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河底练剑
秦虎这半年来不分昼夜地练习这十七式剑法,他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了简洁到极致的剑法精妙,每一式简简单单的剑挥出,在他眼中非常简单,可在对手眼中,却是简单得难以抵挡。
他现在终于明白,并不是剑法没有用,而是真正的剑法普通人学不到,也学不会。
当秦虎将最后一剑凌厉劈出,长长吐出一口气,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学到如此高深的剑法。
现在秦虎可以挥动百十斤宝剑快如闪电般击中目标,同样他身体敏捷如猴,两三下便可爬纵上数丈高大树,可以非常轻松地跑完一场马拉松,在后世起码能拿个奖牌为国争光。
自从自己开始单练时,秦虎在院中练剑只是他练习剑法的一部分。
同样,还有一半练习需要在水底完成。
秦虎除去布衫和鞋子,他准备跑步了,他需要从这里跑到建康城外的金华湖路程十三里,他跑步和别人不同,必须要光脚赤身跑,全身只穿一条自制小裤衩,赤身是可以锻炼他的身体机能。
秦虎直接从侧门走出谢府,向西走了片刻,便来到一条小河旁,这条小河的源头在皇宫内,经过一条地下河,又从务本坊西北的一片池塘内冒出,形成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流向坊市,所以小河便叫坊河。
此时河水已结冰,在月光下白亮亮地耀眼。
秦虎瞥了一眼岸边一块五六百斤重的山形巨石,慢慢从后背拔出剑,他的剑是一把铁剑,是谢府送他,形状和一般的剑差不多,剑身长约两尺,连剑把一起,一共是两尺四寸,利于近身搏斗。
秦虎纵身跳上冰面,手臂贯注力量,赫地一剑劈下,‘嚓!’剑深深地砍进了冰面,直透冰层之下,他双手握剑,慢慢用劲,剑开始切割冰层,发出‘嚓!嚓!’的声音,片刻,他便切开一个长宽各八尺的方洞。
秦虎走上岸,用力推动岸边巨石,将这块巨石一点点推上冰面,‘咚!’的一声,巨石被推进冰窟窿中,迅速沉入河底。
此时他额头已是大汗淋漓,同时他浑身似乎被火焚烧一般,燥热无比,他纵身跃入河中。
时值四九之中,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河水严寒刺骨,仿佛将人骨髓都要冻住,好在秦虎幼年时就早已习惯,他跳入河中,河水迅速没过头顶,使他渐渐沉到河底。
秦虎布置给他自己的第二个练剑课程便是,从现在开始,每天入水一次,刚开始每次须在水底挥剑五百下,今天已经涨到挥剑一千下,中途只准换气八次,也就是说他每一次憋气至少要挥剑一百二十下,这样,就逼迫他以最快的速度挥剑。
这是一般少年无法想象,就是成人也办不到,第一次练习,秦虎喝了一肚子的水,差点在河底溺亡,而秦虎却毫不怜惜自己,无情地鞭笞自己,然后再次跳下水中,但随着时间慢慢推移,一个多月后,他便已经能做到。
河底,秦虎很快便找到那块巨石,他用双腿夹住大石,开始在水中疾速挥剑.....
寒冷和水的阻力使他挥剑格外艰难,但秦虎早已习惯,暗黑的河底,他的剑在迅猛无比地挥动,水面上劈出一道道水波。
劈出一百二十下后,他浮上水面,换一口气,又潜入水底,继续挥剑,一次又一次。
........
‘哗!’一声,他又一次浮出水面,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换气,这一次他要挑战自己。
秦虎潜入水下奋力挥剑,他的双臂已经酸软无比,浑身的每一节骨头都仿佛断裂一般。
水底无边的黑暗中,他强迫自己奋力挥剑,战胜手臂的酸软疼痛,牙根都几乎咬断。
他已经挥出一百二十下,已经快到极限,但他挑战的目标是一百五十下,他只觉得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要爆炸,一百三十六、一百三十七.....一百三十八,这种痛苦使他再也无法忍受,他的肺即将爆炸,他几乎要处于一种缺氧的昏迷状态。
一百四十八、一百四十九.....
他双腿一松,身体迅速上升,在即将冲出水面的刹那,他在水中挥出最后一刀,一百五十!
‘哗!’他终于冲出水面,一股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元庆浑身瘫软,贪婪地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秦虎慢慢游上岸,此时他的两只手臂酸痛无比,尽管他已经练了一年,但在水中挥剑一千下还是使他的肌肉酸软得难以忍受,秦虎没有任何抱怨,既然谢福幼时也是这样过来,为什么他就不能承受。
不过如果秦虎知道,谢福像他这么大时,每次在水中只需挥剑七百下,他恐怕当场要晕过去,谢福把所有的训练量给他加大了四成。
这时天色已蒙蒙亮了,远处的水潭没有完全冻住,开始有贫穷人家的主妇在水潭边浆洗衣服,石槌在冰面上敲得‘砰!砰!’直响。
秦虎靠在河边一棵柳树后,背对岸边,望着早日优美的景色,令人陶醉啊。
剑的历史: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当时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是将剑作为主要武器,春秋时代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于这些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约在早商时期的公元前15世纪。此剑通长25.4厘米,剑身近似柳叶形,厚脊,双面刃,直柄,中间有两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柄与剑身衔接处的两侧有凸齿,剑身向下斜凸成锋,柄部缠绕麻绳。
春秋战国,为步战主要兵器,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55.7厘米。汉武帝时,有超过3尺,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东汉,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隋唐,佩剑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后剑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据以上所述,无论剑之创始人为谁,其出生于黄帝时代,可无置疑。黄帝于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庙,国号有熊氏,当时尚系初入青铜器时期,但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祖」,确可当之无愧。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渐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