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项目也是有灵魂的,一味的敷衍拖拉只会毁了它。
项目组团队的核心人物出场篇在这儿算是告了一个段落,从本部分开始,我们将回归主题:来谈谈这个微型公司里的微型团队。
没错,微型公司就是我们的“O公司”,而这个微型团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OB项目组”。
正文,从这里开始。
“OB项目组”的组建初衷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解释成:狂熊的到来。而一个团队的组建理由其实可以是很多种的,因为这和建立一家公司一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基于前面的介绍,人和是明显已经有了,那另外两种呢?
那时候,“O公司”如破败的小船航行在雷电交加的海面上,由于船身过小,且脆弱不堪,几经风浪的摧残差点夭折,就在濒临翻船时,忽然馅饼从天而降,“O公司”被一艘相对稳固的大船成功捞起,于是这艘破败不堪的小船被修补打造了一番,不久后再一次光鲜亮丽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那时候,“O公司”的主力是属于技术组的,而主力中的主力自然而然就是技术组的那帮老油条们。在被大船打捞起后,“O公司”的董事们决定对其进行改革:想要持续不断的往前走,就得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于是,“O公司”集结主力们开始进行新型平台的自主研发创作之路。
按照原先设定的计划,凭借油条们的实力,这款新型平台最慢也能在两个月内拿下并推广上线,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平台的研发工作却迟迟不见收尾,明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在终极的紧催缓催下,平台终于在磨蹭了大半年后有了些眉目。
由于终极本身缺少技术经验,所以他在产品研发上除了干着急外别无他法,只能抱着充分信任技术组老大的心态,努力的为平台上线后的推广经营工作做着铺垫和准备,可当技术组老大湖口海夸的将半成品的平台呈现给终极时,一直认为耗时如此长久的平台也许会是个史诗般的巨作的终极,当即表现出一副欲哭无泪状,忍住暴怒与心酸,憋了很久以后,终于蛋疼的吐出了一口鲜血。
这是一个外行人看一眼都会吐槽一句“弱爆了”的平台。连对“O公司”充满无限热情和期望的其他成员看了,都会忍不住立即点击屏幕右上角的小叉叉关掉不想再看到的这样的一个平台。可想而知,如果换做是给客户看……
可技术组老大却完全没有理会“O公司”内其他成员的反应,也丝毫没有因众人的抨击而表现出任何的沮丧,相反他却为能够最终“创作出”这款平台而沾沾自喜,甚至逢人便会拿出去炫耀一番……
但技术组的油条们其实实力并没有弱到如此不堪的程度,相反其中几个的水平在业内甚至可以算得上佼佼者了,产品结果与技术实力相差悬殊,对于当时正忙得不亦乐乎的我们,虽觉奇怪,但也都没往深处想。
在人物出场篇中,我记得有些许提到,“O公司”原来的老大并非终极,而是另有其人,作为典型的创业型公司,“O公司”的组建初期,也是由几位不同的角色合伙创立的。
他们分别为脑子男、三不管和技术组老大,脑子男是个逻辑思维极度抽象的主,主要工作是为“O公司”源源不断的拉着各种业务却并不去仔细维护,在拉业务之余还附带的为“O公司”做些表面的日常运维工作;三不管顾名思义是个什么事儿都不管的主,其除了是“O公司”名义上的法人兼股东外,还是个无特殊事件从不在公司出现的神秘人物;而技术组老大自然是以执掌技术为主的,全面负责着“O公司”的技术,除此之外,他还兼管着“O公司”的财务收支和真正的日常运维工作。
“O公司”从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里看是个名副其实的游戏动漫公司,而国内传统认定的游戏动漫公司,其技术和业务必然会是公司的核心,而微型公司“O公司”也一样,技术和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也是唯一两大核心,而“O公司”核心中的核心就是技术,可见作为掌握“O公司”全部技术资源的技术组老大,对于当时的“O公司”来说是多么的举足轻重。
可也就是这么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却在“O公司”大张旗鼓的改革声浪中,却将还未出娘胎的新型产品给毁的不成样子,这使得终极常常因此在许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躲在某个墙角旮旯里黯然神伤。
为了“O公司”能够顺利完成改革,也为了不让“O公司”再次面临奄奄一息的窘境,终极经过N个二十四小时的剧烈思想斗争后,下了口决心,决定重新建立个新的团队并培养个新的项目,为“O公司”注入鲜活血液,给技术组看个榜样,期望他们重新端正起来,同时也为了能让改革后的“O公司”真正吃上口香喷喷的热饭。
于是,“OB项目组”就这样出生了。
每一个新项目的诞生都会有属于它自己的不同原因,有时候它需要很庞大的理由去支撑,有时候的起因却非常简单,就像“OB项目组”的产生一样,原因很简单,纯粹就是为了能让“O公司”重新振作起来并更好的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