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次大朝,高大宏伟的未央宫中,群臣按照次序一一进入宣室殿站到自己的位置上。待到文武百官站定后,由丞相带头齐声恭贺皇帝万岁。按照礼仪刘彻叫诸位大臣平身入座。然后开始主持早朝。
“过去的一年,先皇驾崩。万民悲痛。朕即位以后亦免怀英明神武的先帝。先帝在位十六年,这十六年间先帝内勤俭治国,与民休息,使得国库丰盈,粮仓满溢,平定七国之乱;外和匈奴,使国家免遭战火。每每思及,朕都觉得重担在身,不敢懈怠。各位大臣也应该勤勉自省,维护好这大汉的天下。”说道这里刘彻稍微停顿了一下。
“臣等必勤勉为国,不辜负陛下期望!”这些老臣们很有默契,知道刘彻等着他们附和呢。所以很给面子的齐声保证,就像排练过的一样。
自我满足了一下后,刘彻从龙榻上站了起来,接着说道:“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开始了,朝廷也要对新的一年有个安排和计划。大家都说说这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做些什么?”
早在前几天刘彻就私下里通知朝廷官员在大朝的时候提一些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底下的群臣都准备了一些答案。没有人对刘彻提的这个问题感到意外。
“臣有事要奏。”大农令站了出来。
“说吧!”坐在龙榻上的刘彻说道。
“自先帝时长安就开始推行新农具,七年以来,粮食年年丰收,即使中元五年,发生涝灾,因为水利设施齐全,也没有怎么减产。这说明长安附近农田的种植是合理的。所以微臣觉得应该推广新农具。”大农令说道。
说起长安的田地和新农具,满朝中不少人都有一种难言的滋味儿。那一次刘启和刘彻这父子俩可是把长安城内的权贵们玩的灰头土脸,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过大家都不知道这父子两又处于什么原因一直没有提推广的事,还捂了个严实。大农令把这事提出来,大家一下看到了其中的隐藏的利益。现在先帝驾崩了,想必可以试探一下刘彻。一个个竖起耳朵等待刘彻的回答。
“嗯,新农具好用,朕知道。可是你知道用了多少畜生拉动吗?”刘彻问道。
“臣不清楚。”他自己也只知道新农具可以以一当十,哪里细看过田中之事。
“朕也想推广新农具,有谁知道,皇田里用了多少牛马?魏其候,你知道吗?”刘彻向朝中。
“皇田三百万亩,共用牛,马各十万左右。”窦婴答道。窦家当时吃亏最大,很少输过的窦婴可是事后好好的琢磨自己输到哪了。所以对于皇田的事很是清楚。
“看来魏其候没少下功夫啊。那你们算算要是推广全国得需要多少牛马,而大汉又有多少牛马?大汉根本没那么多牛马,你们说朕怎么推广。不过,有着那么好的农具也不能不用。朕想从匈奴那里买些牛马,慢慢的以长安为中西推广新农具。你们说说可不可行?大行令,你认为呢?”刘彻说道。
“臣以为如果从匈奴买一些是可以的。匈奴那边很需要汉朝的货物,但是汉朝又很少从匈奴买东西。所以匈奴喜欢到汉朝抢掠。如果普通匈奴人能够用牛马和汉朝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相信可以降低匈奴侵犯汉朝边境的热情。”对匈奴比较有研究的大行令说道。
“嗯,丞相呢?你有什么看法?”刘彻把目光投向卫绾。
“大行令说的很正确,不过臣认为够买的数量不宜过多,最好再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不要让匈奴了解到新农具的具体情况。防止引起匈奴人的警惕。”卫绾说道。
“嗯,丞相思虑周详,你们下去之后好好策划一下,给朕送上一个方略来。”刘彻结束了这个议题。
“臣有本要奏。”暂时负责南北营京畿防务的出列禀报。
“嗯,李将军有什么想法?”刘彻问道。
“启禀皇上,如果国库充盈,是不是可以给边关军队更换一些兵器,衣甲。臣在边地时边军衣甲年久失修,虽然这两年匈奴很少侵犯边地,但是不可不防。而且南北两营也缺乏训练,臣觉得应该适当加强。”李广说道。
“李将军说得对,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朕调三百羽林助你整顿两营。至于边军的武器衣甲朕心里有数。”军事上刘彻不容那些文臣插嘴。干脆利落的做出了决定。至于三百羽林是刘彻采取历史上刘彻的训练方法,采取轮换带队的方式训练的三百羽林。不过比历史上刘彻训练得早,在做太子时就开始训练了,今年也是刚刚经历了边关战火后回到长安。
“末将一定完成陛下的任务。”李广说道。羽林军李广知道。这是一群好兵,很善于带兵。这次经历边关战火的洗礼后,肯定都是非常合格的屯长,有的甚至可以当军候。刘彻交给他三百羽林他要是再完不成任务就可以去死了。
军队训不训练都要吃粮,只不过可能会吃得多点儿。国库还是出得起的。这些文官不会说什么。
“还有要说的吗?”等了一会儿没人出来说话刘彻接着说道,“你们没什么要说的了,朕有事要说。”然后吩咐旁边的太监说道:“杨宝,把新纸给大臣们都发两张。三公那笔墨纸砚都送上。”
很快宫人们就把新纸都送到朝臣们的手里。三公又在工人的指点下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很快玉阶下边的朝臣们就议论开了。虽然朝臣有些失礼,但刘彻也没多加阻止。而是在一旁看着,等待朝臣们自己安静。
“臣等失礼,请陛下责罚。”从震惊中惊醒的卫绾,代表百官请罪。
“各位公卿不过是情不自禁,朕可以理解。这是朕新做出来的新纸。各位觉得怎么样?”刘彻说道。
“天佑陛下,竟然让陛下造出此等兴文化的东西。从此竹简可以无用矣。臣恳请陛下将造纸之法布于天下。以兴文化。”卫绾说道。
“臣等恳请陛下将造纸之法布于天下,以兴文化。”百官跟在卫绾身后向刘彻请求。不过有多少人是为了兴文化,有多少人是觊觎其后的巨大利益就不知道了。
“纸,你们今天下朝去东市就可以买到,要多少有多少。至于公布于天下以后再说吧。朕要说的是,自秦焚书后百家日渐凋零,各家学说也早已不成系统,新纸的发行必定会引起一轮文化盛事,朕要召天下有才学之士进京,修缮道家典籍和百家之学。编成一部大典。至于负责编书的人嘛,就窦婴吧。”刘彻可不会被几句皇上圣明的话就忽悠的得把造纸术交出去。他还想靠着这个敛财呢。现在能读书的可都是有钱人。
“臣遵旨!”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的晕乎乎的窦婴,稀里糊涂的答道。
“好了,今年的大事不少了,下去都准备准备吧。过几天把奏呈送上来就行了。退潮!”
听刘彻这么说大家也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过对于刘彻的贪财大臣们是认识到了。不过这只是第一次,以后他们会有更深的认识的。但是大臣们的注意很快就转移到修订百家学说上了。召天下文士修定百家学说,这可是文化盛事。读过书的谁不想参与。怎么直接就落在窦婴头上了呢。
今天早朝定下了不少事,退朝的大臣们开始思考自己能跟哪件事情搭上边。要想升官就得立功。就得在皇上面前露脸。不说王恢和李广,单说被掉下的馅饼砸晕的窦婴回到魏其候府上就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品尝”这掉在自己头上的馅饼。
按说要论这朝中的谁最博学,他窦婴绝不算。那这样的盛事为什么会让他主持?是在向自己示好?拉拢自己?也不可能啊?“道家典籍,百家之学,道家,百家。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琢磨着刘彻宣旨时说的话,窦婴想明白了。自己是百家皆学,皇上也绝不想一家独大,现在满朝文武,大半都读老子,还有一群儒生。自己这个百无禁忌的主儿才是刘彻想要的。体会到刘彻的用意后,窦婴就知道自己的奏呈怎么写了。提起笔就要在竹简上把想到的写出来。不过想到新纸于是赶紧叫来籍福让他去东市买纸。
不过直到出了府门籍福也不知道自家老爷让自己买的文房四宝是什么。只好怀着满脑子的疑问到东市去了。不过他不知道长安里接到自家老爷这种命令的下人可不止他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