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猜了,采取行动的并不是刘裕,也不是他的什么直属部队之类的什么。而是远在南燕帝国的刘敬宣和高雅之两个人,他们之前不是因为怕被桓玄搞定所以远走他乡。
而这个他乡就是南燕国,当时正是南燕国的第一任皇帝献武帝慕容德,当时他恰好六十九岁,看来南北朝的人普遍长寿呀。当时,他们二人逃到南燕后,这个慕容德还算是很客气的,给官给钱的,真可谓是礼遇有加呀。
可是,这两个人也太……他们觉得老在别人下面做事也不是一回事儿,得好好想个计策才行。就秘密的结交青州地方上的豪门以及有力量的人物还有就是鲜卑有力量的部落酋长,当时,南燕,不单单南燕,很多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地方,都是分汉人与他们自己族人分开居住的。而他们自己的族人,又多分给酋长管理。
秘密结交的原因就是他们打算哪一天把这个慕容德搞定,然后把司马休之(此人以前任襄城郡内史,也是逃难到此)立为皇帝,如此一来,职位自然很是不同。当然,这些和他们一起奋斗的南燕人,自然有好处的。如果没有好处,别人也不给干的。
至于起事这回事儿,有的时候其实也挺简单的,只要你一打,成功,那自然很快,如何才能最快的结束战斗呢,就看你的关系网够不够大了,如果你能直接跟帝国的重要人物接触,然后其为内应,成功的概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
对于这一点,刘敬宣也是知道的,也在犯愁找谁下手好?
其实他们一同逃过来的,还有一个人很受重用,这个人就是刘轨,此人一来,慕容德就任他当司空呀。那可是个高官呀,大家只要知道这个官位带“司”字的都很牛。
高雅之看着刘敬宣如此着急,就把这个刘轨给推荐出去,其实刘敬宣是知道这个人的,只是想着他从南边过来,现在这么受宠,只怕不会帮自己,所以,当高雅之提出来后,他拒绝了。
可是,高雅之并不死心,他认为试一试总还是要的。其实,造反这个东西,没有必要去试的,只有一定会帮你的,你跟他讲才好。如果一个人不帮助你,你把这么大的信息告诉他,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你会挂了。、
造反这个事情都是出其不意的,如果事前就知道你要造反,你还造反个毛线呀。
所以,当高雅之把这么劲爆的消息告诉刘轨的时,刘轨的反应是断然拒绝。然后,消息就泄露了。造反这么重大的事情,发现那肯定是个死,所以,慕容德开始了他的猎杀,按着名单找人。
你也许永远也没有想到,第一个被砍的人谁?
这个人就是刘轨,哎……听到这个消息都要死呀,真是我了个去。
刘敬宣一听,带上司马休之就开始了他的跑路生涯。当然高雅之老兄也开始跑,只不过,这人没跑多远就拉回去砍了。这个人,一生做成了几个件事?我了个去!
就在他们死命奔跑之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很快就要出南燕的领地了,现在应该去哪里?
上天不让你死的时候,你是永远想死都死不了的。
传来一个好消息,祖国大陆上的桓大哥也开始跑路,父亲的手下刘裕同志开始当领导了,看来,回去应该可以谋个好差事。所以,转而南下,重新投入到祖国的怀抱。
爸爸的手下,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刘敬宣一来,立马就给了个晋陵郡(现今江苏省镇江市)内史一职,好日子终于来了。
当然,也有一个人的好日子来了。那就是武陵王司马遵,因为当时政府已经不是桓玄的政府,自己的皇帝司马德宗也在桓玄手里,国不可一日无君,刘裕上?显然不可能,这些老臣子们还不生吞活剥了他,所以,刘裕的建议就是先找一个代理的。
找来找去,幸运之神降临到了司马遵头上,所以,在此年的四月初二,武陵王司马遵搬入了太**中,现在上任不太好。不过,因为真正的皇帝无法下命令,而这边又不好用皇帝才能上的字眼,只能是稍稍改变下。如果是任免官员则称为“制书”,而一般的行政文书则称为“令书”。
有了这个,自然可以接受百姓以及百官们最高的礼遇。
就在第二天,四月初三,桓玄带着司马德宗来到了江陵(现今湖北省江陵县)。
荆州刺史桓石康亲自带领自己州官们一同来迎接。
桓玄到了之后,就开始给这些人升官,直接把此处当成首都。命卞范之担任尚书仆射。
从开始踏上逃跑之后开始,桓玄怕被别人轻视,他的责罚变本加厉,用来重建自己的声威,其实手底下的人,怎么可能心服?所以,怨恨之声越来越重,而桓玄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刑罚越来重。
他的姐夫殷仲文劝解他,而这个桓玄的反应真的有些问题。桓玄听后,大怒道:“各个将领作战不力,天上的王气已经改变,对我们越来越不利,所以,我才把首都迁来楚国的故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首都就在江陵,当时的称呼是郢都)。而现在有些宵小之辈,竟然乱加评论,现在正是要用这个手段来进行压制,绝不可姑息养奸!”
殷仲文听到这里,也没有办法。只能任他。
周围州郡的内史们听到桓玄来到了江陵,个个都写信去询问桓玄住着可习惯?并且在信中言明,请陛下不要担心,很快就可以回建康的。
本来这个是安慰之言,也表达了臣子们的赤胆忠心,桓玄本应好好表扬的。可是桓玄看后,很是生气。命令他们重写,我来这里不是来逃难的,是迁都来的。
所以,着令他们写祝福迁都的贺词上来。
对于这个事情,南宋的胡三省评论很到位。他是这么说的:
唐朝有个谚语说:很难用一个人的手,掩住所有人的眼睛。桓玄却认为他有这个本领。历史上这种桓玄人物,多如牛毛,总认为别人都傻,天底下只有他一个人聪明。
评价还是很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