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荀每日都会被师傅按住练一上午的功,用师傅的话这叫巩固修为,什么时候自己能够对力量控制到完全可以驾驭了才行。王荀几次反抗都被镇压了下来,原因很简单,师傅给了他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老道给了王荀一把牙签,又给了王荀一把斧子,告诉王荀什么时候能够用斧子劈到牙签整好二分之一处,而且要每一根都做到这一点,就算大成了。
用过斧子的人都知道,当斧子劈出去以后,是一个慢慢加速的过程,越往下力道越大,速度越快,二老道所要求的这一点,必须在斧子的速度达到最快的时候突然收起力气,而且还要在这一瞬间猛然往回使劲。
这必须要对自己的力量做到收放自如。一般人几十斤的力气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更不要说练气境的武者双臂有数百斤的劲力了。王荀连续数次实验之后终于放弃了,每当撤力之后因为惯性所带来的力量都会把牙签一劈到底,想收力都来不及。
于是王荀开始按照师傅所说,每天用一整个上午的时间来熟悉自己的力量。试图控制从胸腹间分出那股热流的大小,从而达到控制力气的目的。
下午王荀自然也不能闲着,老道在观外的以前空地上打下了一片树桩,再另一面挂满了沙袋。用老道的话说这是简易的“刀山火海”。
王荀下午第一个项目就是走桩,这树桩可不是简单摆放的,每一个的高低,树桩之间的距离,那可都是有讲究的。热爱武术的人们都知道,这桩有个学名,叫梅花桩。
而老道的梅花桩更是不一般,他把一套八卦步法融入到了梅花桩内,想要按照顺序走完这一圈桩就实属不易了,老道拿着小棍在底下不停的敲打王荀,要求徒弟在走完步法的同时还要躲避木棍。这无疑对十岁的王荀来说是个天大的难题,每天从桩上下来都会被摔得鼻青脸肿的。
万鹏此时也完成了基本功的练习,解下沙袋的万鹏觉得自己简直要能飞起来一样。轻轻一用力就腾空而起跃上梅花桩,在期间闪转腾挪,如有神助。老道的小棍愣是丝毫碰不到万鹏的身体。
看的王荀眼睛直冒小星星。“师傅,为什么师兄这么厉害,我怎么老是掉下来,每次我都避不开你的小棍呢?”看到万鹏如此表现,老道自然是十分的满意。“你师兄这叫厚积薄发,你也挑个几年的水,就也能像你师兄一样了,不过你师兄在步法上的天赋确实你没法比的,正是尺有所断,寸有所长啊。”
完成梅花桩的训练以后,师兄弟二人又得进入到沙袋阵中,老道在外面击打沙袋,让沙袋胡乱的飞舞,把阵内的师兄弟撞的满地摔跟头。这个阵法练习的是人们的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个可没有什么天赋可言无非就是熟能生巧。
王荀和万鹏被老道操练的吃尽了苦头,不过两人的提升也是飞快,小王荀很快的掌握了梅花桩的步法,基本上不会被师傅打落桩下了。万鹏更是进展神速,如今在沙袋阵里能够闪转腾挪,轻易不会被沙袋碰到了。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万鹏用的正是梅花桩中所含的八卦步法。
老道对这两个徒弟非常的满意,一个资质奇高,一个资质虽然一般,但是悟性超群,又有常人所没有的毅力,这两个徒弟将来的成就不会在自己之下。话说老道为何对两个徒弟期望如此之高呢,其中还有一段来由。
老道俗家叫葛振兴,当初起名时起自振兴中华之意,道号汉忠。是正一教太行一脉第二十二代传人。正一教是汉末时期的五斗米教,因为入教的人都要上交五斗米,所以叫五斗米教。创始人是张道陵,也就是老人口中的张天师,传到南北朝时期,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被称为南北天师,到了唐代,道教一时兴盛,龙虎山的大本营被朝廷提升为上清正一宫,正一教因此得名。后来传到明代,正一教发展成了道教之首,代代天师,也就是掌教都被封为大真人。
而正一教太行一脉也是这个时候分出来的,具体原因已经无从考证当时太行一脉的祖师张国宇,是正一一脉的第五十代弟子。建立正一太行一脉,因为师门不允许,只能暂叫三清派,并留下口令,世世代代我们都是正一教的一脉,师门辈分也都是按照正一教的辈分排的。到了葛道士这一辈,是汉字辈,此时道门早已衰落,葛道士没了顾及,干脆恢复了正一太行一脉的名字。葛道士的师爷,年轻的时候得到过一本奇书,叫周易真解。
据说是周易的真本被后人改编过的。里面的知识随便掌握一个都有惊世只能,从卜卦问道、武功兵法、医学药理、天文地理简直是面面涉及。之后老道士便认真研读,老道士临死的时候已经年过百岁,死前把这本书传给了葛道士的师傅,并言明此书之神奇,千万别落入心存不良的小人手里,否则就会为祸一方。葛道士的师傅后来又把这本奇书传到了葛道士手中。葛汉忠认真研习,奈何他资质不佳,只是学到书中三成的东西。就这样葛道士也是抗日时期的一代奇人了。后来抗日胜利,葛道士看不了国家内战,心灰意冷归隐山林。
几个徒弟都学得书中的几门奇学,出世入相。葛道士曾和几个徒弟言明“无论尔等有多大权利,都不可伤害到平民百姓,否则我就要清理门户。还有,尔等从军从政,就不要回山了,什么时候想归隐山林了,再回来看看我这把老骨头。”几个徒弟也都是这样做的。如今,葛道士已进入了古稀之年,几个徒弟也再也没回过山,身边就留下了葛万鹏。现在收得王荀为徒,心中也算是了却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