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一别一别永年苍山负雪浮生未歇……
与我的臣服相对应的,是周围士兵整齐的欢呼之声。周遭的空气让我窒息,委屈的泪倔强的流淌着,以至于让跪拜在地的我身体有些颤抖,但我依然咬紧下唇不让自己哭出声来。最终,无力晕倒地,仰望星空的最后一秒,那感受仿佛在与秦国诀别。
在赵国眼里,我为何如救命稻草一般,实际上只是心里作用。就是这微妙的心理作用,让赵王看到希望。
而这就不得不说长平之战。
自长平之战后,六国的统一权牢牢掌握在秦国手里。那是秦昭王为嬴政奠定的基石。
长平之战并不是发生在嬴政统治时期,但却是一场对秦国影响十分深远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场战争,也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场战争。更是秦国和赵国两大强国争夺统一权利的一场战争。谁胜了,谁将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可能,因此,当时两国对这场战争的准备和投入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是一场涉及百万军队,持续三年的战争。拼的不只是军事,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长平大战发生时,秦国是秦昭王当政,秦昭王雄才大略,秦国政治清明,朝中并无佞臣。但赵国却截然相反,当时英明的惠文王刚刚去世,继位者是才智平庸的孝成王,朝中也有奸佞之臣。正是这样的政治力量的差距,为赵军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当时秦国的政治策略是远交近攻,不停的对韩国和衰败的魏国进行攻打蚕食,秦国攻占魏国的怀、邢丘,在秦军的压力下,魏国只能苟安。随后秦将目光指向韩国,先后共取了高平、少曲等地,但最重要的是秦国攻克了韩国的战略要地野王,将韩国拦腰截断为两段,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彻底隔离。韩国上下一片惶恐,当时韩王派遣使者入秦,希望通过奉献上党郡,实现两国停战。
当时如若韩国老老实实的交出了上党郡,可能不会有接下来的事情。但当时韩国派驻上党的太守冯亭不愿将上党交与秦国,而是私自做主,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他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借助赵国的军事实力打击秦国。
当时韩国的举动在赵国朝野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最终,赵国还是接受了韩国的“好意”,接受了上党,将上党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秦国当初攻打韩国将韩国截为两段,就是为了夺取上党郡,现在上党归了赵国,秦国当然不会就这么算了,固下令出兵攻赵。
这场战国时期最大、最为惨烈的战争开始了。
赵国派廉颇率领赵军主力开赴长平,战争对峙焦灼了三年,两国都开始为后勤供应发愁。都有速战速决的想法,这时秦昭王政治优势显现出来,秦昭王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及外交政策,让其余各国无人援助赵,最终赵王向秦国求和。
但秦国并未就此罢休,并散布谣言谎称怕得是赵国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昏庸,听信了谣言,把廉颇从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赵括“纸上谈兵”的儒生对抗秦军当时有“战神”之称的武安君白起,胜利的天平正在向秦军倾斜。
此场战役打到后期,赵军断粮四十多天,内部出现了杀人食肉的残酷现象。在被围堵如此之久后,赵括才想到突围,绝望的赵括孤注一掷,结果被秦军射杀。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四十余万军队全部投降。
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到这场战役,经常会有人说:“晋阳之围,悬斧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可想而知这次战争的惨烈程度。长平之战最终结果,赵军全军覆没,秦军伤亡过半取得胜利。
赵军投降后,白起以赵军摇摆不定为理由,将四十余万赵军将士全部活埋,只放走了二百余个孩子,但实际上并非赵军投降之心摇摆不定,而是秦国当时根本无力养活这支大军,只能掩埋。
秦国本想借机灭赵,一举拿下邯郸,但魏国联合楚君,三国联军在邯郸保卫战中大败秦军,并乘胜追击,致使当时秦军放弃了东进的势头。
被掩埋的四十万赵军,使当时赵国上下哀嚎一片。赵国对秦国的仇恨可想而知。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甚至到了无军可征的地步,无人愿意应征入伍。
而我的到来,让沉寂很久的赵国看到了希望,赵人认为这是上天派来助赵国复仇的“使者”。有意思的是,如上党一样,我也是韩国派人送给赵国的。
在我还未入赵国之时,就出现了士兵争相入伍要与秦军一战的火爆场面。所以赵太后、赵王要想尽办法留住我,就算死尸体也要留在赵国,这是赵太后的想法。所以在赵国面前谦卑的俯首称臣的我,对于秦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就在我来到赵国之时,赵国正在干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昏庸的赵王和燕国打了起来。
赵国不甘心秦国不停的坐大,不愿坐以待毙。因此想谋求扩张增强实力,在赵国看来如果吞下燕国北面就再无敌国了,只剩下没有政治抱负的匈奴。然后赵国就可以从北、西两面夹击齐国,赵国就将再次拥有与秦国一较高下的资本。燕国混了几百年,国力一直不强,在赵国的攻击下,燕国很快就招架不住,开始求援。但燕国和齐国之间仇深似海,都恨不得灭掉对方,不能向齐国求援,魏国、楚国在南方,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燕国只要向秦国求援。
拯救秦王后的大旗,是嬴政在离开秦国之时对外放出的流言,他要看各国的态度,更要看赵国的态度。在赶往赵国之前,嬴政的秦军则顺利的攻下了韩国和魏国附近的进四十做城池。最终实现与齐国接壤,分割了六国的战略目的,对韩国和魏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灭韩指日可待。
那日在与李斯交谈之后,嬴政本想按照计划灭掉韩国,但在临行前,他却改变了主意。在灭韩一事上变得不着急起来,原本要带兵前往赵国的想法也有了转变,只是带着几个贴身侍卫和蒙毅乔装去了赵国,在赶往赵国的途中,嬴政收到了燕国的求援信。
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