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怎么也没想到,他弄出来的叛将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别误会,我说的不是楚国宁王叛乱的事,而是发生在秦国的故事。可见谣言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
谣言被当做情报传到了秦国,赵秦边境太行关里的秦将蒙将军就开始备战,万一赵军为了这份兵力布防图做出一些非常规的事呢!秦国都城咸阳里也很热闹,秦皇帝马上派人把晋王找来问话。
晋王是秦皇帝的弟弟,参照一下宁王,我们就知道晋王也该是个有故事的人。没办法,自古以来皇族就是一堆矛盾体。
皇帝要找个德才兼备的儿子当太子,可太子又不能太吸引大臣的眼光夺取了自己的光芒,更不能在道德或者才能上表现的不好,否则迟早被废。太子的事我们还是以后再说,现在还是先说王爷们的悲催生活好了。
王爷们最初也都是皇子,虽说老爷子生前会册封个太子,但是老爷子驾崩前一切都还有变数;皇帝又只有一个,所以每个皇子都得拼了命去争。
人人都想当皇帝,当个王爷不也挺好吗?天生富贵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金钱美女享用不尽,想建功立业就带兵打仗,想安逸享乐就在王府呆着,不干活儿有钱拿,犯了罪有人顶;又不用像皇帝那样起早贪黑处理国事,白天被大臣们轮番轰炸,晚上回去还得面对皇妃们的勾心斗角,当王爷多舒坦。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是。
王爷历来就是个尴尬的角色,你说突然有一天有人当了皇帝,他该怎样对待曾经这些平起平坐的皇子?
念及手足情深对他们好?有的人为了皇位亲爹妈都能杀,你给他权势,给他威望难保他不造反。
那就什么都不给?多寒心啊,当年大家享受着一样的富贵,你一个人当皇帝了,剩下的哥们儿都成了难兄难弟,你信不信其他皇子会让你登基的难度增加一百倍?
所以王爷们向来都是被皇帝优待,又被皇帝重点防范的对象。
王爷们也很郁闷,表现好点怕皇帝忌惮,表现不好又被天下人耻笑,身为王爷位高权重,却整天都要战战兢兢,真是郁闷的可以。
当然,也有王权压倒皇权的,但是绝对不要让皇权翻身,否则王爷会死得很难看。
晋王就郁闷的可以,历代秦皇帝都是牛人,这不仅仅是基因好的问题,更在于秦国的目标定位。秦国上下都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原因很简单,秦国的日子相对中原来说,过的还是比较苦的。
所以历代秦皇帝都很强硬,臣民也很忠诚,王权要压过皇权,那不是一般的难,那你就乖乖的在皇权下受压迫吧。
当年楚中天被质押到秦国,由于晋王跟楚中天年龄相仿,所以他的父皇就让他跟楚中天亲近亲近,等到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后,他就继续跟进这件事,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他直接和楚中天对话。
秦皇帝把他找来,问他是否知道赵国叛将和兵力布防图的事。
晋王当然不知道啦,所以他赶忙说已经派人去找楚中天问了。
其实这时候他还没来得及派人去,原因很简单,他的情报并不比皇帝更快。不过这无关紧要,晋王和宁王的地下情报网效率还是很高的,宁王很快就回复了晋王:人和图,我都有。
好啦,会玩儿诡计的不只是赵国人,还有楚中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叛将和兵力布防图都是子虚乌有的,那么楚中天为什么要跟晋王说他有呢?
原因很简单,他希望秦国能够大兵压境,这样他就能在楚国搞政变了,这也是他跟秦国约好的,但是秦国一直推脱,毕竟出师无名。
出师无名?那我就给你一个,赵国的叛将和兵力布防图,想不想要啊?
想,秦国人是真想,因为他们想一统天下,赵国几乎是他们必须要走的第一步。
先看看秦国都有什么样的邻居们吧:北边,和赵国一样,是辽国,不过秦国的战斗力要强于赵国,而财富却少于赵国,所以辽国很少来找他们的麻烦,他们更不会去招惹辽国,没油水;西边是各种少数民族人,这些人比秦人更剽悍,他们不来打秦国就已经不错了;南边是巴蜀,那里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秦人一度想先打巴蜀,但是关隘险要,而且民风剽悍、气候不太适合秦人,所以秦人打下一些地方后觉得成本太高,就把打下的地方开辟成粮仓,不再推进;东南是楚国,楚国倒是兵不强马不壮,但是人家有很厉害的水军,秦国别说水军了,很多地方还缺水,加上气候不服,楚国也不好打。
那就只剩下赵国了,赵国地处北方,跟秦国气候差一点儿但也不是很多,而且赵国兵马没秦国强壮,物资没楚国丰富,北边还有辽国时不时搞一把,实在是秦国的不二之选啊!
但是赵国也绝不是待宰羔羊,打了数十年的仗,没得到多少城池不说,还把自己国家的物资消耗的差不多了,真是有点儿得不偿失的感觉,所以这些年秦国一直在休养生息,攒够了力量再揍赵国。
赵国的叛将和兵力布防图可真是天上掉下的馅儿饼,可惜这个馅儿饼掉楚国了,而楚中天要他们去威胁楚境。
皇帝说我还是得想想。诱惑已经很大了,但是要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万一楚中天政变成功,但是边疆的守将不听他的怎么办?楚中天当初的承诺能否兑现?问题很多。
这边还在想,那边楚军已经行动了,原因很简单,赵军来了。
楚中天乐了,没等到秦军,却等来了楚军,但是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政变成功的话,没准儿还能赖掉当初给秦国的承诺呢!
秦国坐不住了,火速派兵前往秦楚边界,可惜的是还没到达,楚中天的政变就已经失败了。但是既然已经出兵了,那就断没有空手而回的理由,于是秦军打着为楚中天讨回公道的幌子开往边境,因为“中天质于秦时,朕以族弟视之”,其实就是大兵压境想敲楚国一笔银子。
殊不知,战火即将在秦赵边境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