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准备去哪里?文吉问。
天之涯说:我们在朝台的路上,这里离中台还远吗?
文吉说:世人都说,朝台一次相当于五百年的功德,几位的志向真是让人敬佩,这里离中台还有半天的路程,我经常在山上采蘑菇,知道一条近路,就让我送几位一程吧!
文吉在前面带路,几个人跟在后面,从路边的一个不显眼的入口切了进去,林中有一条若有若无的小路,厚厚的松针铺在地上,像是厚厚的毛毯,时不时传来几声鸟叫,映衬得密林更加幽静。
长老在五台山住了几十年,从南台到中台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却从来没走过这条路,更没听说过有这样一条隐秘的路。不由得暗暗心惊。
山路越来越抖,最后只能手脚并用才爬了上去,老刘每走一步,就会有几滴汗珠撒到地上,老刘抬起头了,对走在前面的文吉问:到南台还有多久?
文吉用手朝前一指,说:你们看,前面就是西台挂月峰,因为山顶平广,月坠峰巅,俨如明镜,所以得名。山顶的庙宇就是法雷寺。接下来的路没多远,沿着山脊就到了,恕我不远送了。
五个人向文吉挥手道别,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林中。
几个人来到了法雷寺,法雷寺的主持听说大师来了,急忙迎了出来,热情接待,可是表情有些诧异,他说:我接到普济寺方丈的消息,就派人到庙外的大路上迎接,各位没见到他们吗?
大师回答道:我们路上碰到一位文先生,带我们走了一条近路,我在五台山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走这条路。
主持也很诧异:这位文先生对周围如此熟悉,应该是本地人,没准我曾经见过,大师知道他的全名吗?
大师说:他叫文吉。
主持听了,皱着眉头,思索了很久,摇了摇头说:不记得有这么一个人。
突然主持浑身一震,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旁边的侍者说:帮我取一本书。
没过多久,小侍者拿着一本书,步履匆匆的走了进来,把书交到主持手上,主持面色凝重,把书翻到了一页停了下来,说:大师请看!
那本书略微发黄,已经有年头了,书脊上写着书名《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记录着虚云大师的一段奇遇:
虚云大师为报父母之恩,决定从普陀山出发,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
虚云和尚一路三步一拜,至光绪九年(1883),腊月初二,渡过黄河,天色已晚,四无人烟,不敢前行。虚云和尚见路旁有一摆小摊用的茅棚,尚无人居。便决定在此暂住歇脚。是夜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次早举目四望,一片琉璃世界,积雪深盈尺,无路可行。因过往无人,亦无法辨别方向。
又因积雪无法继续朝拜,虚云和尚只得打坐念佛。由于草棚没有遮拦,又无饮食,和尚饱受饥寒。为了取暖,他便蜷伏茅棚一角。一连三日,飘雪不止,和尚渐渐限入昏迷状态。初六之后,雪止天晴,和尚已口不能言。初七那天来一乞丐,见和尚卧雪之中,知道是寒冷所致,乞丐随即将雪拨开以围棚草烤火煮黄米粥。送和尚吃,和尚得暖气得以复生。
乞丐问虚云和尚朝拜的去处,虚云告诉他从普陀出发朝礼五台的过程;和尚又问乞丐的情况,乞丐告诉他说,他姓文名吉,从五台山来,欲回长安去。虚云和尚问文吉到五台如何找他。文吉告诉和尚,五台山僧都认识他。虚云和尚又问此处至五台的距离。文吉告诉和尚,有两千里路程。文吉又以黄米粥为虚云和尚调养身体。文吉问虚云和尚拜名山有何要求。和尚说:“生不见母。以报亲恩。”文吉见和尚身背行李,又加之天寒地冻,劝其不必再拜,虚云和尚意志坚定,不为所动。乞丐深为感动,劝虚云和尚按其来时足迹行进,以免错路。
五月底,虚云和尚拜至显通寺,先在该寺住下继而到附近各刹进香。虚云和尚逢人便问文吉其人,却无人知道。后与一老僧说及情由。老僧合掌说:“文殊菩萨化身也。”和尚恍然大悟。
几个人看完后目瞪口呆,五台山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