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可能是不幸的降临,也可能是幸福的航向。
转角会遇到什么呢?
你想,我想,大家想,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在想,可是谁也没能百分之百地想出来。那么,就这样继续热情地生活下去吧——带着一点点希冀,带着一点点孤寂。
保尔同志早在许多年前,就领悟到了:人,应当赶快生活。
是啊,要赶快生活!
一帆原以为,Peter知道了他和碧琼的事情之后,会怪罪于他,从此对他另眼相看,因为自古以来,所谓的“情敌们”总是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恨的呢。在人的情感尤其是爱情方面,曾经大方豪爽的人,也会变得狭隘和自私的。
一帆隐约有些担心,毕竟他们曾经是很要好的室友,如今还是要共处一片天空的同学啊!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尴尬,令一帆焦灼不安起来。
第二天早上,建筑学院的5号教学楼三楼教室里,坐满了来听课的建筑系学生。今天会有一天的专业理论课,讲课的老师是国际有名的建筑专家莱恩教授,大家都不想错过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
莱恩教授是UL建筑学院聘请的客串教授,他的工作室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据说他曾经对全世界闻名的悉尼歌剧院的全部建筑进行过全面考察和研究,如今正在酝酿一项国际性的建筑方案。
趁着来LD对诸多大型古老的欧洲建筑进行考察的机会,UL的建筑学院的领导与老师们请莱恩教授为这些国际班的留学生们进行为期一年的理论课教学,每个礼拜只有一天,就是礼拜六全天的时间。
面对难得的休息日,工作繁忙的莱恩教授可真是倾尽全心、用尽全意了。而那些对建筑充满热情与暇想的年轻孩子们,知道了时间安排的真相后,也一改往日的不满与愠怒,纷纷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表,每次都不约而同地、早早地进教室等着莱恩教授的到来了。
一帆感到自己很幸运。他在初中时代,就对莱恩教授的一些斐然成绩有所知晓,还暗暗地把他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他哪里会想到,今天居然成了他虔诚的学生!那位心中的偶像,如今就真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像一位伟大的圣人,为他讲经授道呢。
这可真是三生三世修来的福气啊!
所以,一帆每次也都会像其他同学一样,很早就来到了上课的教室,等着大师的到来。
今天早上,就在一帆要出门的时候,江爸爸说马上就要去公司参加一个临时的紧急会议,一帆要自己乘车去学校了。
一帆本来是算好时间的,可以准时赶到学校。可是这天早上,出行的人们好像都事先说好了似的,公交车站堵啊堵,地铁车站堵啊堵,出租车也堵啊堵,让“精打细算”的一帆着实着急起来。
平时只需一个小时的车程,今天却大大地花费了一帆两个半小时。
迟到了,迟到了。
一帆轻轻地推开教室的后门,蹑手蹑脚地进了教室。莱恩教授正站在讲台中间的台子上,声情并茂地讲着什么。一帆抬起头朝四周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几乎座无虚席了。
同学们可真认真、勤奋啊!
就在一帆向四处找寻空座的时候,有一个人从教室左边的角落里朝他挥了挥手。
原来是Peter!
一帆怀着充满感激与愧疚的心情,走了过去。
在Peter的右边空座上,一帆缓缓地坐了下来。
我知道你肯定会来的,就给你留了一个座位。Peter把自己的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递给一帆看。
对不起!太感谢了。。。一帆在Peter的那句话下面补充写道。
感谢是当然的喽,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Peter皱起了眉头。
因为,因为——一帆有些艰难地想着。
她不再是衣着寒碜的卑女,而是天上伟大的夫人——圣母玛利亚!一帆的耳朵里突然传来莱恩教授那充满激情的、抑扬顿挫的声音。
同学们,你们中的哪一位能给我们讲述一下这段历史故事呢?莱恩教授突然停了下来,向听课的学生们提问道。
一两秒钟后,学生中响起了窃窃私语声,好像夏天时候的蚊蝇声,嗡嗡作响,却听不清楚。
一分钟过去了。没有人举手。
两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举手。
三分钟过去了。下面的嗡嗡声明显提高了分贝,却仍然没有人举手。
莱恩教授好像有点儿等不及了,正准备要自己开口,忽然看到下面有一只修长的手臂举了起来。
是一帆!
莱恩教授此刻并不认识他,却充满期待地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一帆像所有认真听课并积极回答问题的大学生们一样,习惯性地清了清嗓子,开始滔滔不绝地、如行云流水般地讲了起来:
西方古典教堂建筑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公元313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其发展主要经过了欧洲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因此西欧现存的古典教堂的风格主要有:早期的基督教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以及由于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混合样式和风格。
古典主义风格,它的特点是:恪守古罗马的规范,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从而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古典主义式教堂外型强调端庄,雄伟内部极尽奢侈和豪华之能事,在空间效果与装饰上常带有强烈的巴罗洛克特征。
古典主义风格的发展: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建筑巨匠们曾经把大教堂比作一个双臂伸向天空的跪地女子。通过想象我们看到这个女子的形象最初从地下墓窟走出(早期基督式教堂),而后在长方形教堂时期做痛苦之状(拜占廷式教堂),半跪于地,仅伸一臂,通体不高。罗马风大教堂已经保障并且解决了这一姿态,那位女子依然跪在那里。但她屏息凝神,低首匍匐,几伏于地。随着歌特式教堂的出现,她挺直了上身,伸直的双臂显示出无限的虔诚,同时也显示出祈祷的无上权威。
她不再是衣着寒碜的卑女,而是天上伟大的夫人——圣母玛利亚!
这,就是中古欧洲教堂的发展历程,其中经历着斗争和鲜血。如果说宗教是一部史书,那教堂无疑是一部三维的建筑史,至少那个时代是。当一切的文字化灰随风飘散,当一切的声音杳杳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或者说教堂在为我们讲述那个沧海桑田的时代。
教授,我的发言完了。谢谢!一帆向远在讲台上的莱恩教授行了一个致谢礼,坐下了。
教授和所有学生都听得入了神,仿佛并没有听见一帆的最后那句话。大家都沉浸在一帆带来的历史故事中。
啪—啪—啪—
教室里突然响起了拍手声。
又是Peter!一帆听见了是Peter的拍手声。
紧接着,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鼓掌声,长久不息。
许多同学都投来了钦佩的目光。
站在讲台上的莱恩教授,一帆心目中的偶像,此时也传来了赞许的神色。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未能使一帆有某种庄严的成就感。因为,他只是了解了这些历史,并没有创造什么啊。他深切地知道,自己的奋斗之路还很长,很长。
帆,你是我的偶像,我崇拜你!Peter又传过来他的笔记本。
谢谢!其实,我只是比你先知道这些历史故事而已,你现在也知道了啊!我和你一样热爱建筑——下课后,能和你聊聊么?一帆一直很想向Peter解释什么,终于写下了。
OK!Peter很快地回应了一帆。
两人继续认真地听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