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那男客人究竟带来何物,先说那周小易闯祸之事。
前文说过,安槿从时饮中逃离之后,碰见犬戎王后之前,被田峥请到卦室,说是周小易从老家带了不干净的东西回来。安槿到了卦室,又被田峥带进一个隐蔽的房间。房间里供奉着几位神明,燃着几缕信香。
见安槿到来,周小易连忙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自己这些天的经历。
原来,周小易在腊月十八向田峥请假回了老家,一个叫周家坡的村子。这周家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梦城周边算是较为落后的地区。村里的孩子长到十四五岁,一大半都放弃了学业,跑到梦城寻找梦想。周小易也是如此,他十四岁辍学,来到梦城,跟着一些闲散人员混日子,后来吃了亏,才发现自己过得失败。幸好碰上田峥收留,又跟随田峥学习易经和社会历史,总算稍微上了正道。
回到村里,周小易见到不少儿时的玩伴。过年回乡的,多半在外面混得不错。一年就一次见面的机会,年轻人们自然是要以自己的方式聚聚的。腊月二十六,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十来个年轻人从镇上的饭馆离开,返回村里。几个老实本分的赶忙回了家中,余下的年轻人,包括周小易在内,不多不少,正好七个。借着醉意,一个叫周小远的人就提议一起玩个刺激的游戏:说七。
七这个数字,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中国民俗中常见的“做七”一说,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死了,又或者认为人死后七天魂魄才会聚拢。人死后,以七天为一祭,还要祭够七次(有些地方是十次)。又比如唐诗中,相比五言,人们更推崇七言,自唐以后的各代诗文中,七言诗占了绝大多数。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如七仙女,葫芦七兄弟等等,也都以七为基础。《易》中认为七代表正,有稳固不会变化之意。所以六十四卦中各爻位的名称为“六”为“九”,六和九代表变化,变化正是《易》的精髓,即所谓“易用九不用七,用变不用正也。”由此可见,七在中华文化中,不仅是神秘的,同时代表着稳固,有着浑然天成、象征天地的原始意味。
而在西方,七也是非常神秘的数字。上帝用七天创造世界,人类出生便带着七宗原罪,宗教传说中充斥着七大天使与七大魔王的对抗。而古巴比伦人创立的以七天为一个周期的时间单位,如今也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制定工休的依据。有趣的是,巴比伦人创立星期概念的同时,古中国也出现了七曜的概念,七曜指金木水火土与日月这七个主要星体,后来东方便以这七个星体命名一个星期的七天(日语中至今仍在沿用这种命名法)。
总而言之,七是世界各地文化中最为神秘的一个数字,也正因此,它有时还会表示一些带有邪气的东西。
周小远口中的“说七”,是当地传说中一种涉及到鬼怪的游戏,类似于中国道教的“笔仙”,RB江户时代的“百物语”等等。“说七”的具体方法如下:场所要选在一处久无人气的古宅,七个人围坐在一起,各自将一炷香捏在手里,然后轮流讲述奇怪的故事。故事可以涉及鬼怪,也可以不涉及鬼怪,但必须要离奇不合常理,重要的是,一定要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务求真实。每个人讲故事前,点燃手中的香,如果故事是虚构的,香便会熄灭,而不久之后,这个虚构的故事就会真实发生。
年轻人本来好奇心就强,加上酒壮人胆,便纷纷赞同周小远的提议。七个人,五男两女,就摸到了村外一处老宅里。这宅子据说本是清末一位文人的别院,后来文人在县城终老,又无后继者,宅子从此就闲置下来。抗战时期,这里还曾被一支国民党部队征用为临时指挥所,后来到了解放战争,解放军的一个侦察班也在此驻扎过几日。七十年代,据说县里的一些激进分子还在宅子里偷偷坑害了一批文人,但至于究竟如何,周家坡人也不是很清楚。总而言之,这宅子虽说废弃了上百年,但村里人并不觉得陌生,反倒视之为村子的一个标志。
说这几个年轻人带着香来到古宅里,进入没锁门的堂屋。有人点上一支蜡烛,却被周小远吹灭,又说道,“这‘说七’,除了香之外,是不能有火光的,不然就给鬼吓跑了。”这周小远二十五岁,与周小易是一辈人,共一个太爷爷的堂兄弟。
“吓跑还不好啊?”一个叫周添美的女孩酒喝得不多,所以难免有些害怕。她和周小远与周小易虽属同宗,却已是五代开外,这几日正和周小远打得黏糊。
“吓跑了还玩啥?”周小远哈哈大笑,“这‘说七’,本来就是讲故事给鬼听,所以才有意思。”
“我……我不玩了……”周添美似乎认真考虑了一会儿,就准备离开。却被周小远一把拉到身边。“怕个什么,有你远哥在这儿。”说着,便把门关上,只有零星的月光从残破的房顶斜射进来,倒的确是“说七”的气氛。
一切准备完毕,周小远让众人坐下,又把香分发出去,便迫不及待地点燃自己那支,率先开始了这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