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之后,因为重新排了座位,顾亦然又熟悉了很多人。坐在后面的张雪淞是个绝对的学霸,同桌是姜钰的那个初中同学莫古今。还有两个女生,姜雨彤和蒋潇筱,这两个女生绝对是学霸组合。
换了新位置的第二天,顾亦然周围的同学都好奇的问她是怎么以13岁的年龄念的高中,顾亦然就把之前自己10年的学生经历向他们讲述了一遍。
李桥的同桌蒋宇轩也是一个年龄很小的男生,95年生,比顾亦然大一岁,是全班同学年龄第二小,初中念的就是一中隔壁的附属中学,名气挺高,据说是个很聪明的人。
顾亦然对他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记得开学第一周的时候,上第一节课,英语老师曾经问他:“坐在后排的那个戴帽子的同学,上课为什么要戴帽子?把帽子摘掉。“这哥们当时给的答案是:”老师,我头发剪坏了。“结果老师也没搭理他,就任由他一直戴着帽子,其实顾亦然一直很好奇剪坏的头发到底长什么样。接下来每次上不同的课,老师们都会问蒋宇轩为什么上课戴帽子的问题,他的答案一直都是头发剪坏了,就这样坚持了开学的第一周。
虽然人家也是年龄小,不过目测身高绝对超过1米8,而且在这个班级里认识的人也不少,是兄弟连的成员之一。
一中的座位是有规则的,就是通常情况下,男生和男生一桌,女生和女生一桌。要问为什么,答案很简单,避免早恋,不过这二百五的方法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坐在同一桌就能早恋,那只能说是荷尔蒙失调了。不过,在七班,很显然,李桥和顾亦然这两桌是特例,异性一桌。
顾亦然和李仁当同桌没多久便非常熟了,顾亦然平常不叫李仁的名字,直接叫他班长。最后这个称呼已经习以为常,以至于后来的顾亦然在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一度都忘记了班长的原名是什么,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顾亦然在和李仁成为新同桌的当天,就发现了一个事实:坐在他旁边的这个男生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但是人家不是那种书呆子类型的,学习的时候两耳不闻窗外事,课间和其他男同学在走廊打闹也是毫不含糊。
下午自习课的时候,顾亦然和班长做同一套数学习题,顾亦然每次做大题都是写错了这蹭一下那涂一下,没办法,强迫症。数字稍微写的难看一点,扭曲一点,顾亦然同学都要拿胶布粘一下,因为她最注重卷面问题。正是因为这种强迫症性格的驱使,所以顾亦然在初中的时候语文分数一直年级前三,倒不是题答得多么正确。记得当时隔壁班的语文老师还特意那她的卷子复印了一份贴在了自己班级教室的墙上,让同学们观看。
那位语文老师当时是这么说的:“顾亦然的阅读题还有作文并不是点找的多么准或者主题多么新颖,我就是喜欢她的字,标准的方块字,卷面非常整洁,看着舒心我就愿意给高分。”
顾亦然这边还在纠结自己的卷面问题,班长已经做完开始对答案了。班长的字就是纯正的小学老师经常说的“像蜘蛛爬的一样的字”,小,乱,而且大题过程居然还是斜的,这儿划一下,那儿划一下。顾亦然非常好奇,他月考语文作文拿了多少分。纵使人家字再不好看,可人家这套习题还是全对。
星期五下午化学课下课后,后排的张雪淞极其迅速的跳到讲台上问化学老师各种学术性问题。话说,这位张同学是个执着型学霸,直白点就是智商还可以,头脑不是很聪明,一切靠后天努力的那种。他是班级里第一个下课问老师问题的人,数理化都问。不过貌似他问的问题都是偏冷门的,就是高中课本上那些直接给你结论你就可以用的那种,不需要刨根问底纠结为什么的问题。大概是之前被他问的有心理阴影了,化学老师稍稍搪塞了几句就立刻跑掉了。
张雪淞是个个子很矮的很童颜的男生,但是他身份证上的年龄居然是1991年。听他说,因为当时还没有实行二胎政策,而他们家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姐姐,上户口的时候就谎报了年龄,不过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罚款。后来,渐渐熟悉起来之后,顾亦然就叫张雪淞,淞哥。
淞哥以前初中念的也是隔壁的附属中学,有一个女朋友,是12班的,两个人是从初二开始交往的。之前顾亦然中午放学和奚梦一起走的时候,总是能看见两个人肩并肩的一起走,一路上有说有笑的。淞哥的女朋友个子和淞哥几乎无差,戴了一副圆镜片的眼镜,梳着大光明,额头很大很丰满,是那种长得很特别,见了第一眼就忘不掉的女生。总之,两个人看起来莫名的有种夫妻相,很般配。
一中的上课时间是每周的星期一到星期六的上午,然后从星期六的下午放到星期日的上午,星期日的下午再开始回来上课。一周一天的休息时间,不过可以睡一个懒觉。
星期六的上午下课,顾亦然一如既往的和奚梦一起走到校门口。在校门口,顾亦然看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今天顾爸爸来了,和顾妈妈一起来接她。顾亦然是外地学生,班级其他的外地学生都是和认识的同学一起住在别人家,就像是合租的那种。但是因为顾亦然年龄太小,顾妈妈担心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索性就来陪读了。
顾亦然初三的时候转过一次学,从A市转到了通县,顾爸爸和顾妈妈的老家。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一家就开始分隔两地了,顾妈妈也因此开始了她的陪读生涯。从那时候开始,因为平常只有顾亦然顾妈妈母女二人,顾爸爸只有在五班三倒之后的大休才会来看她们,所以顾亦然开始习惯了没有爸爸的生活。
早熟的孩子大概都是因为经历过一些事情才会变得早熟,而这些经历往往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