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能够搬出去住,完全得益于华夏政府的福利房政策。
华夏政府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华夏公民,有独立生活能力并具备相应地谋生手段,且自愿独立居住的,可以享受政府公租房。
公租房政策的出台,归功于二百年前房地产开发狂潮。当时的政府利用各种政策促使房地产市场极度繁荣,房价快速飙升,压榨着民众干瘪的钱包。
一个能和美利坚经济实力相媲美的大国,最红火的不是各大商业街区,而是网络购物。而网络购物的红火进一步刺破商业地产的毛细血管,促使其慢慢失血。
最后商业地产的租金随着房价年年暴增,但民众在商场购物的习惯已经完全转向网络,使得商业地产的前景岌岌可危,最后成为压倒高房价的导火索。
房地产危机导致华夏国民的“钢筋水泥”财富成为无法变现的烫手山芋。
经济持续低迷的十多年间,人口生育率逐年下降,大量的房屋被空置,制造房地产泡沫的政府为了拢聚民心,成为最终的接盘侠。
政府在各地出资收购过剩房产,建立公租房政策,尽可能地想要盘活手中的房产。
可是最初的公租房租金占到工资标准的18%,甚至更多,而且房屋面积小、住宿环境一般。这又迫使政府改造所有的公租房的面积,标准设为两种:一种面积60平米,一种面积一百平米。前者收费标准为个人申报收入的10%;后者为家庭申报收入的10%。
公元2300年3月12日,杨明十八岁,住进属于自己的新家。
这一天杨明破天荒的没有读书,而是打扫了一天的房间,然后好任其积攒落灰;这一天,杨明把定制的五个大书架中的三个摆满了各种书;这一天,杨明住进了面积六十平米的新家。
十八岁的第二天,杨明购进了大量西方政治学和法律学名著。
因为他从中国古代历朝兴衰中发现,统治者在从政期间高度推崇道德教化是完全错误的,并不是说杨明厌恶儒家思想,相反,他是非常喜欢儒家典籍的。
虽然他喜欢儒家道德文化,却不喜欢将道德强加于一切之上。正如他总结的那样:政治讲道德,那是降智商;经济讲道德,那是乌托邦;文学讲道德,那是童话书;历史讲道德,还能学什么?
苦读传统文化典籍十六年的杨明始终认为道德是个人修养,是个人经验和智慧反哺心灵的馈赠,定位始终在于人,既非物又非事。而西方法律和政治则在于事和物,却非人。
西方人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创造了上帝,完美虚化的上帝让所有人都无可挑剔,成为人们的信仰,最终慰藉人们的精神。而华夏最不聪明的地方就是庸俗了宗教,创造了道德楷模。
所有道德楷模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完美,就有各种需要和烦恼。他们在道德上的闪光点无法掩盖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的需求,最终能够坚守道德楷模岗位上的都是已经逝去的楷模。因此,杨明讨厌这个假模假式的道德社会。
他完全隐居在自己的小屋里,凭借着出卖个人字画赚钱、买书、生活,他临摹各种文体、各种画风。一句话,为了买书养家。
三十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按照客户指定临摹的画作被当作真迹在鉴宝节目中堂而皇之的卖出千万高价,他封笔了,从此靠领取政府救济金度日。偶尔题字画画,也会当即销毁。
虽然杨明一直蜗居在家中,却也没有忘记父母和妹妹。每月回家聚餐一次,妹妹杨怡小的时候杨明还经常逗她玩。杨怡长大后,在母亲张嘉怡的影响下,渐渐与杨明疏远了。杨明也不为己甚,一如既往。
杨天硕很是愧疚,觉得对杨明不公平。可是杨明从来不争求这些,只是想要安静地读书、写字、画画、弹琴。
自从妹妹杨怡与杨明疏远后,杨明表面没有情绪,心中却很伤心,开始学习乐器排遣内心的苦楚。
由于杨明心无旁骛,专心于一事,不出三月就从培训班学成出师。
教古琴的老师叫王冰蓉,二十三岁,自小学习古琴,经常跟随国内各大演奏团体到各地演出,是一个美丽娴静的女子,恰好杨明要学琴的那段时间空闲,就兼职作了教师。
王冰蓉非常喜欢年逾二十八岁的杨明,认为杨明言行中带有古风,且学琴非常有灵性,如果从小学习的话,说不定能成为演奏艺术家。
面对王冰蓉表露出来的情意,杨明十分干脆的拒绝。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缺乏社会交往经验的他害怕自己的生活因为女人的介入变得一团糟,更何况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对他的疏离,使得他不相信女人和爱情。
王冰蓉并没有死心,和杨明交往也不再谈论感情,只是谈论琴曲。因为她看出杨明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虽然她不知道杨明为什么拒绝自己,但她希望自己能够介入到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内心,慢慢地融入到他的家庭。
王冰蓉和杨明在琴曲的交流中特别合拍,有时候因为曲子的事情,两人能够彻夜不眠,即使困了也是和衣而眠。
渐渐地,杨明适应了王冰蓉在他生活中的存在。他还在兴奋时给王冰蓉作画题字,让王冰蓉窃喜不已。
二十九岁生日那天,杨明要回家聚餐。
王冰蓉非要跟着杨明去他家看看,还说两人相识快一年了她还不认识伯父伯母,真是太失礼了。
杨明不懂为什么她不认识自己的父母会觉得失礼,觉得带上她也无所谓,就是多一个碗和一双筷子的事。
杨天硕看到王冰蓉跟着杨明一起回家非常开心,特意让杨明介绍给全家人。只是杨明对王冰蓉的情况并不了解,最后还是王冰蓉详细地作了自我介绍,并简单地说了她和杨明认识的始末。
杨天硕听说王冰蓉是一名古琴老师,还经常出席各种音乐盛会进行伴奏,顿时大为开心,以为杨明开了窍,知道通过拜师学习交女友了。
张嘉怡虽然不喜欢杨明,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也为杨明找到女朋友感到高兴。虽然杨明声明只是普通朋友,可是女孩在你过生日的时候到家里还不能表明一切么?
席间,由于王冰蓉的突然出现,使得晚餐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只是众人在席间的问话使得这顿开心的团圆饭不欢而散。
张嘉怡问道:“小蓉,你对我们家杨明了解多少?”
王冰蓉有些害羞地说道:“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琴曲,所以接触的还算多些。”
张嘉怡接着问道:“小蓉,我们家杨明的性格不好,你能包容么?”
王冰蓉顿时大羞,知道对方父母看出自己的心意,也对自己满意。她羞怯地说道:“杨明是非常好的一个人,我没觉得他性格不好。”
杨明虽然不懂交际,可是席间问话的意思还是能听懂的。他不禁说道:“我们只是普通朋友,你们就不要瞎打听了。”
王冰蓉听后很是沮丧,可当初自己跟杨明说好的只是朋友,不谈感情,所以也无话可说。
张嘉怡对杨明的态度非常不满,说到王冰蓉多好的女孩,不计较你的身份、学历跟你相处,你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
杨天硕对杨明也不满了。毕竟他看到王冰蓉确实是一个好姑娘,能够这么喜欢杨明真的很不容易,可杨明却言里言外地撇清双方的关系。面对张嘉怡对杨明的指责,杨天硕也不像过去那样维护杨明了。
杨明看到气愤地父母,幸灾乐祸的妹妹和伤心的王冰蓉,推开饭碗就离开了,丝毫不理会背后王冰蓉的呼喊。
回到家,杨明带上身份证和几十万元钱,坐上飞机去了云南。在云南玩了一个多月,杨明把采风画的画或赠人,或撕毁,不留痕迹地出国了。
杨明在国外生活了三年,平时就在街头卖画,演奏音乐,主要是长笛和箫管,这也是他在培训班报名时学的乐器。偶尔还趁着欧美国家各地方议会对外开放时进行观摩,能流利地用英语与人交流。
回国后,杨明再见王冰蓉时她已经结婚,说不上幸福,但也谈不上不幸。婚姻就是这样,平平淡淡才是真。太过于轰轰烈烈的感情总是没有以后。
杨明过上了领取救济金和宅居的生活,再也没有人和他谈论乐曲,每每屋里只有杨明孤独地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