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很久不像现在这样可以静下心来读读书,思考思考问题了,读了陈丹青先生手抄的一份最后一课,是木心先生关于东西方哲学的思考,其中渗透了很多艺术生命的感悟,木心先生是谁,我没有深入的了解过,和陈丹青属于亦师亦友,非常有思想的以为老师,这是我读过书之后的感悟,没读之前也是木心这个名号让我思考了很久,甚至偏执的想要给自己想一个,最终还是放弃了,到不了那个层次,就显得非常的庸俗,我就算是拉上一个大师级的画家哲学家来附庸,自己都会觉得讨厌自己,如果你拉上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来,估计都不会觉得这是一种附庸了吧。很感慨木心先生讲的一个小故事,说等这个字,他和一个朋友有一天在路上闲谈聊到SH人喜欢凑热闹这种行为,觉得SH人总喜欢往人群里面挤,非要浪费时间的围观一些东西,木心先生觉得这是一种浪费时间,而且非常不雅的行为,正在交流中,朋友看到路旁有一群人在围观什么马上就挤了上去,木心先生大概等了有半个小时左右就独自离开了再也没有管这位朋友,朋友后来责备木心为什么丢下他一个人不管,木心先生说有些人我还可以等,因为到了时间他们自然还会回来,听了劝说自然也会改,但是有些人不需要再等了,因为你随他去吧,你们不是一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等别人,其实自己也遇到过,这种等可以上升到很多的层级,你有时候可能过多的在为别人考虑,或者还在考虑是否这次会原谅他们,这种等属于一种仁慈心里作祟的宽容,可是试图通过等这种时间的消耗来挽回一些东西,但是时间改变不了一个人的性格,也很难把你自己的路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因为这不是他要选择走的路,而只是你认为的高雅,如果你还认为这是一条高雅的路,何必在意那些庸俗的看客呢。社会像染缸,你很难分别出谁真的还能亮出点底色,所以你只管大步的往前走,喜欢你的,支持你的总会一直跟在你的身后,抛弃你的,不认同你的你不再需要等待着给他们一次机会,因为也有可能就会迷失了自己,大染缸,先要认清自己的底色
最近自己也非常讨厌互相拆台的营销模式,就比如两部电影的争斗,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把问题升级成一种对于生活态度的不同阵营对立,生活态度没有对立面,不是你好你坏的双面模式,也不是你说好就是好你说坏就是坏的固定套路,那是一种不同面产生的美感,我们需要的是这种美感的升华,而不是这种尖锐对立之后产生的冲突,除非在自己理智不清楚的情况下,自己很少会站在派别的角度分析问题,因为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文学本身就带有无限的魅力和可爱之处,不该批判文学本身具有什么问题,而是艺术牺牲带来的后遗症,或者是生活元素的代入导致的戏剧化。我知道这里面营销的成分更多一点,因为现在主流的而且最具成效的营销手段就是通过事物对立丑化达到双赢的目的,但是看到很多所谓的年代理论还是觉得非常的心痛,年代本身就带来了割裂,何必再深化那些子虚乌有的价值理念的,并不是价值不对,而是你们不知道精神世界哪有什么统一场
前者送给在我心里最棒的小知己,能包容的人不多,一个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