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四年二月,一架飞机自南极洲南印度洋沿岸上空飞过,发现在上千里冰雪封盖的版块上,存在着一片无雪的地面。冰墙与山岩,奇妙的环绕着,形成一片奇迹般的山谷。山谷外,冰雪覆盖,世界一片雪白苍茫;山谷内,没有冰层,没有积雪,湖水清澈,散发着天蓝色的光泽。
仿佛是冰雪“荒漠”中的绿洲一般。
于是,这一处奇观,后来被命名为“班戈绿洲”。
随后,在南极大陆上的另外的所在,发现了两处与之类似的地方,分别命名为麦克默多绿洲、南极半岛绿洲。加上班戈绿洲,这三大绿洲与极夜、极光、乳白天空等异象,被共同称作南极大陆上的自然奇观。
契布曼所带领的项目组,其研究的课题,便与南极绿洲有关。已经发现的三处“冰雪绿洲”,全部是位于南极大陆外围。而契布曼向这次科考活动组织方登记的研究项目,附加的简要描述是:从对三大绿洲周围环境的探寻中,能发现某些差别不大或是性质类似的相近之处,经过谨慎的论证,他推测在南极大陆的中心区域,某些地理条件相近的地方,很可能存在着尚未被世人发现的新的绿洲。在南极大陆中心地区的“绿洲”,其研究价值将比已知的这三大绿洲更大。他所带领的项目组此行的目标,便是前去验证这一处理论上存在的南极绿洲,是否真的存在。
然而,撒门纳里组织不顾很可能会引人瞩目的后果,策划出这次大规模的反气候科考活动,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精力,所为的,就是这样一个验证极地绿洲是否存在的莫名其妙的项目?
在深入南极大陆中心区域,与目标保持着一个小时路程距离的追踪,持续了两天一夜后,尹森不出意料地发现,契布曼的队伍,行进方向开始渐渐偏离他们向组织方通报的路线。
——
自沃斯托克科考站出发,已经是处于南极大陆中心地域,平均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平均温度在零下60多度以下。而沃斯托克所在的位置,更是南极洲最寒冷的地方。地球上温度最低的冰点,便在距离沃斯托克不到数公里的地方。
一路载着尹森和库鲁兹小队前来沃斯托克站的牵引车,已经无法再向更深处前行,科考站的通信信号,也已经极为模糊。唯一可称的上支持的,是科考站建站数十年间,人工探索出来的、附近数十公里范围的地图。
与由卫星扫描探测形成的地形图不同,这份人力探索出来的地图,上面绘制的不仅包括各种地形标识,更标注了探索人依照无比丰富的极地生活经验判断出的、每一处被探索过的地形的危险程度。这才是这张地图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行走在南极冰原上,没有人能预料,自己会不会在下一刻陷入深不见底的被雪层掩藏的地穴;也没人能保证,自己的身后会不会无声无息的出现一道宽大的地裂隙,将整支探索队全部吞噬;更不知道,无时不在的风雪,会不会在某个时候,骤然增强数十倍,将行走在雪地上的人刮起,抛飞至数百米外……
这里是南极。人类涉足这里,却尚未将其征服。
沃斯托克科考站提供的地图,很实用,也很重要,是自沃斯托克站出发进行探索活动必不可少的辅助。然而对于尹森一行,这份地图却并无太大价值。紧紧跟随在契布曼的队伍后面,一小时的间隔,完全不足以让风雪掩盖掉对方行进的痕迹。而契布曼的队伍,自然是沿地图上的安全路线前行的。
笼罩着整个天空的黑夜,仿佛看不见尽头般,没有任何改变。白天、黑夜,没有丝毫分别。
行进中的契布曼队伍,却仍按照平时的作息,在夜晚时停下休息。尹森一行,同样如此。
每当夜晚,库鲁兹小队每天分出一人值守,其余三人以及尹森,则在扎下的帐篷中进行短暂的休息。契布曼队伍启程,尹森等人跟随。
漫天风雪,除了起伏不定的呼啸风声,一行人行进的声音,天地间再无其它声音。茫然,死寂。
三天后,双方先后行出地图标示的范围。契布曼的队伍,行进速度未减。
一天后,前方行进方向偏离。
五天后。地面冻雪层突然消失。发现新的极地绿洲。温度与绿洲外面同样寒冷。目标前行速度未变。
一天半后。契布曼队伍方位不再移动。
——
从远处看去,前方,是一片弧度极小,面积却是极广的隆起。赤褐色的土层,仿佛曾被大火烧灼过一般,只是看着,便能使人做出其温度必定不低的判断。但实际上,这里的温度与外面冻雪层相比较,没有任何区别,同样在零下六十度以下。
极平缓的隆起,在左侧似是被刀斧砍过,留下一条笔直的嵌进隆起土坡内部的裂隙。越接近隆起顶点处,那一道笔直的如同通道一般的裂隙,越来越深。最深处,没有任何光线透出。
裂隙中间部分,在裂隙内壁某处,稍凹陷的地方,发现两栋平实的建筑。
平房。
一个驻点。
库鲁兹小队中的“调酒师”,收起望远镜,缓缓后退,随即飞速离开。
——
“真是神奇的地方。”
帐篷中,库鲁兹感叹了一句,随即问道:“尹森先生,已经找到对方的驻点,接下来你如何打算?还要继续吗?”
尹森微微点头。
契布曼一行人只是在踏出沃斯托克科考站后不久,便立即转向,直奔此处而来,途中并未出现任何迟疑亦或偏差。很明显,他们早已知晓此地的存在。
在这片奇异的没有冰雪,但温度与附近世界上最寒冷对方相差无几的地区内,竟然建立起能供人长期驻扎的稳固建筑。纵然没有外面半身高的积雪,却也只有方圆十余公里而已,零下数十度的低温,依然是人类在此进行作业的天然屏障。种种迹象综合起来,对方在此活动的时间,绝对不止一两年。
多年的谋划,这些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而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对方保持着坚忍而隐秘的行动达数年之久,又为何在此时,大张旗鼓的进行动作?真以为世界上没人注意到这次科考活动的异常?
南极无小事。一片丰富的资源尚未被开发,主权问题错综复杂的大陆,投在其上的关注,数不胜数。即使拉上数十个项目组组成规模庞大的科考团队,又能迷惑外界多久?
幸运的是,此行科考活动中,出现了奇异矿石这等意外的发现。这次南极科考结束后,必然将替他们吸引走绝大多数的关注。莫非,这也是他们特意的安排?然而从契布曼一行人的表现看,似乎并不是。
若没有这样的意外,对方的动作绝对无法隐瞒,被发现只是迟早的问题。为什么,如此急迫?
对方在此处的行动,进入了关键时期!
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撒门纳里,冒着不惜暴露的危险,究竟在这里做些什么?
关键时期,也是探查对方信息的绝佳时机。同时,也必然是对方防范最严密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