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原本是卫国的一座普通城池,现在却突然出现在历史舞台,华夏大地一南一北两大诸侯国,即将在此地展开一场大战,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
(1)城濮大战
大战之前,子玉还让人写了一封宣战书给晋文公。
“能否让我们士兵和贵国的士兵一起玩耍玩耍,您就站在车辕之上好好欣赏欣赏,我也来开开眼,好吗?”
晋文公毫不示弱,也让人回复了一封信。
“您的命令我们都知道啦!以前楚王的恩惠我们都记在心中,所以就撤军到了这里,您是楚国的令尹我们都要退让,我们又怎么敢和楚王为敌呢?如果实在得不到您和平的命令,就麻烦您告诉您的士兵,请他们准备好战车,我们明天再见!”
在这些令人恶心的外交词汇身上,我们也能看到里面隐藏的杀机。
就在决战的前不久,晋文公又动摇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躺在地上,而楚成王正趴在自己身上吸自己脑浆!可见此时的晋文公心里其实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精神也非常紧张,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怪梦。
老舅狐偃就劝自己外甥:“这是个吉兆啊,你躺在地上,脸朝天,楚王趴在地上,脸朝地,这代表楚王臣服的意思啊!”
在舅舅这番胡说八道一般的劝说之下,晋文公终于不那么紧张了,况且就像狐偃之前说的,此战如果胜利,就可像齐桓公那样称霸中原,完成大业,退一万步讲,就算失败了,晋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我姬重耳早已立于不败之地,没什么好怕的。
公元前632年4月某日凌晨,晋楚两国大军都在卫国城濮的平原上列阵完毕,一场用血肉生命上演的大戏就要拉开帷幕。
晋军经过军制改革之后是由先轸、栾枝、狐偃等人智慧的上中下三军,楚军这边是由子玉、子西、子上等楚国若敖氏贵族领导的左中右三军。
战争一开始,晋军下军佐胥臣带领部分下军猛攻子上的楚国右军,楚国右军是由陈国、蔡国两个小国的军队和部分蛮夷士兵组成的混成军,陈蔡二国由于距离楚国太近,早已经沦为楚国附庸,其军队战斗力自然不强,很快就开始溃退。
紧接着,晋军元帅先轸命令栾枝率领另一部分下军向狐毛狐偃率领的上军靠拢,三人联手进攻子西的左军,子西英勇非常,晋军不一会儿就退下阵去,栾枝等人把准备好的树枝柴草捆在战车后面,晋军一撤,后面烟尘漫天,营造出一种狼狈逃窜的假象。
子西见晋军溃败,不知是计,喜出望外,率军疯狂追击。先轸见诱敌深入的计策成功,便与郗溱率领中军包夹子西,狐毛、狐偃、栾枝此时也掉转身来反攻楚军,子西陷入晋军的包围圈中。
一切都来得太快,子玉的中军紧盯着晋文公,不敢轻易出站,却没想到左军右军竟败退得如此之快!子玉看着好不容易杀出重围的子西、子上等人,心里五味杂陈,知道败势已定,为了保全自己中军的实力,子玉迅速收拢残兵,撤出城濮。
城濮之战,晋国,胜了。
(2)践土之盟
这一场仗,晋军在先轸的率领下,打得实在漂亮,本来晋军的实力是要稍逊于子玉的,先轸采取逐个击破、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消灭楚左右二军,逼迫子玉撤军,整场战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俨然春秋时期的“闪电战”!
子玉撤退后,晋文公还是非常紧张,在他看来,子玉中军未败,还是心头大患。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还没等晋文公担心子玉卷土重来,一个消息传来:子玉死了。
子玉等人战败后,觉得自己给若敖氏,给楚国丢了脸,而且他们是违背楚成王意愿,强行出战的,没想到一败涂地。无颜面见楚国父老的三人准备自杀,楚成王闻讯,赶紧派使者劝慰子玉,但还是来晚一步,子玉已经自杀身亡。楚成王就趁机打击若敖氏,任命蒍吕臣为令尹。
可怜子玉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了。
晋文公听说子玉已经死了,新任令尹是平庸的蒍吕臣,心中高兴不已,说道:“我最忌惮的人已经死了,蒍吕臣能保住自己的就不错了,哪里还能跟我们交手!”
大业已成,重耳志得意满,率军班师。
晋文公并没有闲下来,当年齐桓公称霸,因为他做到了尊王攘夷,楚国是南蛮,现在已经被晋国击败,剩下的就是向周天子表示表示了。
晋军路过雍丘,晋文公下令帮周襄王修筑宫殿。
随即,晋文公亲自拜见周天子,向天子汇报战果,并且献出楚国俘虏一千人、战车一百辆。
这些都让周天子十分感动,从齐桓公之后,几乎没人朝拜天子了。
于是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候伯,也就是诸侯之长,有权力代天子讨伐不义诸侯,晋国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诸侯警察。从此之后,晋文公将继承齐桓公霸主之命,肩负起维护列国稳定和平的重大责任!
中原大地出现了新的霸主,按照惯例,是要举行会盟的,目的在于让诸侯们认识认识新老大。
公元前632年5月,也就是城濮之战后不久,晋文公姬重耳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在郑国的践土这座城池进行会盟。
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以及莒国国君都来参加了会盟,卫成公先前被赶出了国,此时来参加会盟的是他的弟弟叔武。除此之外,周天子派王子虎为代表来参加会盟。
晋文公则被推为盟主,与诸侯签订盟约,共同辅佐周室,诸侯和平相处,否则将会受到神灵的处罚,毁灭他的国家。
这盟约谁都不信,这程序却不能不走。
从这一天开始,齐桓公葵丘之盟称霸的二十年后,晋文公在践土之盟确定了自己新霸主的地位,中原诸侯们有了新大哥。
(3)审判卫成公
一天,卫国的大夫元咺充满悲痛地找到了晋文公那里,他要向中原新霸主告状,被告人是卫成公。
这起案件是这样的:
当初晋国要从卫国借道援救宋国,卫成公不干,但是卫国大夫元咺觉得不能得罪晋国,就发兵驱逐了卫成公,卫成公逃到陈国。卫国则是由卫成公的弟弟叔虎来代理朝政,卫成公在国外听信了谣言,认为元咺要拥护叔虎反叛,就把跟随自己的元咺的儿子杀死。城濮之战结束后,卫成公回国复位,又把忠心守国的弟弟叔虎杀害,元咺逃到晋国避难,卫成公大行杀戮,国际一片哗然。
此时的元咺,就是来晋国向晋文公哭诉卫成公的暴行,晋文公本来就对卫成公有极大不满,正好借此事一来解卫国不借路之气,二来在国际上树立一下霸主的威信。
在这一年的冬天,晋文公邀请秦、齐、鲁、宋、蔡、陈、莒、邾等国的诸侯一起审理卫国的案件。除了各诸侯国,晋文公以巡狩为名,把周襄王也请了过来,诸侯当然是无权召唤天子的,可见此时的晋国已经有支配天子的实力了。
在这次国际法庭上,元咺指控卫成公滥杀无辜,卫成公无法否认,只能败诉,大法官晋文公判卫成公有罪,并且处死了卫成公的律师士荣,砍掉卫成公的代理人针庄子的双脚,代替卫成公受罚,而卫成公的诉讼人宁俞,晋文公认为他是忠臣,判其无罪,卫成公则当场被拘押,被送到周王都的监狱。元咺回到卫国,立成公弟弟公子瑕为君。
说说这个卫国大夫宁俞,他的谥号是宁武子,此时乃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宁俞生逢乱世,卫懿公好鹤亡国,宁俞一家向东逃难,后来齐国帮助卫国复国,明君卫文公即位,宁俞跟随卫文公鞠躬尽瘁,终于重建了一个几乎灭亡的卫国,文公死后,卫成公即位,成公荒淫无道,卫国政治陷入一片混乱,宁俞在这种情况下装聋作哑、明哲保身,退隐后等待时机复出。
后来孔子这样评价宁俞:“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遇见明君就出仕为国家效力,显示出自己的聪明;遇见昏君就及时退隐保全自己,装作愚蠢。宁俞这种聪明,人们可以做到;宁俞这种愚蠢,人们远不可及。这就是成语“愚不可及”,是说宁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只不过后人曲解了这个词。
晋文公请求周襄王杀掉卫成公,周王认为卫成公也有苦衷,不能杀,卫成公这样成为了阶下囚。
两年后,晋文公通过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打造了一个强大的晋国,但他年事已高,自己深知命不久矣,对卫成公始终不放心,就派人去周王都在卫成公治病的药中下毒药,卫国大夫宁武子及时贿赂相关人员,减少了毒药的剂量,卫成公得以不死。
随后,与卫国交好的鲁国国君鲁僖公出面为卫成公求情,并慷慨解囊向周襄王和晋文公各献十块美玉。周王就放了卫成公,晋文公也只得送个人情。卫成公回国之后,贿赂卫国两位大夫,在其帮助下,发兵杀掉元咺,驱赶公子瑕,再次入主卫国。
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