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宛城战事3
城头的淮国士兵现在犹豫而焦躁,面前的老将看起来摇摇欲坠却偏偏不倒,背后渐渐清晰的马蹄声令他们亡魂直冒,他们的攻势变弱,想逃回本阵的人越来越多。溃败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头上的的淮国士兵的身影越来越单薄。
“兄弟们,看到第九军的兄弟不远万里到宛城作客,我们作为东道主,是不是应该好好打扫打扫,接待兄弟们啊。”老将军说完,拿着重剑便是一个劈刺,剑锋之下,都是亡魂。
金国士兵得此鼓舞,也拼尽全力,很快将城头上的淮国士兵全歼。淮国本阵中的许帆摄见此情景,虽然明知现在到达的只是金国援兵的先头部队,但见攻城士兵们兵败如山倒,也只能无奈的鸣金收兵,放弃这次进攻,等待明日即将到来的自家援兵。
后来很多史学家对许帆摄在这一仗的很多犹豫表示了质疑,因为许帆摄作为以为能征善战的名将,在宛城战役中数次表现出的疲弱不合常态。有的人解释说此战事关大殷王朝气运,许帆摄有点甚重也不为过。这样的解释太过牵强,因为当时的大殷还是万邦之主,而许帆摄根本就没想过他会因为这一仗的失败而留名。有一种关于此战的解释是,金国和淮国在宛城作战时,似乎后期达成了某种协定似的,似乎淮国对这一仗表现的也不是那么重视,而后来战果扩张时,金国也没有想象中的兴奋。
就是这一念之差,造就了宛城战役最后的结局,间接造就了大殷末年军事史上最为疯狂也是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七王争霸时代,而那个时代的英雄,现在便在各自的战场上奋战,等待着他们跃上历史的舞台,一展自己的能力。
骑兵进入宛城,宣告淮军这次进攻落下帷幕,此役淮国士兵的损失较大,有近千人的死亡,五千人以上失去战斗能力,他们中大多是在撤退时造成。不过淮国实力仍在,城外军队的数量仍然是压倒性优势。
骑兵队长张叶令骑兵队接管了这个城池的防务,便赶着想见斯塔德将军。沿途经过街道,看着这些自家士兵一个个身着褴褛,躺倒在地,正是这些人拼了命守着这座城,不由的想要鼓舞这些自家的袍泽们。
“兄弟们,不论是苦难还是淮国的蛮子,都无法战胜我们大金的士兵,因为我们战无不胜!”张叶拔出了自己手上沾满淮军鲜血的宝剑,冲着青天喊道。那时候的张叶感觉自己身体内有什么东西被复活一般,或者是掌握了点什么窍诀。
这一声鼓舞在一场苦战之后显得分外有力,疲惫的士兵无不振奋,呼应着张叶,一起喊叫着,驱赶了他们身上的疲惫。
“为了大金!”
“为了国主!”
“大金万岁!”
“国主万岁!”
欢呼声此起彼伏,大多数人都使出全身的力气来缓解自己刚刚在战场上的紧张状态,拼了命的喊着。
叫喊声地动山摇,横穿宇内。就是城外的淮国士兵听了,也不由的胆寒:这金国援军究竟有多少人?
老将军在街的另一头听到这样振奋人心的声音,也是一阵欣慰:“看来,这些年轻人也已经足够强大到面对任何敌人了。”
张叶见到传闻中的斯塔德之后,显得有点激动,以至于自己的亲兵都看不下去,在后来出版的《张叶将军往事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见到斯塔德将军的那次,天气是那么的晴朗,张叶队长看到老将军,赶紧擦了擦手,走上前给老将军赔笑,笑声生硬的当天所有士兵们吃起饭来都觉得米比平时硬很多,后来张叶队长解释说是当天做饭的师傅发挥失常所致。
“张队长的口才很不错啊,素不相识的士兵都被你鼓舞起来,将来领兵打仗必定战无不胜啊。”老将军很欣慰的说道。
“哪里,跟将军比起来,我还稚嫩的紧呢,何况将军您领的兵,个个不凡,我只是稍微鼓舞一下罢了。”张叶在军中也是一个极为狂傲的人,但是面对斯塔德这样的传奇老将,也不由得收起了自己的狂傲。斯塔德这样的传奇,在张叶心中的地位更是特殊,他的家乡当年就是在斯塔德将军的守护下,才在齐国的战事中摆脱出来,所以家乡百姓更是为斯塔德将军建立了生祠来纪念这位传奇。而张叶参军的动力就是想成为像斯塔德将军一样的武士护卫自己的国家,而现今看到本人,如何能不令人激动。
“算了,如今大敌当前,在军中就不多恭维了,现下我军在宛城方面的实力依旧处于弱势,宛城的南面驻扎了不下五万的淮军,据斥候来报,淮国边防军第五军也从齐国赶来,估计在这一两天时间便能赶到,形势很不利。”斯塔德自然不知张叶参军已经对他仰慕的种种,正色道。
“您获得的情报和我家大人获得的差不多,所以魏林大人让末将前来援救:一来为的是增援,鼓舞士气,二来便是传达我家大人的话给您。他希望您在现在的军队里,挑出两千还可以作战的士兵,等魏大人带军队到达宛城后,完成君侯的军事任务。”张叶也收起单纯的恭敬之意,正色道。
“君侯的任务?敢问募集两千人到底是君侯的任务还是你家魏大人擅作主张呢?”斯塔德听到这话,觉得有点怪异,他觉得自己从自己到宛城开始,自己好像距离一些事关自己的真相变得越来越远。
“这个”张叶语气一顿:“我确实不清楚这个任务究竟是谁的,只是这个命令不是下官的级别能够知道的。”
“倒是我多话了,不管这个命令是魏大人的还是君侯的,冲着眼下的强敌,加上你星夜赶来援救我们,我也会尽力做好这件事。晚上时分,广场上必定有三千士兵枕戈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