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大家社交的很重要的工具,而微信群是划分好友的最好的空间,常常最活跃的就是工作群,现在什么通知只要发在群里就好根本不用一个一个电话通知了,前两天工会组织一年一度的爬山活动,如果口头通知的话总会有人被漏掉,或者这种无关痛痒的活动就被领导忘记通知了,现在只要拍张文件照片,大家就一目了然。
还有比较活跃的就是同学群,虽然大家也仅仅是几年的交情,可同学情谊却很奇妙,一辈子都在缅怀,总有几个活跃分子天天在群里提高着活跃度,如果说到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会瞬间参与,当然还有很多潜水围观者。
今天我的大学微信群里特别热闹,原因就是我们学校又在办一年一度的晚会,这是一个传统,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就每年都办一次,我也有幸才加过幕后工作,那时候我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过去帮忙,其实就是免费的劳动力,当然那时候热情澎湃只要有事情可以参与就很高兴,排练到很晚,我们拿着设备回宿舍,早就过了熄灯的时间了,还记得我们一群人去跳宿舍大院的门,那门是铁栏杆做的,很高,就是以前很多大院用的那种拱形的铁栅栏门,上边设计成矛的形状,下面会焊上去一些图案,比如菱形或者圆形,也正是有了这些图案我们才可以顺利的翻过去,一群人小心翼翼的生怕摔下来,还得把借来的设备带回宿舍,弄的跟做贼一样辛苦。
今年晚会的时候有个同学去了现场,大家就开始讨论起来。毕业十几年了,早就物是人非了,我们学校连名字都改了,留下的记忆真的不多了,今天有位同学发了当年我们去看晚会的一张照片,主体是一位同学正准备把折好的纸飞机飞向舞台,其实这位同学虽然占据了最中心的版面,而且请相信我们学校同学的摄影技术绝对的名门正派出身,构图也绝对标准,但我们讨论的绝对不是他,因为这个人很快就被我们确定,我们根本不认识他。
这张照片的神奇之处就是在主体周围的一群观众,当时大家都是用专业相机在拍照,如果谁拎着傻瓜机那肯定被认为是傻瓜了。所以主体突出,四周的背景人物相对模糊,我们管这叫景深,也是这张照片的神奇之处,因为除了主体人物四周坐的都是我的同班同学,大家挤在一起,根本没有几个是全脸,十几年的光阴之后我们依稀还记得曾经的面孔,于是大家就开始猜测这里边到底有谁。
从露了全脸的开始,再到半张脸的,还有的只剩下帽子和衣服的,我们就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到底是谁,不放过任何细节,甚至有的人还在问说你们去了我在哪里,根据上学时候的远近关系我们一顿神猜,后来有人受不了了,说干脆你们都去做刑侦工作去吧,就这样一张神奇的照片勾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主体人物扔飞机是我们学校作为观众的传统,不管你是谁,名嘴还是大腕,我们学校的这个舞台曾经有很多名人来过,他们的待遇其实都一样,只要你是假唱或者有纰漏,就会有人朝你扔飞机,当然还有嘘声,直到你不好意思下台为止,我参加的那一年本来是吴大维和柯蓝一起主持的,结果柯蓝迟到了,只有吴大维一个人先顶着,结果嘘声不断他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直到柯蓝来了,吴大维对柯蓝说已经被台下的观众嘘的直想上厕所。
就是这样一群躁动的观众,让很多大腕都尝过苦头,还有很多经典的段子,有时候台上的大腕被嘘火了就和台下观众对骂,甚至差点打起来的都有,有人夸张的说在我们小礼堂的舞台上站一分钟就可以在大会堂的舞台上站一个小时。当然还有一些更夸张的扔法,这也是我们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之一,从主持人一上台就开始被整,如果没有舞台经验的主持人恐怕一上场就会被喊成顺拐,还有一些专业的同学愣是能把四三拍的喊成六八拍,而歌手却毫无察觉,甚至日本留学生的节目竟然被台下观众抢了风头从大刀进行曲一直唱到国歌,可见这个舞台是一个多么恐怖的舞台,就这样的一个舞台曾经有十几年主持春晚的某位女自持人竟然在校四年也一次上台的机会都没有。
事实也是如此,只有经历过不把明星当明星的观众的考验之后才更值得钦佩,当然我们的哄台绝对是有底线的,只要你拿出真本事别耍虚的这个舞台就认可你,那时候北京京剧院来我们学校礼堂演出,他们可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出来的,表演的时候肯定得到的就是阵阵叫好声,这是一个对表演有着极高要求的舞台,虽然很简陋但台下坐着的是最有水准的观众,他们不论名气只看本事。
我们怀念着过去的同学情谊也怀念着纸飞机,现场的同学也发来了实时的照片,舞台还是那个舞台,但变的绚丽了很多,早已准备好的纸飞机如今已经很难再飞出去了,现在的大学扩招之后招来的学生再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情绪了,他们都乖乖的只会鼓掌了,丢失了原本的那份舍我其谁的躁动之心,同样也可见这个行业的新生代已经再没有能力引领未来了。
在同学出去上卫生间的时候发来一条感慨,看门的同学问他叔叔你还回来吗,估计他体会到了在台上被嘘的感受吧,谁让他去装嫩了,哈哈。
朋友圈里好多校友今天也在转发同样的一个帖子,用一个业界老炮的口吻写的记忆中的学校是啥样的,其实高调的怀念过去的同时是对现在从业者信心的缺失,没有了躁动也就代表不在会讲真话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一个行业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