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青年旅社门前的一条街,是一条专门卖各种costume的街,里面各种唱戏服婚纱cosplay衣服一应俱全透露着浓浓的二次元城乡结合部的感觉。这是一条很小的马路,从头走到底大概也不过15分钟,但是沿途却能遇到6、7个小摊头,卖的东西也是琳琅满目而且价格非常亲民,蛋烘糕一块钱一个,烤肉串一块五一串,还有豆花、炒土豆、糍粑。
说道蛋烘糕个人觉得是四月在CD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了,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吃过那种锅子像蜂巢一样,然后烘出来很小只的但是香味传千里的小蛋糕,蛋烘糕的面皮成分好像跟那种小蛋糕是一样的,但是厚度就跟煎饼果子是一样的,大概只有一个手掌那么大,奇特的是还可以选各种各样的馅儿可以单点也可以混搭,比如海带丝混奶油、土豆丝混巧克力等各种奇妙搭配任君组合。小宝一下子吃了两个还要。
CD是天府,窄巷子就是CD的“府”,展示CD的院落文化。窄巷子植绿主要以黄金竹和攀爬植物为主,街面以古朴壁灯为装饰照明,临街院落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是精致生活品味区。
四人在里面逛逛买了点东西就赶往“工业文明博物馆”,站名是网上经常有人惊呼天雷的“**广场”途中还经过“猛追湾”……博物馆看起来很后现代,结构类似于老旧仓库,很粗狂的感觉,里面陈列着四川省生产的一些工业部件,正门口有一台蒸汽火车头,黑色红轮,跑起来呜呜叫那种……
小宝果然对吃的比对博物馆兴趣要大的多,不一会又叫饿了。CD,天府之国,美食之都。有名扬国内外的美食节,每年都不计其数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此,只为这CD小吃。CD小吃口味丰富,主要以麻辣、椒麻、鱼香为主。只要你热爱美食,那些隐藏在大街小巷的小吃店就一定能满足你的需求。
在夏天你能吃到爽口开胃的凉皮、凉粉、担担面,在冬天有毛血旺、水煮肉片、麻辣火锅在向你招手。更不用说那些面食小点、腌卤冷拌,这些让你流口水的美食只要是你想尝到,CD就能给你极致的味蕾体验。
到CD了,怎么能不叫一碗正宗的担担面呢。因最早是由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其配料有红酱油、化猪油、麻油、芝麻酱、蒜泥、葱花、红油辣椒、花椒面、醋、芽莱、味精等十多种。特点是面细无汤,麻辣味鲜。小宝抢着吃,连续两天辣吃下来,小宝吃辣的功底更上一层楼了,尽管如此青央还是叮嘱店家少加点辣,毕竟是小孩子。
吃的最开心除了小宝,就属七月了,这个嗜辣的狂热份子,到处在找辣的的吃。和小宝两人吃的不亦乐乎。在CD住了几天,青央建议去重庆看看。重庆的景,重庆的人,瞬间在脑海中清晰起来,那一条条爬坡上坎的石板路,那星罗棋布的老火锅,那些吊脚楼,那些古街,那些摩天楼仿佛活了过来,记录着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
之前未来过川美新校区,周围不少人说其中怪异建筑多,等到亲眼所见,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建筑,未进行外包装,赤裸裸的清水混凝土,这才是建筑的本质。
对颜色的细腻、执着和敏感,对于泥塑雕刻的狂热,对于老旧城区的痴迷,因为它的过于奔放洒让自脱和无所谓,因为它的隐忍和暗暗萌动的爆发。
是个古镇,但却被拆迁一气,那些吃的集中在瓷器口正街上,走到深处便都是居民,再走便是空的名居,破败却等待新生。那些新生只是被拆了重造,并不是想要看到的。那些小巷里安静而平和,晾晒着白菜和土豆,衣服和鞋袜,老人抖索地在巷口张望。
斜斜的石板道路,聊天的小板凳,小憩的气氛。
乱逛,生活气息,往高处走再走法走法,往低处走,走过荒废的民居,墙面上伸出几个钉子,悬挂着小小的袜子,参差。门上用粉笔歪歪扭扭的写着xx的家。废弃的住宅楼,露出疲惫和倦怠的死期。却闻到梅花吐蕊的芬芳。
这座城市里除了自行车,几乎什么交通工具都有,车、地铁、公交、轻轨、索道,像蜘蛛网一样交错在城市上空的高架桥,两条平行在长江上的索道每天运送这一趟又一趟的方形的索道车厢,从长江的这边,到长江的那边。
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仿佛都是有故事的。当年震惊全国的『较场口防空洞惨案』,把繁华富裕的上半区和下半区的老重庆连接起来的『十八梯』,从小就学过的关押小萝卜头的『白公馆』和**的『渣滓洞』,这座被日军轰炸过的城市,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很浓很浓,在上山下山的阶梯旁,经常会凭空多出一张麻将桌,四个人就坐着搓麻将,或者看到街边围了一圈人,那肯定是在围观一场牌局。江边时不时会有几位老人,坐着木凳,拿着一杯茶,一坐便是大半天。斜坡边上摆满了新鲜的蔬菜,耳边传来浓浓的重庆方言的叫卖声。在这散不开的雾气中,这声音好像可以传到好远好远的地方。
雨中的瓷器口更像是一副浓墨的油画,漫步在雨雾中沿着老旧的阶梯上上下下,分不清身上是汗是雨,只觉得眼前的画面才是真实的山城,才是我们曾经记忆中的川东民风。
如今直辖之后的重庆,已经俨然成为一座时代感强烈的大都市,在这现代感强烈冲击的城市中,依然保留着老川东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或许在这里,人们才能找到自己印象中那个曾经充满了历史记忆的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