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好友孟尝从西安发来一封邮件,说是有一些东西要给我看,可是我去到西安之后,却没有见到孟尝,发出去的邮件也犹如石沉大海,让人心中不免有点不耐。
孟尝是西安某大学的教授,负责的是考古这一块,我自认和孟尝乃是发小,关系不可谓不亲密,可是已经多年未见,自然生疏了许多。这次孟尝在西安发现了一道奇怪的书卷,材质特殊,如纸,如皮,也断不出年限,只能猜测是唐代的事物,这才想到了我,将我从长沙一带唤去,想要让我辨认一下这个东西到底出自何处,是何材质。
却不料,受邀而来,却遇到这等事情,着实让我不高兴了几天。
在青年旅社等了几天,已然没有孟尝的消息,我心中恼怒之下,不由的也生出了一股淡淡的隐忧!
孟尝是个老实人,从小到大,成绩最好,从不打架,就算是撩起了袖子,怒目瞪着谁,也没有人将他当做一回事儿!这一次将我叫来西安,很明显是因为急于想要搞清楚手里的那道书卷。
孟尝此人虽有真材实料,却也向来好大喜功,这次在西安得了此卷,虽不能辨识,但心里终究有些学术人的自傲,免不得炫耀一番,难道,那道书卷给他引来了祸事?
想到这,我便再也坐不住,起身出了门,顺着长安街,来到了孟尝所在的大学,和一位看门的老汉打听到了孟尝所在的院系位置,便一路走到了教导处!
教导处的一个老人接待了我,相互自我介绍了一下,我才知道,我身前这个穿着上世纪中山装的老人,乃是国内考古界的一个赫赫有名的人。
虽说是赫赫有名,但也是限于界内,旁人甚少知晓!我也只是听说过!
老人姓王,是这所大学的教授,王教授说起孟尝,心中不免叹息,唏嘘了老一阵,这才与我说起孟尝!
两个月前,孟尝在听说了西安大同乡出现了一个前朝的古墓,具体哪个年代不得而知,可是既然是古墓,那便有发掘考古的价值,孟尝念到此处,便直接去了大同乡!
同行的还有孟尝的两个学生,一个叫做李煜,与那皇帝一样,善于书。一个叫做孟德号,人称小曹操,性格比较狂躁,人也生的五大三粗,乃是孟尝的子侄。
据孟尝所说,三人行到大同乡,未来得及整理行装,就直奔大同乡后山处的山野处奔去,那里正是古墓的所在!
山里人一到夜里就不再出门,一是山中没有电,一到天黑,山路难行,一盏风灯根本照不亮方圆三米的范围,遇到崎岖之处,可能脚下便是深渊,灯光也照不出来!二是山中野兽众多,一不小心撞见了出门猎食的夜出野兽,搞不好直接就被害了!
孟尝三人到了大同乡已经是暮色时分,按理说本不该出门,可是这世间有一种人叫做盗墓贼,自成体系,原本就在山野间穿梭,天黑更是有助于他们隐藏形迹,自然不会介意在这个大敞四开的古墓中走一个来回,到时候怕是什么也留不下了。
孟尝心焦,便连夜上山,只带了三盏风灯,两统猎枪,以及一段三十米长的绳索,随身带了两顿的干粮,借着依稀要散去的天色就行往古墓!
山路崎岖,师生三人没有行走多远,天色就暗了下来,山中顿时就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山里天色黑的很突然,就好像躺着晒太阳的时候突然有人在你脸上蒙了一层被子,毫无预兆!
孟尝带着两个学生已经走了小半的路程,手里也有两管猎枪,三盏风灯,在加上考古的,与死人接触的多了,胆气自然也就有了,也没有想过回去,顶多就是在古墓中住一晚上,以前考古的时候,连夜加班,累了,也是这么过来了,三人对于住古墓倒是没有什么忌讳,最多就是担心,古墓中的空气因为长年累月的积蓄发酵,不知道还有没有未知的毒气。
不过想来这么多天下来,墓口处总也散去了,便不再心焦,一路走去!
山路的崎岖超过了孟尝的想象,一路所幸没有遇见什么野兽,但也走了半夜才走到墓前。
山里面比城市里面更要容易看见月亮,这时候月上中天,将古墓所在的一片空旷地方映照的是清晰透明,部分月光透过坍塌的墓道向着墓道深处照去,让人看着便觉得墓道幽深不可测!
孟尝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这个古墓的形态,看其埋在一个小土堆中,一直延伸到不远处的山壁中,除去粗略估计出来墓道的长度,直观面积估计要有个近千平方,这已经很是惊人,一个死人睡觉的地方,这么大算得上奢侈,而且丧葬风俗不可能让此人就这么孤单的睡在这个地方,肯定是用无数的器皿金银来陪葬,说不定还有不少的牛马与家奴!
这就显得壮观了!
孟尝看这个墓的外形和地段,凿山而建,甬道斜斜向下,月光照射的不远处,隐隐还能看见墙壁上刻画着什么,像是唐朝的大墓,壁上刻得想来应该是唐朝有身份的人之间盛行的墓龛,其中或雕龙,或凿佛,形象生动,让人痴迷!
孟尝第一时间有了判断,这个墓,了不得!
说到这里,王教授停下了叙述,喝了一口茶道:“此后的事情孟教授没有说,我也不知道,只知道他进去了,然后从墓中带出来一本书,我也是想要见见这本书,这才知道这么多事情!”
我听到王教授的话很是奇怪,问道:“孟尝那本书,王教授看明白了?”
王教授摇头道:“我唯一可以断定的是,这本书是唐朝的,其中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可是我看不懂,自然也不知道是什么秘密!”
秘密?我很奇怪,只能继续问道:“要说这书中有秘密,孟尝也应该知道,可是他给我的邮件中可没有任何字眼提到这一点啊!”
王教授看了我一眼,我先前虽然说是孟尝发小,却从没有提及我是因为这本书才到来的,这时候突然挑开了话题,自然惹得老人连连关注,看我的眼神都起了变化!
不过我问出了这个问题,老人家可能是研究这方面比较多,这时候被我撩起了兴致,喝了一口长,将茶叶沫子吐掉,兴奋地道:“老夫研究了唐史数十年,自认为没有看错,那本书里面记载的是天文……”
根据王教授的叙述,我才知道了一些唐朝的隐秘。
天文这一种文字的由来要从唐朝的一个独立部门说起,这个部门出现的很是单纯,叫做测风司,目的就是为了走遍天下风水处,为当今的圣上和当朝的大臣寻找死后葬所。
寻常人家不知道测风司的存在,原因就是这些人不参朝政,不把军权,却独立超然于个个司所!用一具寻常的话讲,叫跳出了三界五行之外,恰似神仙,不为凡人所知!
当时领导测风司的大员叫做言者明,此人一身金刚铁骨本就了不得,更让人敬佩的是,此人博学,根本不似莽夫,所言所行深得皇上大臣喜欢,却从不自傲,又身在测风司,为一众大臣寻龙勘穴,虽然没有人希望用上,但总会用上,古时人们又对死后极为看重,自然更是宠着疼着这个言者明。
言者明自然也懂得这些大臣对自己的器重,更知道他们对于死后丧葬的重视,为了安这些个大人的心,测风司所有人员,除了言者明之外,所有人都是口哑盲流之辈,扁担倒下来不知道是个一字,从小就进入测风司,学习一种由言者明发明出来的天书文字,出门有几位侍从管理饮食。可以说,天书乃是自成体系的一门风水秘术大全。
天书文字极为难懂,读音也极为酸涩,就算是王教授研究半生,也只是略懂其中几个日常用词,比如出门一词,在天书中翻译为焯荫,与出门完全毫无关联,甚至有些词语,这世上根本没有此类读音,所以称作天书!
王教授说到这又开始唏嘘,说什么天文本就难得知晓,天书更是天外之物,好不容易才落在人间一卷,却又被孟尝所得,孟尝一个与死人打交道的人,哪里知晓天书的珍贵,真真是浪费了天书。
我心道这教授已经入了疯魔,哪里有兴致听他说这些?旋即打断了王教授的话道:“那王教授你可知道孟尝到底去了何处?”
王教授突然一滞,眼神不自觉间有点躲闪,随后恢复正常,道:“天书中有一词是北凤,指现在的敦煌,我告诉了孟尝之后,他就不见了,我想,会不会去了敦煌?”
虽然王教授的闪躲只是一瞬间,可是我是谁?眼尖的很,自然捕捉到了,此时虽然不动声色,装作信了,可是心中不免不以为然,又有点担心。这王教授虽说是读书人,可是读书人执着起来比疯子更疯!
孟尝得了天书,在加上他前面看我的眼神,与现在的躲闪,让我不得不怀疑,孟尝是不是被这个老匹夫给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