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刘裕的为人,诸葛长民还是很知道的,他明白,在非常时机得找个把人给自己铺铺路,这是刘裕的行事风格。而且,他自己的为人他自己也是很明白的。
之前我就讲过,造反不同于儿戏,有很多工作需要准备,比如让部下跟自己一条心。
所以,就有那么一天,他找到自己的亲信,跟他们说:“前年杀彭越,今年杀韩信,看来大祸就要临头了。”
这是个典故,讲的是刘邦建立汉朝后杀功臣的事情。
汉十年,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杀彭越三族,枭首示众。第二年(并非第三年),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伪称高帝班师回朝,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诸葛长民在这里把自己比喻成韩信、彭越,意思叫自己的亲信跟自己一条心,如果不好好准备,到时候,都是一起死的命。看着亲信似于同自己一起赴死的样子,诸葛长民很高兴,但是他还想试试另一个人的心思。所以,让左右亲信离开,单独询问丹阳尹(首都建康市长)刘穆之。
刘穆之这个人我们都知道,那可是刘裕的心腹呀,每每刘裕要出兵打仗,首都建康可是留给他的,刘穆之在刘裕的作用,就相当于萧何于刘邦的作用。这也就解释了,诸葛长民为何要拉他入伙的原因了。
那他问刘穆之什么呢?他是这么说的:“现在外面都在说太尉对我是多么的不满,不知这到底是为什么?”他的言下之意,便是刘裕对他极度不信任。
刘穆之不亏是刘裕的心腹,听到诸葛长民如此说,便回答道:“将军万不可如此想,现在太尉西上征战逆贼(刘毅),把自己的老母、幼子都交给你,倘若太尉对你有丝毫不信任,万不会如此。”
诸葛长民听后,想了想,诸葛长民说的很有道理,所以,紧张的心总算平复下来。然后之前想着的反叛也没有踪影。做事如此随意,可见此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但诸葛长民这个人就是一个变化之人,心态很不稳定,过几天,想想还是有问题,想着刘穆之这个人跟刘裕关系这么好,当时是帮他说话,如果现在不先动手,只怕到时候,就会任人摆布了。
所以就找到他的弟弟,辅国将军诸葛黎民询问一下,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他这个老弟也很不厚道,听自己的哥哥把情况讲明了之后,不想着如何劝解于他,而是对他说:“大哥,言之有理,我觉得就是趁现在刘裕还没有归京之际,先下手为强。”
他弟弟如此说,倒使得他犹豫不决了,本来他还想着他弟弟会劝他不要做来着,可是这样一来,似乎真要行动了。其实,诸葛长民这个人胆子本来就小,如果不小,何以会怕刘裕查他的贪污之罪,而提早动手?
现在真是骑虎难下呀。办又很可能失败,如果不办,刘裕回来又一定会收拾自己。真是难办呀。随即说道:“以前贫苦之时,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荣华富贵,可是谁又知道这荣华富贵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现在只想当一介草民,又怎么能办到呢?”独自在那儿叹着气,他的弟弟一看,如此,也只能告辞离开。
也不知几日后,他得到了谁的开导,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竟然给冀州刺史刘敬宣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刘裕权势越来越大,排除异己,党同伐异,形势越发严峻,功劳大的人差不多都让他杀完了。现在,我打算对付刘裕,成功之时,希望与你有功同赏。”
他找的这些人,让我怎么说呢,我发现这个诸葛长民实在不会找盟友,之前找的那个刘穆之,不同意自己的作为,而后面找的这个刘敬宣,他倒不是不反对,而是直接把信交给了刘裕。刘裕收到这封信高兴呀,说:“阿寿(刘裕对刘敬宣的昵称)果然不欺我。”
其实,找合作伙伴这个事,你得找那些有共同目的的,你现在老是找对手的好兄弟,你自己几斤几两,你自己不知道?他们怎么可能会跟着你混?
虽然诸葛长民很菜,但是,他好歹也是豫州刺史,太尉府留事,前者说明他有兵,而后者是刘裕留给他的,说明他有权。如果,把刘裕比作皇帝的话,那诸葛长民的角色就相当于监国了。权力大不大?
一个有兵有权,又打算豁出去的人,刘裕能不害怕吗?。虽然知道,刘敬宣、刘穆之这些人或许会听命于自己,但是难免朝中的那些名门之后不会受诸葛长民忽悠。
如果真的开打,即便自己成功了,自己现在的位置,难免不会被有心之人拿走。所以,有担忧,那也是很正常的。
刘裕的担忧之心,被辅国将军王诞知道了。急领导之所急,办领导想办之事,这可是当手下的基本准则。所以,王诞打了一份报告上去,希望可以由他先前往建康,打探消息。
那刘裕就跟王诞说:“现在,诸葛长民,好像已经起了疑心(指刘裕已经知道诸葛长民反叛之事),现在你回去,危险太大。”
王诞这个人,我们也不是第一次认识他,他的胆量,我们也见识过了(卢循事)。所以,他说:“诸葛长民知道你对我的垂爱,如今我一人轻装前往,就可以让他认为,你对他的事情并不知情,也可令他疏于防备。我们成功的概率也可以更大一些。”
刘裕一听,内心佩服不已。说道:“你的勇气,越过王贲、孟育。”所以,准许王诞前往。
王贲,秦国名将,王翦的儿子。曾先后灭了魏,赵,燕,齐等国,足见其军事才能。秦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他奉命率军南下与章邯等共围张耳反秦军于钜鹿。在焦灼之际项羽率援军而来,形势很不乐观,敌众我寡。但,王贲依然奋力击杀,面对项羽,依然没有任何惧色,虽然最后力尽被擒。但其勇气,一直以来就被后人佩服。
孟育此人,小弟真是不好意思。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也没有任何讲解,我看到其他书籍,就更没有任何记载。问了一下度娘,才查到一个字“孟育”的人,他的名字是顾英,可他是个明朝人呀。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应该不会知道此人才对吧。所以,小弟在此,征集,如果哪位高人知道此人任何信息,放在评论中,我一定会好好谢谢你!
好,王诞此一去,结果如何?我们明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