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胜方看着二房和三房,心里不禁郁闷,这两房斗来斗去的,总是没个消停,只有把主意再打到大老婆的身上:“梓芬,你且说说看,如何处置这事是好?”
大太太平静如水道:“若是三妹同意,此事亦无不可,宇儿若能修仙问道,也可保我们薛家万年基业。若是三妹割舍不下,宇儿慢慢长成,或也可有所改变。不过一切都待老爷决断。”大太太能作为正房,没有点心眼哪成,这得罪同盟的事情,无易于自毁,于是如击鼓传花一把,把这事又抛给了薛大善人。
在薛胜方一筹莫展中,戚大先生说话了:“修仙的事于你们虚无飘渺,但于我却曾有耳闻,如骆宇有此机缘,薛兄不妨一试,对宇儿也许是件好事。”
薛胜方沉吟了许久,对几房太太道:“你们暂回避一下,我要和戚大先生及仙人商量商量。”
大房二房应声而退,三房依依不舍的看了看骆宇,也往外面退了出去。
王健拉着小木头,也准备退出来,却被薛胜方叫住:“宇儿和王小兄弟暂留一下。”
待几房太太和仆人走定,诺大的内堂,只剩下小木头,王健,亦非,薛胜方和戚大先生五人。
此时的薛胜方心里对于何去何从也无定数,自己就这么一个独子,虽然骆宇自闭,但总是他的儿子,亲情自然是难以割舍的,但是哪一个父亲不望子成龙呢,况且这是比成龙更大的诱惑——成仙!如果说有一条可以超脱普通人的生死的路,摆在自己骆宇面前,自己这个做父亲的,断然没有勒令其放弃的道理,在左右摇摆中,薛胜方的目光扫过众人,发现众人也在望着自己。
等等!
“宇儿在望着我!”薛胜方心里一惊又一喜,骆宇和他进行这种目光上的交流,是前所未有的,也许宇儿自己真的就想去修仙呢,如果真的这样,就由着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想到此处,薛胜方看向骆宇:“宇儿,你真的想去修仙么?”
小木头重重的向薛胜方点点头,薛胜方的脸上挂着微笑,看着骆宇的眼睛充满了慈爱,可是,不知不觉中,双目潸然。
既然骆宇选择了修仙一道,薛胜方不复从前那样,对亦非不冷不热,满脸堆笑,奉上金银,亦非淡然收下,让薛胜方更觉修仙者的气度不凡。三房哭死哭活,但也无法违逆老爷的意思,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小木头依然像块木头,即使被母亲抱着哭,把头发都打湿了,也没有显露出一丝的悲伤,不过也不能怪他,想想他现在都己经八岁了,仍然像根木头,天生自闭不善表达。
戚大先生、薛胜方和骆宇的生母环儿,一直将两小送出南门,亦非停下了脚步道:“道客千里终须一别,薛家主请留步吧。”
薛胜方念念不舍的看着骆宇,这个唯一的儿子,又看看王健道:“健儿,我知道你在我府上受了委曲,但当初的时候,我就曾动心思收你为义子,今天就厚颜叫你一声健儿吧,此去千里,一路上宇儿还请多为照看,薛家上下感激之至。”
王健想了想道:“小宇与我虽无兄弟的名份,却亲如兄弟,就是你不说,我自然也会照顾他,原本想请薛老爷照顾爷爷一二,但戚大先生对我祖孙二人向来关照良多,也不缺衣少食,但请薛老爷在我爷爷有难处的时候,援手一二。”
戚大先生微微点头,赞赏之意不吝,这十二岁的孩子,心思慎密,说话更是滴水不漏,首先选择的时机很好,若是先开了口求人,未免不被人所挟,先承薛大先生的好处,不至恶了薛大先生,也不要求过多,招至恶感,所求合情合理,又显重情重义。
薛胜方对王健提出的要求也颇为赞赏,点头道:“不消你说,我自然会照顾好王老先生,宇儿近年多承你祖孙关照,如今远行,我将他托付于你,你之情义,薛家上下存殁感激。”
王健一愣,这薛老爷的话有点言重了,继续客套下去没完没了:“王健拜别戚大先生、薛老爷!小宇,别过你父亲吧!”
骆宇转过头,看着薛胜方,薛胜方近前半蹲着,双手捧起儿子的脸,将额头碰在小宇的额头上,轻声道:“宇儿,记着学仙有成的时候,回来看父亲。”
薛胜方感觉到了骆宇额头上传来的碰动,显然,儿子在点头,失神的笑了笑,站起身来道:“道长,一路有劳了!”
亦非微微颔首,取下腰间的红剑,红剑迎风变大,拉着两小,跃上飞剑,向南方飞去。
望着亦非离去的方向,戚大先生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对薛胜方道:“薛兄,宇儿此去是福非祸,勿要多想。”
薛胜方怔道:“戚兄何出此言?”
戚大先生道:“宇儿虽生得清秀,可双眉形如刀剑,是将星之材,主刑杀之威,留在身边未免刑克父母家人,此子出生时,其妹便是死胎。”
原来,三房珠胎结壁时是龙凤双胎,最终分娩时只有骆宇活了下来,其妹一出生就没有气息,戚大先生其时也被薛胜方请到家中,稳婆将死胎拿于戚大先生看时,只见那死胎如水中朽木,外表润湿,其形枯槁,早在出生之前就已是死胎,骆宇能活下来,在戚大先生看,就是奇迹。后来观骆宇的面相,戚大先生觉得骆宇有刑克之嫌,然而薛家只有这么一子,若是这么一说,薛胜方定然不喜,如今把这话头拿出来重说,倒也可起安慰之用。
薛胜方听闻此言,心里依然有一丝不喜,长叹一声:“也罢,此番或是宇儿的机缘,若是无此机缘,纵使他就是克我又能如何,终是我儿啊。”戚大先生闻言不语,毕竟是骨肉分离,哪有谁能全部看得开的,自己此番话,也只是想在薛胜方心里埋下一粒种子,随着时间的增长,生根发芽,减少他思儿之苦,薛胜方的不喜,他岂又听不出。
*****
与玄黄大陆比邻的,是修真圣地毓秀大陆,两条大陆之间,杂着一条宽广的界河,世俗人称玉带江,因其水流湍急,浪花翻腾,直奔东海。站在玉环山顶远远望去,水浪开花如白玉长带,因此得名,玉环山又因玉带江而得名。江面宽约四五里,水流湍急,飞鸟难度,鱼龙犯愁,寻常人等无法越雷池一步,此江作为两块大陆的一个天然阻隔,将世间的凡人和修真的修士隔开。
隔江相望的毓秀大陆,看起来似被烟气笼罩,群山青色若隐若现,虽一江之隔,却截然不同,毓秀大陆生机勃发,而玄黄大陆看起来却有点垂垂迟暮之像,一个钟灵造化,清秀脱俗,一个积淀万古,深厚沧桑。
一路上,亦非曾作介绍,据传,原本修士和凡人间同处一个大陆,可不知是多少年前,玄黄大陆上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鬼、妖、魔、兽在这片大陆上发生了一场大战,持续了好多年,一时间怨灵漫空,血浸黄土,最后有一批大能者出世,驱散怨灵,划壑为江,将玄黄大陆与毓秀大陆生生分开,成为现在这种格局,可是由于修士的离去,这段历史在玄黄大陆已经不可考,而生活在玄黄大陆上的人,似乎根本就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
玉环山南麓一处山谷中,有一深宅大院,占地约十亩,绿树红墙,庭院深深。院内有屋二十来间,院心很大的一块空间,摆着五个石桌,每个石桌有四张石凳,其中三张石桌已经坐满了一些男女少年,唯有一张桌子,只坐了两个人。早晨的太阳照进了院心,众人皆手捧一本书苦读,若是有外人进来看到此番情景,肯定以为这是一个私人小书院。
“师兄,此段话何解?”一八九岁的布衣小童,拿着一本蓝面线装本,上书“修真泛读”四字,指着书上的一段话对身边的少年问道。那少年生得一副龙长四方脸,浓密卧蚕眉,阔口高鼻,棱角分明,外表刚毅,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听得那小童叫他师兄,脸上不禁一红,腼腆道:“小山,尚未拜师,哪有师兄一说,前辈说了,我们到了毓秀大陆后,才会真正拜师。”
那布衣男童叫莫小山,闻言认真的盯着那少年道:“纪元师兄,到了拜师的时候,我们同在一个师门,还不得叫你师兄么。”
纪元点点头道:“理是这个理,但是前辈早先和我说过,待到我们进入毓秀大陆时,并不一定在一个师门,那些修真门派挑远弟子时,比较古怪,只选他们中意的。”
就在此时,一声破空声响,院心落下了一大两小两个人,这三人正是风尘仆仆飞行了近半个月而来的亦非道人和王健小木头一行。
亦非掸了掸身上的尘土,看着满院用功的少年,心下甚为满意,这些少年在亦非的眼里,不但是资质甚好的孩子,而且还是亮晶晶的灵石,还是那种品质上好的,一堆一堆的。毓秀大陆修真界由于外乱内耗严重,大门大派的招收弟子自然不愁,有人求上门去,可是一些小门小派要招收弟子,尤其是想招到一些好的弟子,就不得不拿出一些代价,向亦非这样的二道贩子手中购买,善长建城和练器的万轲门的石哙掌门曾经说过:“法宝、法术、天材地宝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毕竟人才是第一位的……”。确实如此,一些小门派,一旦出了一两个天才,就可以支撑门派数百年上千年,甚至万年的基业。
“前辈”,众少年起身向亦非行礼。
亦非点点头,让王健和骆宇坐到莫小山和纪元一桌,然后对众人道:“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是毓秀大陆各大修真门派招收弟子的时间,尔等手里的修真泛读,不是什么高深的功法秘籍,而是介绍了修真界的情况以及修真大陆的各样情况,你们皆非修真大陆的本土人,对修真之事一无所知,或许有人知道一些,还是错的,必需认真研读,对于今后进入修界可有启蒙作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必须熟悉此本。”
看着众人一副恭敬的样子,亦非心情不禁大好,继续道:“别小看了手中这书,道爷我为各修真门派招揽人才至今,已有三百年,其中不乏有人离元婴已一步之遥,见到道爷我也要叫一声亦师,这书是我毕生心血所在,它会教你们在刚入修真门派的时候,如何生存下去。”
“多谢前辈成全。”众人异口同声道。
亦非闻言不禁心中乐开了花,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将这群少年贩卖给对岸的小门小派,这些孩子在他眼里,慢慢的变成了闪闪的灵石,尤其当他的眼睛望向骆宇的时候,就像看到了一大堆灵石一样,但心里也不禁踌躇:这么好的一块料子为何偏偏是个有些自闭的孩子,如若不是这般,相信松风阁、归元门和凌天宗这三大派会争着要这孩子。随着心里这么想,眼前的那堆灵石也像缩了水一般变小了,亦非不禁在心里暗叹一声可惜。
又看了看王健,再叹一声可惜,这孩子资质也是不错,但是今生今世却要照顾这么一个拖累,什么事情都放不开手脚,以后也难会有大的成就,实在是可惜,这两个可惜加到一起,就只能成就悲剧了,不过亦非旋即看开,这两孩子只是他的易货,只要能换到灵石就好,其他又与自己有甚关系呢,想到此处不禁摇了摇头。
可此时王健与骆宇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更不知道亦非这龌龊的人贩子想的什么心思,只是看着众人手里的书面露惘然,原来这亦非先是得意忘形,随后又走神太厉害,竟然忘了给他们发书。
“前辈,这两位师兄还没有书。”莫小山站了起来,向亦非行了一礼,恭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