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军,您当真要去投靠刘皇叔吗?”一名年轻高大的赤面武将站在正在收拾行李的黄忠身后,问道;黄忠站起身子,挺了挺腰板:“文长啊,荆州诸将,唯有你与老夫相善,你的才华于武艺老夫也是看在眼里,可是,刘荆州老了,没了雄心壮志,荆州大权旁落蔡氏,我等皆不与蔡氏相善,岂有出头之日?老夫老了,年近六十,时日无多,却是不想这样碌碌无为,刘皇叔雄才大略,必和曹操开战,唯有跟随刘皇叔,我等武人才有出头之日,蒙刘皇叔不弃,看重老夫,老夫唯有以残躯许皇叔以驱驰,用这把老骨头去报答皇叔之恩德,文长啊,你还年轻,大有可为,老夫奉劝你一句,这也是那个孩子所说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
那年轻高大的赤面武将便是魏延,魏延细细品味了那一句话,随后问道:“孩子?什么孩子?刘皇叔的孩子吗?”黄忠笑呵呵的摇头:“是刘别驾之侄,周不疑;那孩子可不一般啊,老夫听说,那竹叶青,就是出自他手,刘皇叔对他可是言听计从,十分宠爱啊!竟然可以放下公务,陪他去酒肆吃东西,可见刘皇叔对那孩子是何等的重视。”
魏延先是一惊,随后却是陷入了沉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我魏延空有一身武艺韬略,却被困在这小小的襄阳城动弹不得,我的舞台不应该是这里,而是外面的世界!是金戈铁马!是铁流纵横!对!战场才是我的归宿!战场才是我的归宿!
魏延不再犹豫,而是抱拳道:“老将军,文长明白了,请允许文长随同老将军一同前往新野拜见刘皇叔。”黄忠抚须一笑:“呵呵,不反悔?”魏延笑道:“老将军既然不悔,文长又有何悔?何况文长仰慕关羽将军已久,一直都想见一见。”黄忠说道:“好!我等便一同前往,以文长之武艺才华,刘皇叔必然会重用文长!”
新野左将军府
“报!主公,门外有一白首老将,说要求见主公。”一名下人来到了议事堂前,对刘备说道,刘备一听,大喜,对正在一同处理公务的诸葛亮三人还有“见习”的周不疑说道:“汉升来矣!”遂大步出门,见黄忠仗剑立于门外,大喜道:“汉升!”黄忠闻声,一看,大喜,下跪道:“黄忠参见主公!”刘备连忙扶起黄忠:“老将军这些日子可好?”黄忠说道:“一想到可以来主公这里,忠就是兴奋异常!对了,主公,忠要引荐一位将才!文长,快来拜见主公。”
站在一旁的魏延连忙拜到:“义阳魏延,字文长,拜见主公!望主公收留!”刘备连忙扶起魏延:“文长不必如此,既能得黄老将军看重,想必文长身具大才,备岂有不收之理?哈哈哈!二位将军,快快随我入府!”刘备一手抓住黄忠,一手抓住魏延,携手而入,魏延和黄忠深为感动。
远远地,周不疑看到了一名身材高大,面色枣红堪比关羽的年轻将军,便知道了,那是魏延,一名自己非常喜欢却被罗贯中污为叛徒的大将。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功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奇谋”,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还,军事重镇荆州则被曹、刘、孙三家瓜分。当时曹操据有河北四州、豫州、兖州、徐州、司州、雍州部分、荆州部分地区,势力依然相当雄厚,孙权占据扬州、荆州部分地区,后来又得交州,国险民附。唯独刘备实力最弱,虽然后来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的南郡部分地区,但仍然很弱小,刘备势力要生存并发展,只有如隆中决策所言,西取蜀川。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随刘备入蜀,因为骁勇善战,数有战功,所以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
刘备进位汉中王,政治军事中心将要迁到CD,这时候,需要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军事重镇——汉中(今陕西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必定是张飞,张飞也以为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拔魏延为都督,总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称赞道:“好!”众人都认为他所说的很有气势。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期,正是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下半年,刘备的荆州三郡被盟友孙权夺去,关羽也被东吴杀害。刘备怒不可遏,在称帝后不久,就倾全国力量东征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击败。这一败,导致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内部引起了骚动和反叛,曹魏随时有可能进攻汉中,但是由于魏延治军有方,守卫得当,使得曹魏不敢窥视汉中,后来魏延死后,王平等人沿用魏延的镇守方针,成功的击退了曹魏军的进攻。
建兴八年,曹魏司马懿率大军入寇蜀汉汉中地区,被蜀汉军队在正面挡住了曹魏军队的进攻。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魏延不愧为蜀汉名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居然在阳溪破郭淮、费瑶等。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还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魏延随诸葛亮出征北伐,进献“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分拨自己一万军队出子午谷,夺取雍州长安和潼关,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异道会于潼关,犹如韩信当年的故事。然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并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魏延认为诸葛亮过分谨慎,叹息悔恨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可以说这时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采用此计策,即使蜀汉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雍州并入蜀地。
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一万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叡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有人认为: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汉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后人深感遗憾了。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的意思很明确,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琬、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魏延之忠心日月可鉴,在《三国志》中记载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然而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被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
周不疑深为魏延感到不值,若是庞统不死,魏延定会受到庞统的信任和重用,就算是刘备,也会信任和重用魏延;可惜的是,诸葛亮一生谨慎,注定了善使奇计的魏延不被重用!再说了,很多人说魏延是反贼,那么反观杨仪,那所谓的忠臣,魏延死后,刘禅依诸葛亮遗书,不用杨仪,想来也是不耻其人品,史书记载,诸葛亮曾说,杨仪有才,然心胸狭隘,上位者必须有宽广之胸襟,否则何以服众?
于是杨仪就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如此可见,魏延与杨仪,何人是反贼!!
看着眼前那个意气风发的魏延,周不疑心中却是充满了欣慰,若是可以,魏延的功绩,将会远远超过历史上的魏延,论其武艺,魏延不如关羽,可是论起统兵作战,战场施谋,魏延甚至要强于关羽,而且,魏延虽有傲气,却不似关羽那般,除了刘备张飞赵云,眼中再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