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我国气候真的“北涝南旱”了吗
8月20日,沈阳军区16集团军某旅官兵在DQ市ZY县莲花乡紧急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新华社发(杨再新摄)
虽然,强台风“尤特”刚走,强热带风暴“潭美”即将登陆,但这对南方大部地区的干热天气影响有限,最需要雨水降温的江淮地区并没有受惠。而另一方面,近日来,东北地区的汛情几乎天天更新,预计黑河至同江段将发生超10年一遇洪水。NJ县一些地区发生30年一遇洪水。黑瞎子岛水位将超过2009年最高水位1.25米,全岛几乎将被淹没……
这个夏天“北涝南旱”似乎已成定局。
是什么让高温自7月来在南方一路“嚣张”,而东北却暴雨不断?我国7、8月“北涝南旱”是否会成为常态?全球气候变化又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多台风缓解旱情乏力
今年7月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出现异常高温天气,并呈现高温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今年7月以来,GZ至江南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少,部分地区甚至偏少一倍;少雨的同时,高温持续,7月1日以来,江南多地高温日数超过20天,多地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最长纪录。
“往年7、8月我国主雨带会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高温时段。”马学款说,“而今年雨带提前北抬,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受暖高压控制,加上今年低纬度地区的台风势力不强,路径偏西偏南,没法影响到高温区域,这都为范围广、势力强、时间长的高温天气提供了条件。”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高拴柱解释说,虽然截至目前,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比往年偏多,但由于多是南海台风,对于旱区“鞭长莫及”。一般来说,南海台风通常只能够影响到华南,也就是GD、GX、HN一带,对于旱情严重的华东以及江南地区往往“爱莫能助”。而与此不同,西北太平洋台风影响区域比南海台风更加广泛,行进的“足迹”能够遍及华南、江南、江淮、黄淮甚至东北地区。
“西北太平洋今年如此‘低产’,主要原因是赤道辐合带位置较常年偏西,其最东端最远只到达菲律宾一带,不利于西北太平洋生育台风。”高拴柱解释说,赤道辐合带是西南季风与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交汇的区域,可以说是台风生成的天然“温床”。影响我国的台风中,超过80%都来自于此。
冷空气与副高“相逢”造成东北强降水
6月1日—8月11日,HLJ省先后发生11次明显降雨过程,平均降雨311毫米,比历年同期(267.3毫米)偏多16%。其中7月全省平均降雨173.9毫米,比历年同期(135.6毫米)偏多28%。大江、大河,特别是HLJ、嫩江、松花江水位持续偏高,3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嫩江上游发生20年一遇洪水,HLJ上游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HLJ省气象台预报室主任赵广娜认为,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相逢”,是造成东北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赵广娜进一步解释道,之所以出现多次较强降水,一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东北地区处在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北部,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另外副高外围的西南急流强盛,水汽非常充沛;二是贝加尔湖地区冷空气活跃,始终有冷涡存在,冷涡底部不断有冷空气向南向西渗透,伴随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相结合,造成了东北地区强降水天气的出现。
北涝南旱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
“今年我国总体平均降水量并不少,较常年还偏多,但分布严重不均,呈现南少北多的格局。”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维京表示,北涝南旱的直接原因就是今年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位置偏北偏西。
他说,一方面今年西太平洋海温偏高,为副高强度“造势”;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热力作用显著,去年秋季以来北极海冰面积达到近10年来最低点,海洋吸取热量多,到了夏季两者成为强大热源,也利于增强副高势力。此外,全球变暖也是助推副高变强的重要因素。
“全球变暖影响下,整个北半球副高位置都逐渐向北扩张,副高北抬,雨带也随之变化。所以今年欧洲、北美一些国家出现高温,而本该很热的印度、巴基斯坦在遭受洪涝。”李维京说,“我国则出现了北涝南旱的情况。”
BJ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胡永云也认为,我国北涝南旱的天气格局比较符合近年来全球变暖形势。“不是说今年气温热,就意味着全球变暖了,它考察的是多年的变化趋势。但是,今年情况与全球变暖气候模式是比较相近的。”
随着全球变暖,这样的情况还将持续发生。李维京称,我国北涝南旱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我国雨带变化有明显的年代特征,20世纪50到70年代,主要雨带在北方,就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到20世纪80到90年代,在长江流域及以南;而2003年开始雨带逐渐北移,近几年这种移动趋势更明显。因此北涝南旱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
北涝南旱还有待时间验证
我国的气候真的正在从“北旱南涝”向“北涝南旱”转变?很多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
BJ大学教授钱维宏研究发现,1910—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1940—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1980年到现在,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在2004年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未来5—10年,在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南方雨水多的现象会变为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这些研究是否就能得出肯定的结论?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准确验证至少需要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