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从无确切记载的仙迹可以探究,也没有任何确实的仙踪可以追寻,
只有那些虚无飘渺的传说,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流传了下来。
徐风只得从有着神话传说的旧地一处处寻访过来,龙虎山,棋盘山,昆仑山,仙降城,函谷关···
道教第一圣地。
茅山。
茅山,古称句曲山,西汉茅氏三兄弟来此,结庐修道,治病救人,后人感其恩泽,遂改句曲山为茅山。茅山自古就与修仙成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传说很多人在此修炼,留下了许多成仙了道的故事。
最早的传说是在距今5000多年前,有高辛氏时代人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一朝顿悟,飞升上界;先秦时,有燕国人郭四朝于玉晨观得道成仙,鸡犬升天;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成就一代“炼丹宗师”的神话;东晋时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书立说,广泛扩展了道教的影响。
要在世间寻找仙踪,自然不能错过古今第一修道福地的茅山。
远远看去,山势秀丽,林木葱郁,云雾缭绕,恍若仙境。山林滴翠,草木芬芳,万簌俱静中似有道家仙乐在鸣奏,而且茅山素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说,是著名的“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
坐落于大茅峰顶的九霄万福宫,徐风深深为它的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而震撼,不愧为为茅山"三宫五观"之首。
独自站在这宏伟的九霄万福宫中,遥望道家老祖老子的雄伟神像,徐风感到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无处不在的道韵。似乎是得道神仙留下的气韵跨越了千年,依旧在滋养着茅山。这种感觉很玄妙,稍纵即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仙人洞,又称蓬壶洞。洞分上中下三层,内有五厅,俗称"仙人四室一厅",相传仙人曾在此下棋览息。
徐风走进仙人洞,想探寻仙人的踪迹,却马上便被仙人洞的神韵所吸引。
洞内钟乳石、石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驾一叶扁舟,流连于二十余里仙踪飘渺的神奇之中,凝神于一幅漫卷的国画里。
徐风细细地品味道家山水,洗涤心灵的疲惫;展开丰富的想象,张开双臂拥抱茅山的仙风神韵和绮丽山水,不由生出“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洞中”感慨。
就这样,在行走与聆听之间,徐风完善对人生的感悟,对致境的体验,也越来越接近“道”,越来越契合“天”。
······
道教圣地。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得道飞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谓。
“天下名山佛占尽,武当玄武道在天”,说的就是武当是天下难寻的洞天福地,引得佛道两家争抢之事。
传说武当山金顶原来被无量佛占着,后来真武大帝修仙得道,出外云游到此,看到这里群峰林立,主峰天柱峰高耸入云,周围七十二峰俯首相向,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
真武大帝相中了这块宝地,便到天柱峰找无量佛商量借地,并提出只借八步即可。
无量佛见他所要不多就答应了,没想到真武大帝法力无边,他从天柱峰顶走了八步,一步100里,八步竟占走了整个武当,从而赢得了永久居住权,武当山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场地。
真武得道成仙飞升而去,早已不临尘世,仙踪绝迹,数千年来只留一片殿宇接受人们的供奉朝拜。
武当山的最高峰是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有1612米,素称“一柱擎天”之谓。
徐风站在山顶,可以清楚的看到"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壮观景象。七十二峰如众星拱月一般,簇拥在天柱峰的周边,而天柱峰就像超脱众生之上的神明,俯瞰朝拜的万灵。
天柱峰之巅上金壁辉煌的殿堂就是著名的金殿。
金殿整体为铜铸,外饰鎏金,在经历来近600年的风雨雷电、严寒酷暑,它至今仍然金光夺目、辉煌如初,实在一大奇迹。
在这诸多神像里,端坐于铜铸宝座之中的就是真武神了。
但见他着袍衬铠,披发跣足,面貌丰润,丰姿魁伟,是武当山所有真武神像里造型最完美最逼真最富神仙气韵的一尊,宛若真正的真武神亲自坐镇在这里。
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玄岳共朝宗。
这方神迹自落成以来引得无数游客对其顶礼膜拜,无论他们年老年少,信道与否。
武当山最富盛名的宫殿就是紫霄宫。
紫霄宫背依奔腾欲动的展旗峰,面向拔地而起的照壁峰,左有蓬莱第一峰云雾飘渺,右有天下第一雷神洞,如驱龙耕播种之名象。周围还有三公峰、五老峰、香炉等诸峰,好似玉笋从地上长出。曳紫拖蓝的山峰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
紫霄宫就坐落在这把交椅的正中。
因而紫霄宫是典型的金盆纳财的宝地,它汇聚了天地万物的灵气,被永乐皇帝封为“紫霄福地”。
殿内神龛**奉的是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时的塑像和文武仙人的坐象。这些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紫霄宫的正殿,耸立在三层崇台之上的紫霄大殿巍然屹立,气势磅礴。整个大殿用36根巨柱排列顶立,如同东海龙王殿内的定海神针,纹丝不动。
在紫霄正殿前有日池,殿后有一月池。道教有日为阳,月为阴的说法,这日池、月池也恰恰符合道家的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把道家睿智的阴阳哲学演绎到极致。千古传脉的恢宏宫观,掩映在山水之间,依然浓郁着人文的光辉。
据说日池里面有神仙般的五彩鱼,这五色鱼从幼年到老年,一生有黑、青、红、黄、白五色变化。关于这五彩鱼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呢。鱼成熟变为白色后不久,就入洞休息,从不外出。若有人见到白色的鱼,那就说明你有仙缘,说不定会遇见神仙。
徐风才不会去在意这传说是谁编说传颂的,抑或它到底是真是假,只要他相信就好。何况,“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于是他找到道观的主持,捐了一大笔钱,获得了在山上长久居住的权力。
徐风想要系统接受道教文化的熏陶,了解道家真义,直接向主持索要了一袭道袍,寻了几部经书,打算接下来的几年专心研究道经。
白天,他在处所睡觉休息,养精蓄锐,夜晚便来到日月池的中间,打坐,看经。
倦了,就下池洗一个凉水澡;累了,便盯着日月池等待白色的仙鱼出现。
古朴的油灯发出昏暗摇曳不定的光芒,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飞速的流逝。
七年就这样从指间滑走了。
徐风不为所动,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的功课。
这一天正值夏至,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已经看了足有四个时辰《上清大洞真经》的徐风感到有些累了。
他放下经文,像往常一样退去道袍到池中泡澡。或许是天气太热了,也或许是身体太乏了,徐风洗着洗着竟倚在池边睡着了。
睡梦中徐风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挠他的脚,他急忙睁眼往池水中看去。
白色的鱼!白鱼!能带来仙缘的白鱼!
徐风看到两条白鱼正一左一右的环着他的脚欢快的游动,一只沿着顺时针的方向,一直沿着逆时针的方向,并且时不时碰触徐风的脚,像是想把他叫醒。
徐风非常地激动:传说竟然是真的,这池中真的有白鱼。
徐风不知道这白鱼是否就是仙鱼,但从这鱼一点都不怕他来看,至少这鱼非常不简单。
惊奇之余,徐风的两只手不自觉地向两只白鱼伸去。
两只白鱼悠闲地游着,丝毫不受惊扰。
徐风想用手轻触灵动的白鱼,蓦然觉得两手同时一疼,两条白鱼突然消失了踪迹,同时徐风感觉有两股凉意顺着手臂钻到胸口,然后迅速交汇、融为一团,胸口的玉佩红光一闪,接着所有的异状都消失了。
徐风隐约觉得两条鱼似乎钻到身体里去了,但也不是十分的肯定。胸口的玉佩好像也发生了变化,至于到底是哪里发生了变化也说不上来,纯粹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感觉。
既已见到了白鱼,那也没有继续留在这里的必要了。
徐风有在山上宫殿中转了一圈没什么发现,便收拾行装,告别众人,下山继续寻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