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对话;
陆法和续道;“因为对于一个阅历不够丰富,感思力不够理性不够睿智高明的人来说。读书太多,或许真的是有害无益的。因为书读得太多,思想就变得复杂。思想的过于复杂又不够理性的睿智,就会影响判断力和行为。于是往往难免走弯路。
就如南朝的梁元帝萧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梁元帝临投降西魏前的毁书行为。还将个人重大决策上的错误都单一的归诸于被读书太多所害。其实就是一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很好诠释的例子。
但其实那种所谓的行得万里路,阅历很多的典型文盲。一旦离梦想越接近,同时似乎也意味着离失败、痛苦甚至于悲剧也越近。”(待续)
===
接回上章;
另外,梁元帝萧绎也确实还有一定的顾虑北齐军会趁机连同西魏军一起来攻袭江陵。那样江陵腹背受敌下就非常危险了。而只要陆法和扼守住郢州,那对北齐军的深入江陵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和阻扰。
(而事实上北齐军的确派大将军高岳,打着救援江陵之难为名,向着江陵发兵而来。只是行军于半途时,得知江陵已被西魏军攻陷,梁元帝萧绎也被西魏所俘虏。才改道至临长江一带观望和骚扰附近的梁国州郡。)
所以,居于以上的诸多考虑,梁元帝萧绎便严令禁止陆法和来救援江陵。
而陆法和在无奈退回郢州之后。知道梁元帝萧绎在劫难逃,居然立刻命部下用白垩粉涂在城门上,并且命部下准备好白衣麻绳等吊丧之物。看来陆法和是算出梁元帝萧绎此劫是必死无疑了。
结果江陵沦陷,梁元帝萧绎悲惨而死。陆法和事后还哭泣着为梁元帝萧绎披麻戴孝的吊丧。
之后,北齐的大军推进于郢州的附近,窥视于郢州。未想陆法和居然主动举州归降于北齐。甚至还杀了坚决不肯投降的强硬派人物,长史江夏太守**。将人头一并送于北齐。
对于陆法和的如此行为。只能理解为几点考虑。一来对于梁元帝萧绎的愚蠢至死。让陆法和对梁国感到非常的失望。
(其实也完全可以想像和理解的。这就有如一个人花费了毕生的精力,非常艰难甚至是非常危险的去完成了一部作品。但当作品完成之后,却突然觉得这居然是一部愚蠢得不能再愚蠢的失败之作。这种极大的落差感的确很容易让人心灰意冷。)
还有就是陆法和看出,梁元帝萧绎死后,原本就因连年内乱与征战,使已经非常虚弱的梁国,必将接着因为内乱而更加的衰弱。从此自保尚且非常的不易。更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资格。
同时,因为他陆法和这些年来的声名极好,仙名过高。所以,于此梁国的大内乱将至之际。几乎梁国内四分五裂,各自为主的势力人物。必然的,都会先把眼睛盯着他陆法和。因为他在世人心中过高的声望,必然会引来众多权利人物的极度顾忌。这对于陆法和的处境来说,的确是非常危险的。
但更重要的是,目下北齐的强军已将兵临城下。而区区郢州也就不到五千的兵力。而且郢州之地几乎也无险可守。
所以,与其最后生灵涂炭的失守郢州,还不如卖个人情的自动归降。既换个好归宿,又能免去郢州百姓的灾难。
所以,陆法和宁可牺牲顽固派的长史江夏太守**一人之命,以保全全郢州的百姓性命。
===
陆法和归降我大齐之后,我传令留大将慕容俨(字恃德)扼守郢州,窥视江南。
一得知陆法和来投靠我大齐。我非常的兴奋。但又对他还有一些忧虑,所以就先非常礼贤下士的把他晾在一边。但却命接待他的人必须对他有绝对的尊敬和礼让。
因为对于这样神鬼难测的人,我还需要时间思考和观察。再决定要怎么样见他或用他。假如他对我心存不轨的话,以他以往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能力和手段,我很可能会非常的危险的。
但我又不想过于冷落了他。于是便命高岳派出一对人马护送陆法和来我大齐国都邺城。还用接待三公的规格,在距离邺城十二里处就设有帐篷来迎接他。
陆法和到了邺城后,我还封陆法和为大都督,都督荆、雍、江、巴、梁、益、湘、万、交、广十州诸军事,还有太尉公、西南道大行台。
这些封号看起来非常的吓人。也算是给足了陆法和的面子了。但其实也都只是些徒有虚名的虚衔而已。因为那十个州郡不是在西魏的管制下,就是在南边梁国的管制下。
我又于一个月之后,(名为先让其静心静养,和适应水土,但其实是先观察陆法和的行为举动。)才在昭阳殿大摆宴席为陆法和接风洗尘。排场和规格也都非常的高。
宴后,我还赐他百万钱,千段绸缎,甲第一区的宅地,一百顷田地、二百名奴婢和其他物品等等。
陆法和却在得到我的赏赐之后,先是免除了二百名奴婢的奴隶身份,还都分给一定的钱和物品,让他们各自谋生去。又把我所赐予他的宅所改建为佛寺,陆法和自己只是住于其中的一个普通的房间,就跟普通僧人没有多大的区别。
(关于陆法和在北齐期间的更多言语,还有更多难以理解想像的行为,书者会于本书后面逐一分述。)
===
我与朝中众臣商议对南边的梁国乱局的对应之策。
“三才”之一的邢子才,(字子才,小字吉少。与魏收、温子升并称为北齐三才)献策道;“启奏陛下,臣觉得南方梁国乱势已现。臣斗胆向陛下推荐一人去南梁,以加快促进南梁的乱局。那时我大齐便可伺机进兵吞并南梁。”
我道;“邢卿家接着说,详细点。”
邢子才道;“遵命。臣想,自从侯景叛乱时的寒山之战,被我军所俘的萧渊明。(字靖通,为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梁国的贞阳侯。)
在我大齐时日已久,而且对我大齐也算颇为顺从。现在趁着梁元帝新死,而健康的王僧辩又还没有拥立梁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所以健康目前还空缺着帝位。
陛下可将萧渊明送回健康,要求王僧辩拥立其为新的梁国皇帝。
如此,如果王僧辩不同意,我大齐就有了帮助萧渊明称帝的借口,可以趁乱出兵带着萧渊明进侵南梁。
而如果王僧辩同意迎立萧渊明称帝。那南梁又还有一个萧方智存在,日后也必乱。
况且那时南梁的朝廷也等于有半个是在我大齐的控制中了。我大齐更可伺机分解南梁朝政,和进兵攻梁。”(待续)
书者相互探讨和学习的Q群;261265761。非常期待你的加群。
另外,本书上传已过半,(就十几万字)故请所有感觉写得还不错的朋友多宣传和推广,不然书者或许会因为鼓励不足而太监了本书。(不传完全书)谢谢。
另外,本书下次更新章节的时间定于大年初三。有心的看客请留意。
还另外,书者的另一血作《书名赌徒》。也定于大年初三开始发表。更是一部极度震撼灵台的力作(最少,书者个人是如此认为的。)可惜,那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书,(目前大概4万多字)而且居于多种原因,短时间内也没有续写完结的打算。所以,有兴趣的看客可以当成是一本中篇的作品吧。绝对相信,前去观看的朋友,看后绝对不会感觉是浪费了时间生命的。
(由于审核问题,目前《书名赌徒》只能百度下在别的网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