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第十一
一、百依百顺没有什么帮助,风言风语不如自己的判断力
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後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先进》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事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问和为政的一些主张。
这段是孔子对学生的一些评论,开始的一句是孔子对于学问的独到见解,我们先看原文的意思,孔子说,先辈们对于礼乐文化来说,是野人也!先进是前辈的意思,这个话的意思是说,在上古的时候,由于没有礼乐的形成,所以上古的人们还处于野蛮的状态,到后来有了礼乐的文化,我们这些人生下来就开始接受礼乐文化的教育,有了文化的修养,很有学问,就成为君子了。如果从实用的角度来讲,还是先辈们的朴野比较好。
我们知道孔子一直是礼乐文化的推崇这,那么这里他为什么说在实用的角度,还是少一些这样的文化好呢?
这个我们是要注意的,孔子对文化的推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文化要为社会服务,就是说一个有了文化的君子是为了在社会上能够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如果文化气息太浓厚了,就是过分的书卷气,这样的话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也就失去了为社会服务的意义,所以站在这个立场上孔子说,如果从实用的角度来讲,他还是赞同礼乐的文化少一些的。
这个我们现在很能理解,因为过分的礼乐文化会把人熏陶成书呆子的,这实际也违背了礼的精神,因为礼的精神在于礼的内涵,就是说为人处世要保持诚心诚意,只有内心诚实,加上外在的礼乐形式,才会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我们在社会上可以看到这样的人,学识很好,或者文章很华美,但是如果要他干个什么事,怎么都做不来。这就是把学问弄成了文学。这个是要注意的。
接下来是孔子的一句感叹,他说,那些在我被困陈蔡之间的时候跟随我的弟子,如今都已经不在了。
说了这个话后孔子就开始评论那些学生了,他说,道德修养好的有颜回,子骞,冉伯牛,冉雍。言辞方面好的有宰我,子贡。政事好的有冉有,季路。文学好的方面有子游和子夏。
把这些人一一列举以后孔子又开始着重讲了他的几个弟子,他说颜回是对我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他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说闵子骞真是很孝顺啊,别人对于他父母兄弟不好的话他从来不听。
这个颜回的论述很明白,孔子的意思是说颜回对于自己说的话从来没有表示过异议,这样对于孔子自己来说,当然是没有帮助的。闵子骞的故事我们要讲一下,闵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给子骞做衣服,用丝绵衣给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用。闵子骞寒冷不禁,他父不知情,反而怒斥闵子骞懒惰,打他的时候,看见衣服破绽处有芦花飞出,才知道子骞的后母做了手脚,他父亲气愤之极,打算把他后母休了。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自己的孩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这个故事在“二十四孝”里排在第三。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闵子骞家乡的人就在闵子骞跟前说他后母的种种不是,大有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情形,但是闵子骞对这些事情全然不听,依然如对待生母一样的对待后母。所以孔子感叹闵子骞真孝顺啊!
最后一句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南容吟诵了三遍《白圭》,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这个孔子嫁侄女的事情前面有过论述,并不是南容念了三遍《白圭》就让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孔子对南容的观察在前面说过,说南容这个人,国家清明的时候能够出来做事,并且能够做的很好,国家昏暗的时候能够隐忍的住,不会有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孔子才把他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这里《白圭》诗篇的题目是《诗经.大雅.抑》里面的两句话,意思里有“白圭的污点可以磨去,但是我们语言中的污点却是无法去掉的”这样的话。
这段我们主要要看的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而不是把自己读成“书呆子”,另一个要注意如果一个人对你是百般依顺的话,对你是没有帮助的,还要注意一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要因为别人的言语就怀疑了自己的判断力。
二、礼仪的制度,人情的难度
李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这段是专门讲颜回的,第一句以前出现过,就是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里谁的学问最好,孔子说是颜回,但是很可惜早死了,就再也没有人了。
后面的几句全部是讲颜回死后的事情的,颜路是颜回的父亲,说颜回死了,他父亲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给颜回买个外棺,棺就是棺材,椁是罩在棺材外面的罩子。孔子说,有没有材都是自己的孩子,我儿子鲤死的时候,也只有内棺而无外棺。我不能因为要给颜回买外棺就把车子卖了步行,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能步行的。
这个话是后来人们批评孔子的一个重要地方,讲的是孔子讲排场,端架子,一步车子既不给儿子换外棺又不给颜回换外棺。
这里的意思我们不好妄加评论,但是我们知道,有两点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一点是礼的制度,我们知道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的制度,按照礼的制度,像孔子这样做过官的人出门是不能步行的,这样是有违礼制的,再说一点颜回虽然学问修养道德都很好,但是颜回没有级别,按照礼制,只有“士”大夫级别以上的人死去才能享用棺外加椁的待遇,那么对于孔子来说,他自己首先就不能违背这个礼的制度的。所以孔子回绝了颜路的请求。
但是作为自己心爱的学生,颜回的死还是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悲痛欲绝,哭的很伤心,别人说他太伤心了吧?他说,我太伤心吗?像颜回这样的好学生死了我不伤心,那还能有谁让我伤心呢?甚至孔子还对颜回的死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说是上天使我失去他啊!
真是爱之切,伤之痛。其实对于孔子来说,他认为自己的学问继承人就应该是颜回,但是颜回却死了,学问没有人继承了!他能不伤心吗?既然上天让他肩负起了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但又让颜回死去,这不是老天的作为还能是什么呢?
下来又说到了颜回的葬礼,看来像颜回这样道德修养最好但是又没有社会级别的人的葬礼还真不好办。说孔子的弟子们打算厚葬颜回,孔子说不可以,但是弟子们还是厚葬了颜回,孔子知道以后就感叹说,颜回生前一直把自己当成父亲看,可是在安葬这件事情上,自己却没有做到父亲一样的责任,意思就是说弟子们厚葬颜回这件事其实是违背了颜回生前对于礼的修养的要求的,这个事情实际是一个两难的事情,其实孔子如果出面去干涉,弟子们也会按照孔子的意思去做的,但是孔子没有绝对干涉,但是对颜回又报有歉意,所以孔子说,这样的厚葬不是我的意思,而是你的同学们的意思。
颜回的这段是孔子对于学生的去世的悲痛心情,同时在这件事情上产生了礼仪和人情的矛盾,即使是像孔子这样的仁德君子也有做人的无奈!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孔子以前关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原则,那就是信义是判断怎么做事情的前提。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有这个原则在自己的心里作为判断的一个标准。
三、方针是基石,不可随意改动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这段主要是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其中重要的是闵子骞关于变动的论述。
子路问孔子关于鬼神的事情,孔子说,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讨论鬼神干什么?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生的问题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知道死的问题呢?
这个关于人生和鬼神,生前和死后的问题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讨论起来会没完没了。
我们知道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是存而不论,孔子的意思很明白,鬼神有没有,不去讨论,放在那,为什么?因为人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眼前的事情都没有弄清楚,遥远的事情就不要讨论了,没有意义。
接下来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做了一个描述,闵子骞站在孔子身边,和颜悦色的样子,子路呢?不断在动,好像坐不住的样子,冉有和子贡呢?侃侃然从容的样子。孔子看着他们很高兴,但是心里也在担忧,子路这个样子可能无法善终。
孔子对子路的看法最后被事实所证明,子路最后赶回卫国平乱,战死在了战场。所以这个“行行如也”在我们生活中也能见到这样的人,最明显的是有的人无论站着还是坐着腿都在不停的抖动,这样的人性格急躁,行动冒然,基本上都是要出问题的。
再下来说到闵子骞了,说鲁国的长府,长府是个官名,相当于管理国库的人,大概是财政有些问题,所以打算改变一下,这个时候闵子骞说话了,他说制度不要轻易改变,改革一下方法就可以了,如果改变制度,上下一折腾,不知道又会乱成什么样子,这样最受害的是老百姓。孔子听见了很赞同的说,这个人平时不怎么说话,一说就能说到要害。
闵子骞说的这个确实是事情,我们一个企业的战略和远景规划最好不要轻易变动,这个是企业的方向和基石,如果天天变动,整个公司就没有方向感,也没有目标,重新建立这一切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企业员工重新适应这个定位也是一个痛苦的心理过程,对于公司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登堂入室,过犹不及
子曰:”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李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奇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子评论完了闵子骞又回头看到子路在学习鼓瑟,我们知道子路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所以对于子路学鼓瑟,孔子大概觉得有些好玩,所以就对子路说,你对于鼓瑟还没有入门呢?说了这个话以后,其他的弟子都对子路有些不屑,孔子看到了后就说,其实子路的鼓瑟,已经进了厅堂,只不过还没到进入室内的地步呢!含义就是你们这些家伙,我只是在激励子路呢!你看看你们的样子,其实子路的鼓瑟已经很好了!只不过还没有到精通的地步而已!
由此可见我们领导人的言行给部下所带来盲从是多么的厉害,孔子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及时的做了补充,这个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前两天看报道,说一个人以前是国家某个研究机构的负责人,现在调任某个市任市长,记者问他这两个职务的区别是什么,他说,我以前做研究室主任的时候,说什么都有人和你争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现在当市长你说什么都是对的,没有人反驳你。这个话至少说明了这个市长还是一个不错的市长,至少他知道这个没有人反驳是盲从而不是他说什么都是对的。这就是我们关于盲从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接下来是子贡和孔子的一个对话,这里涉及到的“过犹不及”是名段。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更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子夏有些不及。子贡说,这么说子张好一些。孔子说,过和不及是一样的。
过就是做过了头,不及就是差一些,就是那个我们说的“五十步笑百步”是一个道理,超过标准和不及标准都是偏差,也就不存在谁好谁坏了。
下面的一句是孔子对于不遵守礼的学生的抨击,这种对学生的抨击在《论语》里并不多见。说的是冉求,我们知道冉求是在季氏家做家臣的,季氏我们已经讲过了,就是那个想篡权的主。鲁国是继承了周的文化,所以这里的季氏富于周公意思就是说季氏已经富可敌国了,可是冉求还要为季氏想尽办法搜刮钱财。所以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的去攻击他。
从这个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不反对学生们去为政的,因为他主张学问就是为社会服务的,但是这个为政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说的为政以德,对于季氏的篡国野心,犹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当初季氏问孔子要子路、子贡和公西华的时候,都被孔子以各种理由婉拒了,季氏没办法又通过别人直接找到闵子骞出来做官,闵子骞说赶快替我辞了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已经出国去了。但是冉求确是主动上门,而且还成为季氏的帮凶,所以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他不但被逐出师门,而且还号召学生大张旗鼓的去攻击冉求。
下来是孔子对自己四个学生缺点的描述,说高子羔比较愚昧,曾参比较笨拙,子张有些固执,子路又比较鲁莽。
最后一句是孔子对颜回和子贡的比较说明,他说,颜回啊,学问已经很不错了,但常常是家里很困顿,子贡呢?又偏偏不安天命,而跑去投机经商,但是常常能猜中行情。
这个对比拿我们现在的话通俗来说,只求学问确实吃饭都是个问题,必须学以致用,虽然安贫乐道很好,但是太贫了也是不行的。就像许多专家讲的一样,颜回应该是死于营养不良。
这里通过对学生们的描述,大概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是登堂入室的那个片段,作为领导人一定要注意部下的盲从心理,另一个是过犹不及,说明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拿捏好分寸,太过了和没有达到结果是一样的。
五、中和部下的个性,培养部下的性格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於匡,颜渊後。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这段我们要注意为善的出发点是什么,还要注意一句话对于不同的人的不同则重点。
子张问孔子怎么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善人,孔子说不留痕迹,也不进入室内。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做善事最好不要让人看出来你是在做善事,就是说不要为做善事而做,是要用为善的心而去做事情,如果是针对做善事的对象来说,那么就不要让对方感觉到,要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我记得好像有一个全世界最有名的推销员,早年的时候在纽约卖铅笔,寒风凛冽中冻得瑟瑟发抖,这个时候有个人给他的货箱里放了一笔钱然后匆匆就走了,过一会这个人又回来了,拿了一把铅笔,虽然给的钱远远大于铅笔的价格,但是正是这样的一个举动让这个人成了后来世界最著名的推销员。
还有一个不入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为了获得好人的名声而去做善事。这两点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你做这个善事的根本是什么?是一颗为善的心呢?还是为了求名求利呢?
眼下我们国家出了一个中国首善,宣扬的是暴力慈善,处处发钱,不但发钱,而且还让他给过钱的人和他一起拿钱合影。这个就不是我们讲的为善之道了。
接下来孔子针对这个事情讲了一下君子的问题,说言论笃实的人,真的是君子吗?还是面色庄重的人。意思是说是内心真正有君子的修养呢?还是表面装出来君子的样子呢?其实现在言而不实的人真是太多了,所以孔子以前在那个“朽木不可雕”里说过,看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说什么,一定要观察他做什么。
第三句先把意思说一下,子路问孔子说,如果听懂了一个道理之后,马上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还有父母兄长在,责任未了,怎么能听到了就能去做呢?所以要小心谨慎一些。冉有也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说,你说的很对,应该马上去做。公西华听到以后觉得很奇怪,于是问孔子,子路问您懂得了一个道理后是不是马上就去做,你说父母兄长还在,要小心谨慎,冉有问了你同样的问题,你又说是应该马上去做。我就不明白了。我大胆的问一下您老人家,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冉有的个性谨慎,做事情有些畏缩不前,所以我告诉他应该马上去做。子路性子很急,大胆好胜,所以要把他往后拉一下,让他谨慎小心一点。
这个对话太经典了。从教育的立场来看,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如果从领导人的立场来看,也是典型的管理之道,我们说每个人都有性格,性格这个东西既是优点同时又是缺点,作为一个领导人来说,对于员工的个性要观察清楚,什么时候要突出员工的个性,什么时候要中和员工的个性,因时因事去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员工适合社会的性格特征。
最后一句讲述了孔子的师生情谊,“子畏于匡”就是孔子在匡被人误以为是阳虎,结果遭到包围,后来出来的时候,颜回是最后回来的,孔子看到后急切的说,我以为你死了啊!颜回说,老师你还在,我怎么敢先死呢?
这是个师生情谊,但是也是一语成谶,颜回还是死在了老师前面了。
这段有三个重点,一个是为善不能成为伪善。另一个就是不但要察其言,还要观其行。最后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这个我们要在工作中去细心运用。
六、总经理与部门经理的区别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
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後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季子然是鲁国人,他问孔子,说仲由和冉求两个人,能不能出来做大臣呢?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我什么问题呢?原来你是问仲由和冉求这两个人啊。所谓大臣,能以自己的仁道思想来侍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能听取他们的仁道思想,宁可不干都可以,这样才算大臣。你说的仲由和冉有,他们确实是人才,而且政治、军事、经济都可以,也很有气节,确实是具臣。具臣就是在具体事务上能够独当一面,但是和大臣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是没有自己的主题思想,或者说主题思想还没有具备。季子然又问道,这样说他们对君主是完全服从的了?孔子说,服从也是有原则的,比如杀父与弑君这样的事情就是不能服从的。
这里有一个大臣与具臣的区别,我们在此要说明一下,中国历史上有名臣、大臣、忠臣、贤臣、奸臣与佞臣之分。名臣就是要有万世的名望,比如诸葛亮,大臣就是作出杰出贡献的臣子,比如范仲淹,至于忠臣、贤臣、奸臣和佞臣大家都明白,这里孔子说了一个具臣,具臣就是在一个具体的部门能够做的很好的人,这个具体的事物并没有涉及国家的方向和战略问题。
这里我们说一下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的区别问题。如果我们把一个公司看成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董事长就是君主,总经理就是宰相,对于部门经理来说就是刑部户部的首长一样,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总经理是制定方针政策的,是掌握公司发展战略的人,对于部门经理来说,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带领部门的人在一个领域内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我们发现公司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搞不清楚,一个部门经理参与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没有错,但是如果让他来代理总经理去制定这个战略目标,那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部门制定的战略目标可能是有利于自己部门的,或者是只站在自己部门的立场去制定。这个是我们在公司运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什么位置的人就应该肩负什么样的责任,也就是孔子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了。
下面讲的是子路要高子羔去做费这个地方的首长,结果被孔子骂了一顿,为什么呢?我们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孔子说,你简直就不是个东西,子路辩解说,那个地方有人民也有土地,为什么非要先死读书然后再去做呢?孔子气愤不过,于是说,正因为这样我才讨厌你们这些强辩又自以为是的人。
这个话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看子路的意思,既然现在有这个机会,那么就应该先去干,干了再说,这个对于费这个地方的人民来说是个不负责任的话。我们知道孔子所讲的学问,就是学习然后在生活中去应用,积累经验后才能做好为人处世的生活。但是这个话有个前提,那就是因该先从小处着手,先把生活中的事情运用自己的学识去处理好,逐渐学问加深,才能上升到为政这样的国家大事上。我们在企业也是这样,对新员工的培养可以让他先从一些小的事情,不影响公司发展的事情着手去实验,去积累经验,然后逐渐去完成经验的积累。像子路这样的情况就是属于裙带关系的提拔,高子羔没有从政的经验就要去做一个地方的一把手,这显然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对那个地方的人民来说,高子羔的经验积累是以他们的生活作为代价的,所以孔子很气愤,以至于修养极高也忍不住骂了子路,实际上也骂了高子羔。
七、大同世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个段落是孔子对自己几个学生志向的评价,文章很长,我们先把意思搞清楚。
说是有一天,孔子在家闲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几个陪着孔子。这时孔子说话了,他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现在已经没有人用我了,平常你们说没有人知道你们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准备干什么呢?
子路首先就跳了起来,他急匆匆的说,如果有一个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被挟制在几个国家之间,外有军队进犯,内有灾荒饥饿,这样的国家让我去领导,不出三年,既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又可以知道治国的道理。孔子笑了笑。
孔子又问冉求,求,你是怎么想的呢?冉求说,方圆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不出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之事,还要等待君子来做。
公西赤,你怎么样呢?孔子问。公西赤说,不敢说我能做什么,我愿意学习祭祀宗庙的事,或者是同外国盟会的事,我愿意穿上礼服,带上礼帽,做一个小相。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是曾子的父亲,他正在弹琴,听到老师叫他,琴声逐渐稀少了些,突然铿锵一声结束弹琴,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我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都是各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都已经做好,领着五六个人,带上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任风吹拂,然后唱着歌一路归来。孔子感慨的赞许说,这正是我想要做的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说,他们三个人谈的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都在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那你为什么要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啊!可子路说话一点礼让都没有,所以我笑他。那冉有谈的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曾点问道,孔子说,怎么见得治理六七十里的国家和治理五六十里的国家就会有区别呢?那公西华谈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了吗?曾点又问道,孔子说,宗庙祭祀和国家会盟不是国家的事又是什么事呢?公西华做小相,那谁能做大相呢?
这个谈话到此结束了,但是对我们来说,为什么说孔子很赞同曾点的话呢?因为其他人说的都是个人的抱负,但是曾点讲的是世界大同的仁爱思想,是仁的最高思想。也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政治结果,所以孔子说曾点和我的理想是相同的。
《先进》篇是孔子对自己学生的评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学生可以说是“有教无类”。他的学生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也有让孔子失望的,比如说冉求就被孔子逐出了师门。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学生,构成了孔门的丰富多彩。我们说在当时的情况,孔子的学生如果组织在一起,夺取一个国家政权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孔子作为一个致力于恢复礼乐制度的大家来说,这个事情他是绝对不能去做的,所以尽管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的学生们可谓是人才辈出,也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