者。跟神农氏一样,如果要让自己的医学得到提高,就得游历天下,得到更多的中药学第一手资料。而一般说岐伯的籍贯是岐山,我觉得是比较可信的,因为作为黄帝族的医学先驱,岐山正好在黄帝的领地。而甘肃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大约是后来岐伯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就搬到接近于神农氏的地方居住,以方便随时求教。尽管神农氏和轩辕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在政治层面的医学交流中断,但我想民间的交流应该没有中断。
这里我不得不说点题外话,昨天(本章写作时间为参照,而不是发表时间)是国庆,嫦娥二号发射后,看到了“心连心”的节目,其中一个节目是藏族的歌曲,里面有几句歌词:“太阳和月亮是同一个母亲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光明;藏族和汉族都是同一个母亲的女儿,她的名字叫中国。”其实这一点,在后世的医学发展上也有佐证。
藏族其实是羌族的后代,而羌族正是炎帝族也就是神农氏的后代。从血统上来说,藏族是纯正的炎黄后代。而有关这一点的佐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藏医”。同样以药物学作为基础,跟中药学一时瑜亮。藏医学之所以会那样出色,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本是华夏大地上的医学世家神农氏的后代。正因为祖先的流传和后世的发展,才能形成今天的藏医学。
不仅是西藏,神农氏的后代还开创了蜀国的三星堆文明。正是因为跟黄帝争夺天下失败,炎帝族辗转迁徙,才找到了四川这一块富饶的“天府之国”。不过那时候都江堰还没有修建,“天府之国”既无其名,也无其实。无论如何,黄帝朝以后的神农氏都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开拓精神的民族,中国所有剩下的蛮荒之地,哪里的地势越高,哪里越是偏僻,就越是有着炎帝族后人的身影。我觉得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黄帝朝立朝之后,尽管黄帝很乐意炎帝族内迁,让他们到中原居住,但他们担心自己被黄帝族同化,所以不愿跟黄帝族住在一起。而同时,由于蚩尤族最终被赶到炎帝族原来居住的南蛮之地,炎帝族本身就是一个与世无争的民族,先前虽然有过短暂的辉煌和军事征战,但跟黄帝战败之后则回到了祖先的无为之治上,所以现在也不好意思重新跟蚩尤族争夺南蛮。于是,他们一路向西,哪里有蛮荒,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正是因为炎帝族的西迁,决定了岐伯从岐山搬到甘肃。而岐伯在炎帝族精神的激励之下,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又一个医学始祖。
其实岐伯不仅是一个医学始祖,也是一个哲学家、音乐家、天文学家和旅行家。他之所以到各地游历,不仅是为了他的医学,也是为了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他的医学,也因此有了一套严格的体系。这其中,对于黄帝朝核心的哲学观的吸收,有着明显的烙印。
岐伯的医学体系“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岐伯的医术参照了天文、地理、万物、人体的运动规律。他把人的小宇宙放到大宇宙之中,将人的身体内运动与宇宙万物的运行做参考,从而形成了一种跟哲学相印证的医学。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个医学体系跟黄帝朝的哲学观惊人地相似。“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体现了“天地之纪”,“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体现了“幽明之占”,“更相问难”体现了“死生之道,存亡之难”。
这样,岐伯就将黄帝朝的哲学与自己的医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战国时候后世的医家根据流传下来的岐伯医理编定的《黄帝内经》,开宗明义就提出“君子治未病”的观点。也就是一个人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要严格遵循人体内运动的规律,使自己远离疾病,而不能等到生病了才开始医治。这一点在后来的《扁鹊见齐桓公》中又有生发,从齐桓公表皮的毛病直到发展到膏肓之疾的过程都进行了描述。
《黄帝内经》如果真是传播了岐伯的医理的话,那么岐伯也是有记载的最早使用五行原理的医人。五行学说是古人最早用来解释宇宙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的特征是富有可操作性,可以在占卜之外直接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来解释世间万物,可以不必进行占卜,甚至在占卜的时候都要用到这种理论。而岐伯更是将这种原理应用到人的内运动之中,五脏六腑都有自己的五行,脏腑之间都有生克关系。今天看来,这种五行的映射还是有道理的。例如在五脏中,心属火。而古语说:“心之官则思”,就是说,心是主管感情的器官(这里的“思”不是思考而是感情。例如,“春女思,秋士悲”,是说春天的女孩子和秋天的男人感情丰富),而感情则是影响到人体内运动最重要的因素,就像火苗一样。而肺属金,是被火克的,感情正是影响肺部的最重要因素。林黛玉的肺病,就是因为感情问题更加加重的。肝属木,木是能够净化空气的,肝则是解毒的。金克木,肺气过旺的人会影响到肝,因为肺气旺了之后,身体的循环加快,产生的有毒物质也更多。而木又生火,肝好的人脾气好,对于人的感情又有良性的促进作用。例子不用多举,这里可以推断,岐伯也许正是借用五行的道理对人的内运动进行描述,而借用的过程中也的确考察了五脏六腑的内运动跟五行的关系,从而才能准确地描述出来。五行不过是一种哲学模型,可以解释大多数内运动。但这种模型又是根据人的理性来建立的,还有很多“幽明之占”的东西,不是这种模型所能够解释的。
在这个基础上,岐伯又提出“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正邪”“八风八邪”等医学观。“阴阳”的哲学观脱胎于八卦,事物皆有阴阳,阴阳的运动是不一样的。而人体的运动,有的是本质运动,有的是现象运动,有的是外在运动,有的是内在运动,这些都是需要仔细分辨的。同时,还有“寒症”和“热症”的分别。受凉则寒生,中暑则热重。这些寒热状态如果不及时排解,会在体内积存,时间长了就影响到内部脏器的运动。
而岐伯在医学上最大的贡献,则是提出了“正邪”的学说。这是借鉴了社会生活中的正邪。岐伯认为,人的身体内部有两种运动:一种是维持身体健康,使身体运动趋于良性的;一种是损害身体健康,破坏身体运动的。而“八风八邪”等,就是影响身体内运动的“邪气”。
在人的日常养生中,要努力维持正气,去掉邪气。而在治病中,同样要帮助病人回复正气,去除邪气。岐伯认为,人的思想情感跟人身的“正邪”之气也是有联系的,这一点被后世广为借鉴。所谓“修生养性”,就是一个人要努力构建和维持自己的良性情感状态。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一个人要拥有良好的“情商”。一个人性情不好,必然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性情好了,就算有病,好的也快。当然,性情不仅是指“好脾气”,这中间包含着对各种情感状态的控制。有“喜伤心,忧伤肺,怒伤肝”的说法。
同时医家还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可以影响到身体健康的。行善的人心中常有光明,可以烛照自己拥有好的情感状态。而作恶的人心中常怀黑暗,往往让自己处于不好的情感状态中。
岐伯庞大的医学体系,这些只是其中较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后世可见的核心部分。不过,根据前面的推测,岐伯应该也进行过类似于神农氏的“尝百草”的活动。神农氏“尝百草”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当时的医人的普遍作风。因此岐伯在跟神农氏的交流和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中药学的发展也应该有着重大的贡献,只不过后世记载的就比较少了。
除了医学之外,岐伯还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对音乐和天文学都有着不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