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法(Dashuifa)是圆明园中的西洋楼景区(Xiyanglou,EuropeanPalaces)的一部分。西洋楼景区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大水法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
我们熟知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就源自同属西洋楼景区的海晏堂(大水法西侧)门前的喷泉,而并非来自大水法。
【名字来源】:水法即为喷泉(fountain),是其传入中国初期中文译名。大水法即为大喷泉。
大水法,朝南,是以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处喷泉群,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内有"猎狗逐鹿"喷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级喷水塔,一齐开放时蔚为壮观。
大水法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
远瀛观大水法北侧的高台西洋钟楼式大殿远瀛观,则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添盖的。其门窗均镶安玻璃,共大小1206块。远瀛观的数十根高大石柱皆为优质汉白玉,尤其中券两侧的汉白玉巨柱,柱头柱身满刻下垂式葡萄花纹,刻工精良,枝叶活泼如生,实属艺术珍品。
观水法大水法南边朝北建有专供皇帝观赏喷泉用的宝座和石雕屏风,名曰观水法。大水法与观水法皆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后。观水法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洛克式石门等。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
大水法是欧洲人传教士蒋友仁(P.MichelBenoit)设计和监造的。时中国风在国外盛行,欧洲国家都派遣使者参观圆明园。乾隆十二年,有使者向乾隆介绍了欧洲的水法,乾隆皇帝便想在圆明园中建筑一座西洋化的宫殿,殿内外部都要装置自动喷水机,由另一位意大利人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介绍友人蒋友仁参加设计工作。蒋友仁的专业是在中国传教,建筑工程不是他的专长,但他学的是数学,并保有许多有关喷水池建筑书籍。蒋友仁是利用数学上的知识和以书本上的图案文字为参考,设计了圆明园的喷水工程并取名为“大水法”。
当年,皇帝坐在大水法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但可悲的是,在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皇帝就下令关闭大水法的机械给水系统,而改为人工提水,理由是: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乾隆对于科技的态度比雍正还恶劣,认为只有马刀才是正确的,仍旧奉行2000年前的那套方法,闭关锁国。
1793年,英帝国派遣代表团访清,乾隆对特使马嘎尔尼勋爵说:清乃天朝大国,不用与蛮夷之国互通有无。而马嘎尔尼勋爵见识过圆明园并被之震撼后,离开时说:清国就好像一艘破烂的头等战舰,没有好的指挥官,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
1860年(咸丰十年),包括大水法在内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使得其愈加破败。1910年(宣统二年)后残存的石屏风雕花石心被载涛运往朗润园内,1977年运回原处。
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成为游客必到之处。
2008年9月,圆明园公布了官方标识。“圆明园”三个字为篆体,并被演化成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大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