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二世元年四月二十六日,三千多名太平军,兵分三路。由林文,周华,周成三人各统领一路,分别进攻清河乡,平林乡,马岗乡的匪寇山寨。根据情报部侦查的情报,这三个乡的匪寇人数略少一些,每乡匪寇皆不足一千人。各乡匪寇见太平军来攻惊恐不已,交战后一触即溃。最终三百大小匪首被斩首,一千五百匪众被收编,缴获粮食六万石,黄金一万两,马匹两百,长矛一千多支。
大秦二世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太平军整编,新增团,旅建制;全军各级军法官改为班法官,排法官,连法官,营法官,团法官,旅法官六级;斥候排扩充为斥候营,每旅设一个斥候营。三营设一团,团设正副团将和团法官;三团设一旅,设正副旅将和旅法官。同时规定团将,旅将可以称将军。周宇自任军将统帅全军,刘正风任军法总官兼军法部部长。周宇任命林文为战兵旅的正旅将,周华为战兵旅的副旅将,刘其民为战兵旅军法官;下辖三个团,一团团将为林武,二团团将为周成,三团团将为魏强,每团八百一十人,全旅两千四百三十人,负责对外作战。同时周宇任命赵强为辅兵旅正旅将,周安为辅兵旅副旅将,张胜强为辅兵旅的旅法官;辅兵旅有辅兵九百,另外新收编的一千五百名匪寇在练兵部训练合格后也将编入辅兵旅;辅兵旅负责守卫城池,维护治安,押运军用物资。全军除战兵旅和辅兵旅四千八百六十人外,另外有情报侦察兵一个营,属情报部;有教官一个营,属练兵部;有护卫一个营,保护主要的军中将领和各部门重要的人;还有水师一个营和各村民兵队(在每村设民兵队长一职,在农闲时负责对本村的男丁进行一点军事训练;同时民兵也是兵源)。
大秦二世元年四月三十日,两支队伍从太平镇的镇城出发,分别朝着太平镇北边海上的养马岛和太平镇镇内的大王山前进着。这两支队伍就是周宇组建的黄金矿石开采队和铁矿石开采队;每队约一千四百七十人,其中太平军军士两百七十人;流民两百户,约八百人;铁匠师傅,铁匠徒弟,以及铁匠师傅和徒弟的家属约四百人。在太平镇建城的那天,为了加快完成建城任务,周宇就命人在太平镇城外施粥。但每个人只能免费吃两天,第三天就不提供了。腄县以及临近几个县来的流民中,很多流民眼见两天时间已过,正愁没饭吃时,负责施粥的人告诉众人,凡是帮助建城的流民,不但可以继续喝粥,每天还有窝头和猪肉吃,每月还发钱粮。消息传出,来帮助建城的流民络绎不绝,短短近两个月的时间,来帮助建城的流民就有四五千之众。
大秦二世元年五月初一,太平镇城的城墙和城外护城河已经建成,居民住房也修好了近三千套,按照周宇的吩咐水井也建了一百口,保证每三十套住房附近就有水井一口。镇府幕僚及各部门办公区、仓库区、军营区、还有工坊区、商铺,及街道、澡堂、药房、公共厕所等等正在建造中,剩下未建的三千多套居民住房则放在最后建造。
大秦二世元年五月初二,太平镇十个村两千五百户百姓,全部搬进了太平镇城,住上了崭新明亮,环境优美的红砖红瓦居民房。
大秦二世元年五月初五,周宇正在思考如何分配调整全镇土地,税赋徭役,法律,军功奖励等,而这当中,土地分配是最重要的。
后世人类社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时代,而后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工业时代。长达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时代,主要的生产活动是便是农耕,人类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种得到生长和繁衍,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对自然力的利用已经扩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铁器农具使人类劳动产品由“赐予接受”变成“主动索取”,经济活动开始主动转向生产力发展的领域,开始探索获取最大劳动成果的途径和方法。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土地。因为土地,人类开始进行更为严密的劳动分工;因为土地,人类开始进行更为全面的制度规范;因为土地,族群日益衰落,因为土地,国家开始出现。无论史学家们持何种观点,无论现代社会关于人类文明演化阶段的划分是否科学是否客观,无论是东方的史学家还是西方的史学家,都毫无异议地肯定一点,在农业文明时代,任何有记载的人类政治文明史,都是一部土地分配与再分配的历史,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土地是唯一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每朝每代的变迁,都是围绕着土地在进行。根据拥有土地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拥有天下所有土地的人,便是天子。
天子将天下土地的一部分分封出去很多小国,拥有一个小国土地的人,便是诸侯。
诸侯们在自己的属国内进行二次分封,获得诸侯土地分封的人,便是属国的官吏,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县官小吏。
天子诸侯未分封出去的土地,是为公田,由社会最底层的平民耕种,每个平民所分田地,少得可怜,甚至分不到土地;而且平民要给天子诸侯交赋税,还要给他们当兵,保卫天子诸侯的利益。渐渐的平民又分成了富绅和贫民。
平民们的理想,便是重新分配天下的土地,以更为合理的模式,用更为科学的制度,以便能够让有限的土地保障更多的人的利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和赞美的理想。
秦朝的君主和大臣们改革了土地分配制度,因此他们战胜了六国,成为了天下的统治者。
这是先进的土地分配制度和落后的土地分配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谁能够更合理更科学地分配土地,谁便是民心所向。谁眼里能够看到土地,就能够看到天下。对于田地,周宇决定实行平均分配,但并不是完全的平均。
平民的人数占整个社会的九成,但获得的土地财富只占整个社会的一成。因此平民们在能够温饱的情况下,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开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如果平民们连维持生命的半温饱都不能够,那么平民们就开始起来反抗,也就有了无数喊着“均田地”口号的农民起义爆发。人的温饱永远和赋税是成比例的。赋税高,就吃不饱;赋税低,就能有结余。其中谁来交税,也是很有讲究的。“后世和古代收税有什么不同吗‘?周宇思考着。后世收税是主要收取富人的税,穷人税为辅;像农民就免税了,收入少的也不用交个人所得税就是很好的体现;虽然富人人数虽少,但一个富商一年所交的税,抵挡上成千上万的农民交的税,甚至低得上百万农民的税,这样一来国家的税收不减反增。而且一成人数的富人交的税收占整个国家税收的九层,国家就得到了交税少的九成人数的穷人拥戴。富人们财富堆积如山,交的税多了一些,但还是可以承受的;富人们不会为此起来造反,因为富人比穷人更怕死。就算富人起来造反,有九成穷人拥戴国家,也不会被倾覆。慢慢的富人们发现天下太平,穷人富裕了,富人们赚的更多了,也开始拥护起了这种税制。但古代则相反,税赋主要收穷人的税,同样种一亩地,那些拥有九层土地的一层富人(统治阶级)每亩交的税只是穷人的一半,甚至有些富人是免税得,这样一来国家九成的税由拥有一成财富的穷人缴纳。穷人们交税后,就混了个半饱,一旦遇到灾年,就有饿死的危险;为了不被活活饿死,穷人们就纷纷起来反抗,甚至推翻国家,以求重新分配财富土地。
像后世一样免除农民的税,周宇没想过。毕竟这个时代农民税是支撑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但周宇决定了全镇不管任何人,都必须按亩交税;农税不能太高,必须保证百姓温饱有余粮。可以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建立水利设施如挖渠建水车用于灌溉田地,改进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来提高亩产量。水车周宇还是了解的,可以画出图纸,让木匠制作,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参考后世的种植方法,并造农家肥,尝试杂交种植等等,这样一来亩产必定增加,至于增加多少,周宇不在意,哪怕提高一斤也是好的,重要的是翻开了农业种植的新篇章(本书中不会出现后世亩产千斤粮的奇葩,但会逐年增加亩产量)。这样一来交税田地的亩数增加了,亩产提高了,全镇税收将提高,百姓获得的粮食也会提高。另外适当提高商人税,同时周宇决定废除秦朝的众多赋税,如人头税,进城税等等。农民只交粮税,工人只交工税(工人包含工匠和作坊矿厂里做工的人),商人只交商税(商税适当提高),如果既经商又有地,就粮税,商税都交。另外徭役减轻,凡本镇征召徭役,需本人自愿,且镇府付工钱。秦朝严刑峻法,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对此周宇决定在全镇废除严刑峻法,刑法分为灭门和斩首两种,不诛族,不牵连邻里。一支军队想要成为强军,在内外战场上将所有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必须建立军功授田的军功奖励机制,让所有士兵有着对生存和生活最原始的渴望。而土地便是他们实现这种渴望的唯一条件,而战争是他们获得土地的唯一方式。这也是古代募兵制的职业军队反倒不如府兵制的半职业军队战斗力强悍的根本原因。对此周宇决定在军中设立军功值,拥有军功值的军士可以在全镇内换取田地,同时军功值也是军中士兵军官升职考量。为体现军人的优越性,军中士兵见到全镇任何人皆可不跪拜。每个时代顶尖的人物们,目光注视的,仅仅是权力和财富,却往往忽略了权力和财富的基础。二十一世纪人的知识和远见,确实不是两千多年前的人所能够比拟的现代人并不比古代人更聪明,但是周宇的脑海中凝结的,是几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是经过总结和提炼之后最精华的那一部分。不管能力如何,不管实际与否,事实就是如此,周宇能够看到这个时代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无关学识和能力,仅仅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