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之道,难于上青天,一个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坚持不懈地修炼更重要。”火老收敛了情绪,严肃地道。
元芥点了点头,修炼者们为了灵宝和天才地宝等资源大打出手,在修炼的路途上,谁的实力强,就等于那人有了话语权,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修炼者们为了保护自己挚爱的东西,或者为了追求长生大道,是不折手段的。
“而你自己的道,要由你自己去贯彻,你该走的路,你必须一步步地去走,一点一滴去领悟,贯通,这是一条不归路,既然踏上了修炼之路,就已经没有停止的机会了。你的道,要又你来贯彻。”
“修炼有九大境界,不过我只暂时告诉你六大境界。”
“修炼第一境界:炼气期,也被称为后天修炼者,寿命一百。”
“修炼第二境界:先天境界,就是所谓的神锋期,寿五百。”
“修炼第三境界:寂灭境,寿一千。”
“修炼第四境界:虚境,寿二千。”
“修炼第四境界:雷境,寿四千。”
“修炼第五境界:地境,寿命八千。”
“修炼第六境界:天境,寿一万。”
“修炼的路途上不可好高骛远,要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修炼也是如此,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你可知?”火老严肃在声音在元芥的耳边回旋。
元芥点了点头:“弟子谨遵师尊的教导。”
火老满意地点了点头,“虽说功法和身法不分所谓的等级,但还是有难度之分的,远古时期、上古时期、后世这三种,其中远古时期的功法和身法是最难练的,因此常人就算拥有了远古功法,没有对‘道’贯彻之心,也休想修炼成功,别说成功了,进步一丝都很难。”
元芥不由得大惊,“远古时期和上古时期以及后世是什么意思。”
“远古时期乃是盘古开天地,神魔大战,而上古时期,则是仙魔妖的战斗,后世,就是人与人的战斗了,不同的时代的大能者创出了不同的功法,这些功法的参悟难度都不同,只有‘大机缘’者才能领悟上几分。”火老沉吟道。
“而所谓的灵技,不过是普通修炼者所用的技能罢了,仙人用仙术,妖魔则用妖术,而神魔时代用则是神通,威力也自然不同,修炼的难度也不同。”火老又道。
大惊!元芥的眼中被惊讶所充斥。
“所谓的远古功法、身法我有,神通仙术我也有,不知道你是否要学呢?”火老瞥了元芥一眼,心中暗笑,表面却古井无波,淡淡地道。
嗯?!元芥怔了一下,没有立刻回答,则是思考了半响才回答道:“这些功法只有神魔家族中天资聪慧,有‘大机缘’之人才能修炼的吧,我何德何能去修炼啊,就算修炼了也没行。”
“你放屁,我让你修炼自然是有我的道理。”火老笑骂道,但心中却暗暗赞叹着,元芥已经有了自我的判断能力,这对于修炼者来说十分重要。
“那么……师尊,修炼之后,能否让我变强呢。”沉默了一下后元芥忽然道。
火老愣了一下,点了点头。
“那么,既然是能让我变强的事物,我都要去试一试啊。”元芥眼神坚定地望着火老,原本半蹲着的身子站立了起来。
火老看着激动的元芥,暗叹,这小子和我以前还真像。
“你别着急。”望着激动的元芥,火老笑了一下,随即又道,“我之所以让你修炼远古时期的功法,自然有我的道理,你安心修炼即可。”
元芥闻言点了点头,把心中的疑窦压了下去,继续听火老讲述。
“除功法和身法之外,还有一物对于修炼者的帮助极大,你可知道是什么。”火老卖了一个关子,想看看元芥的反应。
元芥也不恼,笑笑:“请师尊告知。”
闻言,火老怔了一下,“你可知人除身体外何物最重要啊。”火老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又问了一个问题。
“灵魂。”元芥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火老满意地点了点头,道:“灵魂的分支是灵识,而灵识的作用是帮助修炼者着探测未知的事物,以及传讯等。”
元芥认真地听着,点了点头。
“当脑海中的精神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和体内灵气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能量,称之为灵识。灵识是修炼者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才有的能力。灵识产生后才能内视,修炼者才能掌握自己身体的状况,更好的掌控自己的身体及开发身体的潜力。随着实力的增长,灵识也会不断成长。仙人用仙识,神魔用神识。因此灵识十分重要。“
元芥闻言,道:“那么该如何修炼它呢。”
闻言,火老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眼光:“灵识基于意识而建立,思考和怀疑是修炼方法,精神分裂是必经阶段(瓶颈),最终精、神合一,灵识初现。”
火老顿了顿之后又道:“除了思考和怀疑外,就是依靠‘观想之法’来修炼了。”
元芥听到了一个新名称,忙道:“何为观想之法?”
“主要是佛家范围,观想略作想。集中心念观想某一对象,可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的一种方便观。坐禅三昧经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此谓修‘九想观’,能断**。”
“而观想之法则是由一幅画的形式存在的,画中蕴含着万千大道,可锻炼灵魂的力量。”
元芥点了点头。
“所谓“观想”,是包含了“观”和“想”两种不同的概念。先“想”,想专一后,自然就“观”出来。就五阴来说,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识”中第三个“想”阴的功能,想纯熟了,在第六“识”的带质境中呈现出“观”的境界。功力再深,融通于第八“识”之大圆镜智,则就不观而观,观而不观了。就五遍行来看:先藉“作意、触受、想、思”中的“作意”和“想”,想念专一,达到“心一境性”时,即达“精思入神”的境界,则“观”境现前,意根中的概念,就呈现出影像。”
【求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