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始皇帝历时七年时间方推翻旧制,平定天下,定国号为“华”,取“华”者“荣”也,繁盛之意。希望整个国家能繁荣昌盛,刘氏王朝能传承千秋万代。
皇帝认为“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妥在安养生息之”,为推行德政,休养生息,特定年号为“正德”。杨烨凌出生时,恰好是正德元年,也算是与华国同岁之人。
杨烨凌所在的八里庄归文安县管辖,话说文安县原为文平县,正德三年,皇帝巡视天下来到这里,看见县名就对左右官员说道:“都说‘文能安邦,武可定国’,这个‘文平’是什么意思,文章平平吗?现在正是用人之时,文章平平,如此怎能出得了安邦之才,以后就改为‘文安’吧。”一字之差便改出了新意,随行官员连声称好,文安县的名字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当时杨烨凌就坐在背篓里,和父母一起到县城赶集。忽听得身后一阵粗暴的呵斥声,就见两队骑兵及六行步甲队组成的清游队开始进行清道,紧随其后的士兵则手持一十二面龙旗,分作两排,个个仪表不凡,威风八面。龙旗后面则是跟了一众车队,浩浩荡荡要从身边驶过。
道路两旁跪了一地的百姓,没人敢抬头看上一眼。就是杨烨凌这三岁的娃娃也从背篓里被揪了出来,由父亲摁着头老老实实的在地上跪着。也不知道跪了多久,只听声音像是过了很多的车和很多的人。杨烨凌吃了一嘴的土,待皇帝的仪仗通过后,也和其他人一样,一边吐着嘴里的灰尘,一边掸着身上的尘土。
其他人都在感概皇帝老子的威严,满脸的谄媚,满眼的羡慕。就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在一起小声议论着,好像纵使跪着,但是见了这样的场面依然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德性!”
杨烨凌吐了最后一口带沙的唾骂,小声的骂了一句,然后就被父亲大手一抓又放回了背篓里。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是他和当朝皇帝的第一次接触,但却绝不是最后一次。
村口的大榆树下,老杨头在众人面前显摆完之后,拍拍屁股就准备回家吃午饭。突然看到远处一个黑点快速的向村口靠近,再细看才发现是自家在县城做生意的老大回来了。杨老大离着村口还有几百米,就开始运足了力气狂喊。
“土匪来啦!!!”
老杨头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摔了一跤,这帮子土匪实在可恶,官家剿灭了几回都不能除尽,以致于有些风言风语说是县老爷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
紧接着村里就炸了锅了,到处鸡飞狗跳,人仰马翻,所有的人都惊慌的从自家院子里跑了出来,有的人手里已经拿上了包裹和粮食,稍大一点的姑娘脸上则被抹了厚厚了一层锅灰。男人们手里则是拿上所谓的武器,包括镰刀、锄头、铁铲以及一些自制的弓箭。
显然,大家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抢了,虽然慌乱,但是每个人却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只要远远的躲开,等这帮响马进村搜刮一阵后,他们自然就会离开。虽然财物会有些损失,但是只要人还在,那就还有希望。
“土匪从哪个地方过来?”
老杨头拉着自己的儿子大声问道。
“东边,爹。很快就要过来了,怎么办?”
“带着人从西边过河,进山。留下两个机灵的,躲在远处盯着。”
两人商量完毕,杨老大一声吆喝,就有十几个精壮的汉子围了过来,各自吩咐一声,每个人就依着计划跑动起来。腿脚快的,已经跑到河边,解了缆绳,撑好船桨,只等着把人送到对岸了。
但是这次土匪来的太快,眼瞅了就要到了村边,这边第一批妇孺却刚刚开始登船,一堆人哭哭啼啼,真像是要活不过今天了。
杨老大看了一眼老杨头,老杨头把眼一闭,抬起手挥了一下。这一挥手仿佛耗尽了老杨头所有的力气,身子摇晃了几下差点就倒下去。
杨老大双眼通红,打了个指哨,抽出腰间别着的短刀,迎着土匪的方向就冲了过去。人群里几十条汉子从不同的地方默默的站出,发一声喊,甩开膀子也跟随杨老大一起狂奔。
一大队的人马在大道上奔驰,杂乱的衣服混杂着各种刺鼻的气味。这些人身上唯一统一的装束,便是扎在头上的一条红丝巾,一是用来擦汗,二是用来区分敌我。
这条丝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起到警示和恐吓的作用。就像杀人蜂身上黄黑相间的条纹,毒蛇身上耀眼华丽的鳞片,让人看见就会心生恐惧,胆小的立刻就没了丧失反抗的心思。
这就是乡民们口中的“红孩儿”,穷凶极恶,胆大包天,出巢就不走空,杀人绝不眨眼。
今天注定是个丰收的日子,一行人催马来到八里庄,每个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都说猪养肥了才杀,八里庄在他们眼里绝对是一头大肥猪。因为这个庄子已经半年没有来过了,应该又攒了不少的好东西。
排在队首的一个独眼低头走了一会儿神,又冷冷的笑了两声,转头对着旁边的一个壮汉说道:“三哥,庄子里的几个小娘子现在应该长得更水灵了,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带几个回去。”
“狗改不了吃**屎,为了女人眼睛都没了,现在还想着女人。”
“三哥你这是什么意思,兄弟被人欺负了,你不说替我出口气,怎么怪起我来了。再说,上次来也没想到这个庄子上的几个庄稼汉还是狠角色。这次叫你来,无论如何也要给兄弟讨个公道。”
三哥听到“公道”两个字就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没有苦衷,谁他妈会落草为寇。一帮子本该下地狱的人,如今却在追求“公道”,这他妈都什么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