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三国演义》开篇词的词牌叫《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很多人觉得这首开篇词作者一定是罗贯中,这是不对的,其实是明朝中叶的一个大学士叫杨慎。在清朝时期毛宗岗父子整理《三国》,给《三国》做批注的时候把杨慎的这首词,原来叫做《说秦词》放到《三国演义》的前面作为开篇。之所以讲这首词因为它告诉了我们看待历史的一种心态。
中国的历史是非常丰富的,这里面有大汉的英雄史诗,有大唐的万国来朝,有宋朝发达的经济文化,也有康乾盛世的文治武功;有唐诗宋词的艺术巅峰,也有明清小说的雅俗共赏;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岳武穆的精忠报国,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这里还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像岳飞韩信这样的千古名将,还有像玄奘像达摩这样佛家的宗师,还有像张三丰这样的道家真人,还有像专诸、豫让这样的刺客。这里有道家的智慧,有佛家的慈悲,有儒家的仁义,兵家的奇计,法家的诡谋。这些人不管他们在历史中建立了怎么样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提出了什么样的学说,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但是这些人现在在哪里呢?他们都已经作古了,所以说当我们在想到这些人物的时候,就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很多丰功伟绩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像一瞬一样,一转眼就过去了,但是杨慎他却在这种瞬间中看到了另外一个东西,就是永恒。在他的词中这就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国的五千年的历史就像是一场大戏,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恩怨爱恨、成败兴坏、善恶忠奸,今天就让我们以一种非常超脱的心态来看待这一段历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说到历史呢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记载最长的一个民族,它有上下五千年的时间。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历史记载五千年从来都没有中断过,这里边既有官方的修史也有民间的整理。中国从汉代之后留下一个传统,叫做“隔代修史”。“隔代修史”就是说一个王朝的皇帝他会指定一名史官,这名史官会详详细细地记载当时这个朝代发生的所有大事,包括天灾的情况,经济的情况,政治、军事、官制,包括大臣向皇帝说了什么话,皇帝怎么批复的等等都会记载下来。然后把这些原始的资料放在史馆中存放起来,等到一个王朝灭亡之后,下一个王朝它的皇帝会指定一个杰出的儒生把这些原始的资料拿出来,经过整理变成上一个朝代的正史。这就属于官修正史。
在二十四史中很多的史书都是属于官修正史,比如像西晋的时候,陈寿修的《三国志》,就属于官修正史,后面的《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等等它都属于官修正史。除了官修正史之外,还有一些民间私人的修史。最典型的就是汉代司马迁写的《史记》,他是自己想做这一件事情,这并不是汉武帝让他做的,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太史。他的父亲在临死之前握着司马迁的手要求司马迁一定要完成这样一部史籍,司马迁流着泪答应了他父亲的请求,所以后来司马迁就把从黄帝到他所生活的汉武帝年代整理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这个就是《史记》。另外,我们知道像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文学家叫欧阳修,他写的《新五代史》,这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属于私人修史。
中国的历史基本上有两种记史的方法,一种叫纪传体,像《史记》就属于纪传体。什么叫做纪传体?纪就是本纪,传就是列传,简单地说就是记载人物的故事。司马迁的本纪或列传它都是讲一个人的故事,基本上是这样,比如说《秦始皇本纪》讲的就是秦始皇的故事,《项羽本纪》讲的就是项羽的故事,《老子韩非列传》讲的是老子和韩非子,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进行写作,这叫纪传体。这是司马迁的首创。在他之前还有一些记史的方法,比如中国的第一部史书,编年体的史书叫《左传》,这是春秋时期一个叫左丘明的人写的,编年体史书它的特点,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年代为中心的,就是说某年发生什么事。后来还有一些非主流的记史方法,比如说《国语》是记言的,就是记人们平时说了什么话。再有如《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就是记述一个国家的历史。以上这些记史方法都不太一样,后来还出来一种叫做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写史的方式。
中国的历史,像司马迁写的《史记》,它的历史跨度时间是三千年,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知道西方人第一部历史,是希罗多德写的《历史》。因为希罗多德后来被称为历史之父,他所写的那部书就叫《历史》。它所记载的是古代希腊和波斯之间的一场战争,它的时间跨度不过是五十年。写了五十年历史的希罗多德就被称为历史之父,好像是写史书的开创者一样,也只不过写了五十年。后来还有一个叫修昔里德的人写了一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它讲的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一场战争,时间跨度不过是二十几年。然而《史记》的历史跨度是三千年,远远超过《历史》这本书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本书六十倍到一百倍。
中国的历史它具有很多西方历史记载不可比拟的一些优势,而且司马迁写《史记》并不仅仅是记述发生了什么事情,谁说了什么话等等,在《史记》中他涉及到很多比如天文、水利、礼仪、音乐以及很多关于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出产,商业运作的情况是怎样的,包括一些诸子百家他们的哲学思想等等。中国的历史记载是一个综合性的史书,而不是单单只记述了一些事情,像《史记》里面《天观书》讲的就是天上日月星辰的排列跟地上人事之间的对应关系。《河渠书》讲的是关于水利方面的一些记载。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历史记载非常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而且不只这样,中国的史记讲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还包括当时中国人目力所及的那些其他别的国家或少数民族的历史,比如《大宛列传》讲的就是西域大宛这个国家的历史。比如《西南夷列传》讲的就是位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朝鲜列传》讲的就是朝鲜半岛的历史。所以《史记》不仅仅是一部非常综合的系统的史书,而且是当时的世界性的通史。司马迁当时在写《史记》的时候就立下一个志向,他说写这部书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叫做“究天人之际”,第二个叫“通古今之变”,第三个叫“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司马迁要探讨天和人之间的关系,要把古今的变化全部都写在他的书里边,同时提出他的一套历史观,这就是司马迁写史的目的。
中国最长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这是北宋的时候司马光写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跟司马迁不一样,是为了教导皇帝如何治理国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历经了北宋英宗和神宗两朝。他把这本书交到皇帝手里之后,皇帝认为这本书对治理国家非常有帮助,所以赐名为《资治通鉴》。资就是给予,治就是治理,通鉴就是通史而且具有借鉴作用,因此叫《资治通鉴》。这是中国最长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时间跨度从东周战国初年一直到北宋赵匡胤当皇帝之前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被称为史界双司马,但他们研究历史书写历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今天很多中国人都很喜欢读历史,至于说为什么喜欢读历史,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我看待历史是一种非常超脱的心态笑谈历史,笑谈风云。为什么叫风云?在《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云从龙,风从虎”,本书要讲很多龙争虎斗的故事并且整个是按照正史,基本上是以《二十四史》的记载跟《资治通鉴》的记载来作为基础,我们尽量抛开小说家的演义和附会,讲历史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