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已建几千年,今朝将被丹水淹;全城居民都留恋,人心慌慌要搬迁。
李静走在老城的街道上,有点不习惯了,省会大城市里住了几个月,回来只觉得老城的街道又窄又短。
县城内的小楼最高也只有两层,比起大城市那高楼大厦真是差的太远了。
李静出生在这个小县城里,生长在这个小县城里,一个月过后,就忘了大城市里的一切美景了。
学校开学了,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合在一起,全部升入初中。
李静从四年级开始停课,两年后直接上了初中。
一初中坐落在老城的东北角,背靠县城的城墙和护城河,学校西门外是北大操场,学校正门朝南,大门左右两边有两个很大的水坑,城里的人们都叫它文艺四坑,坑周围种满了月季花,学校院内到处都是古柏树。
古人们用意很深,希望学生们都能像花儿一样,长大后到处绽放异彩,能像柏树一样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李静迎着花儿的飘香,走进了这个花香四溢,古柏成林的学校。
报名后,李静被分在初中一年级三班,这个班里有七十多个人,学生很多,桌子一个挨着一个,坐的很拥挤。班里同学来自城关二小和城关三小两个学校,李静比班里的同学们都小几岁。
两年没上课,学生们已经不习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了,老师也不敢管学生,老师讲课时,学生谁想走就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也是听不进去,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在课桌下各干各的事,男同学看小说;女同学织袜子,李静也没闲着,不是在课桌下用棉花捻线,就是在课桌下用自己捻的线织袜子。
她从四年级直接上了初中一年级,开学后学校又没有给学生们发书本,只让老师讲课,学生们听,李静听不懂老师讲的数学课,更听不懂老师讲的物理化学。
李静有她的爱好、她的特长,就是每天到学校宣传队排练节目。
“北京的金山上光茫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嗨、巴扎嘿。”李静一边唱着,一边跳着,舞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
李静站在舞台上,用眼睛看着舞台下的学生和家长,跳的更有劲了,心里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
北京有个金太阳金太阳,照得大地亮堂堂亮堂堂,哎~伟大领袖毛主席,
您是我们心中的金色的太阳。歌声传遍了半个县城。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李静一边唱一边走在回家的路上。
“李静,李静,”有个女同学在大声的喊着。
李静听见有人喊她的名字,就停住了脚步,回头一看,是她的同班同学杨建华。
“杨建华,你喊我有啥事。”
“没啥大事,我想让你给我捎封信。”
李静说:“可以,你让我给谁。”
“给你二舅。”说完,杨建华脸一红起来跑了。
回家后,李静把信交给了她二舅,没有多问。
过了不久,她家来了两位女同学,其中一位就是让她捎过信的那位杨建华,杨建华还主动给李静的二舅洗衣服,李静才知道她的同学在跟她二舅谈恋爱。
二舅跟她的同学恋爱了,邻居们和家人们都说是李静牵的红线,她很自豪。
李静那个同学杨建华虽然比李静大三四岁,但是还不到十八岁。当她父母知道杨建华在谈恋爱时,坚决不同意,不让杨建华上学了,把她关在家里不让她出门。
杨建华跟李静的二舅谈恋爱,闹得满城风雨。杨建华的父母虽说极力反对,她还是偷跑出来跟李静的二舅约会。
“她被她的父亲用绳子吊在梁上毒打,咱门去她家附近看看。”李静的大舅母对李静说,李静知道她大舅母说的是她的同学杨建华。
晚上,李静跟她的大舅母一块来到了杨建华家的房子后边,听到了杨建华被打时的喊叫声,她们怕被别人发现,就赶快跑回家了。
回家后她们把听到的哭叫声告诉了家里人,全家人感到很无奈。
杨建华被她父亲打的浑身是伤,在她家没人时,她又偷偷地跑到了李静家,死活也不愿意走了。
李静的姥姥说:“看她浑身上下都是伤,就让她住在咱们家吧。”李静的父母没有说啥,就给杨建华安排了住的地方。
过了几天,杨建华的父亲找到了李静家,杨建华赶快躲了起来。
李静的母亲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让李静的姥姥和杨建华一起到她妹妹家了。后来杨建华的父亲又到李静家找了几次。
一年后,杨建华跟着李静的姥姥回到了家乡。杨建华的父亲看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也就不再管了。没过多久,李静的二舅同杨建华成亲了。
由于老县城要搬迁,县城里的各个单位都在不断地往新县城迁移。
有一天,李静的母亲回来对李静说:“今年你和你弟弟放暑假,咱们家就搬到新县城。”她母亲的工作单位要搬到新县城,她家也要搬去了。
因为老城没有通往新县城的汽车,李静去过几次新县城,都是自己步行,跑了五十里山路。
母亲一说要搬家,李静和弟弟心里都不高兴。这些年一直跟几个舅舅和姥姥一起生活,虽说几个舅舅是农村户口,李静家是城市户口,在一起生活很艰难,想吃一个馒头也要等到过年,可是亲人们在一起多少年了,那种相依为命的亲情还是难以割舍的。
另外,李静的父亲是蔬菜队的,要是搬家她的父亲也不能跟他们一起到新县城去,这也让李静心里不高兴。
李静的妹妹还小,也要留在老城,还需要姥姥照看。
七月到了,李静和弟弟放暑假了,李静的父亲和母亲就找了一个架子车,装上她家里的几样破家俱,带上李静和弟弟的两张转学证明,一家几口人就要步行九十里地到新县城去。
用架子车拉着东西不能翻山走那五十里山路,只能走那通往新县城的九十里公路。
火热火热的太阳当头照着,李静一家人用架子车拉着她家的几样家俱正走在去新县城的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