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罗复华、林秉宗几乎每天都要和官府、军队的熟人联络,探听和谈进展情况。他们在台湾生活时间长,加之两人都做生意,平时结交广泛,在官府和军队里都有不少熟人。平时官府里的人对很多情况秘而不宣,这回不一样,因为事关台湾的前途和命运,官府的人不仅不保密,还经常主动透露朝廷传来的消息。
罗复华了解到什么情况,总忘不了来到吴氏医馆,跟吴大山通报一声。林秉宗了解到什么情况,也忘不了来到医馆跟吴大山通报。以往罗复华来县城,总是去林秉宗家,那是他在县城的落脚点。自从吴氏医馆开张,医馆成了他们碰头的新据点。后来他们商定,每隔一两天都到医馆碰头一次,交流情况,商议对策。有时林秉宗没空前来碰头,罗复华就通过吴大山转达有关情况。赶上罗复华没空过来见面,林秉宗也通过吴大山转告有关情况。日复一日,吴氏医馆实际上成了一个情报交流站。
转眼进入四月,这天罗复华又神色凄惶地来到医馆,告诉吴大山前两天朝廷和日本签署《停战协议》,规定停战范围仅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台湾并不在停战范围之内。日本人不同意把台湾列入停战范围,说明他们对台湾另有企图。
罗复华已经放下生意上的事,一天到晚忙于组织义军,把客家庄的几个村寨的人都发动起来了。这一带客家人不少,光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就有四五百人,一旦有事,大家拿刀拿枪都能参战。但令人着急的是枪支弹药问题始终没有着落。
吴大山提议说:“你不是跟林千总熟吗,能不能从他那里弄些枪支、弹药?他们的枪虽然比不上日本人的洋枪洋炮,但比起客家庄的****,总要强得多。”
罗复华说:“林千总官还不够大,他恐怕没这个权力。不过我找他试试看。”
这天,吴大山又去清兵营给连城伤兵检查伤口,罗复华趁机也来到兵营,求见林千总。清兵营的气氛比前一段更加紧张,营房外岗哨增多,营房里随时有士兵在操练,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林千总正在带兵操练,见罗复华到来,便将他们迎入房内,倒茶招待。低声告诉他们:“我刚刚获得消息,日本人提出议和条约,提出四个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将台湾、澎湖以及所属岛屿永久割让给日本。日本人口气很凶,要求清国四天内答复。如果不答应,日本就遣兵到台湾,武力占领。”
罗复华暗暗吃惊:“原来日本人打这个算盘!简直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想永久占有台湾,怪不得不同意把台湾列入停战范围!”
吴大山不安地问:“朝廷什么态度?会答应日本人吗?”
林千总说:“朝廷怎么可能答应?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版图,我们都是大清子民,怎么可能割让给日本?割地卖国,历朝历代都是最耻辱的罪名。大清虽然国力薄弱,但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做出有辱祖宗的事来。要不然皇上怎么面对祖宗?皇上就不怕后世唾骂?”
罗复华说:“我看朝廷也不会答应这个要求。不过,日本人既然提出这个条件,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和谈不成,可能就会动武。台湾这一仗,看来是非打不可。”
吴大山问:“林千总,防务上的事情你清楚,这一仗真要打起来,胜算有多少?”
林千总面色严峻:“这段时间我也在分析台湾局势。台湾不比澎湖,攻打台湾并不是容易的事。其一,台湾地形易守难攻,极为有利。台南安平一带堪称天险,四五月以后浪涌大作,无处进攻。凤山、恒春一带暗礁林立,舰船难以靠岸。只要派出重兵扼守住台北、基隆、沪尾几个地方,台湾的防线基本上就难以突破。其二,日本人远途作战,不利因素比比皆是,拖也能把他们拖垮。其三,台湾人素有抗倭守土、保家卫国的传统,如果倭贼胆敢进犯台湾,台湾民众一定会好好教训他们。从这些因素看,如果朝廷下决心跟日本人较量,倭贼占不了便宜。我跟很多将士商谈过这些问题,他们的看法跟我一致。抗倭保台,我们有信心!”
罗复华、吴大山都感到很鼓舞。罗复华说:“我们客家庄的人已经组织起来,成立了义军。林秉宗也把闽南人组织起来了。一旦战事爆发,义军将同你们的部队配合,共同抗击倭贼。”
林千总高兴地说:“好啊,我们军民联合,一定能把日本打败。澎湖一战,不少将士阵亡,我们要为他们报仇!”
罗复华趁机就说:“林千总,我们的义军虽然组织起来,但只有**、**,还不是人人都有,装备实在落后,弹药也极为稀缺。今天前来拜访,是想请求千总帮忙,弄些枪支装备义军,倘若不能无偿提供,我们愿意花钱买。”
林千总点点头,恳切地说:“你们的难处我晓得,没有枪怎么打仗?澎湖一战,我军就是吃亏在装备落后,那还是正规的绿营。你们手里的武器远远比不上绿营兵!不过军械配备非小事,巡抚衙门一直管控很严,没有得到准许,我们不敢随意分发枪械。但我一定会把情况向上禀报,尽最大努力为你们争取。”
罗复华、吴大山向林千总作揖致谢,林千总也作揖还礼。
分别后,林千总当即前往兵营附近的另一个军事重地--制造局。这些年朝廷颇为台湾的防务担心,考虑到台湾孤悬海外,一旦战事爆发,物资供应是个难题,特准在台湾岛内兴办制造局,生产武器装备,以备战时之需。如今台湾岛内有多个制造局,分布在台北、台中、台南多个地区。因为制造局已经兴办多年,岛内一般的枪械、弹药很是充足,拿出一部分装备义军,并不会影响驻台清军自身的配备。
这里的制造局是全台规模最大的制造局之一,不仅生产一般的枪械、弹药,还能生产水雷、炮弹。负责掌管制造局的是一位姓张的参将,他也是这一地区的最高武官,林千总的顶头上司。
林千总来到张参将住地,说明意图。张参将断然道:“中日和谈正在进行,结局如何尚未明朗,现在分发枪械,岂不授人话柄。万一影响和谈进程,事情就大了。朝廷怪罪下来,你能担当得起吗?再说义军鱼龙混杂,难免有刁民无赖混杂其间,万一有人拿了枪支滋扰事端,抢夺财物,伤害百姓,治安岂不就乱了。还有,客家人与闽南人一向不和,你给他们枪械,一旦他们之间发生冲突、械斗,后果不堪设想。更可怕的,万一他们拿着枪械与官府对抗,麻烦就大了!这些情况,不管发生哪一种,都会给我们带来莫**烦。轻则丢乌纱帽,重则或有杀身之祸。巡抚大人、总兵大人对枪械管控一直很严,三令五申严管军械,我们要理解他们的用心,不能违抗军令!”
林千总耐心请求:“外敌当前,我们应当相信义军,与义军密切配合,共同抗倭。义军手里只有**、**,凭这些武器同日本人对抗,无异于让他们送死。我们于心何忍!参将大人,恳请你禀报总兵大人、巡抚大人,特殊时期用特殊办法,分发枪支,把义军武装起来。这样的话抗倭力量就能强大许多,台湾才能有保。”
张参将还是断然拒绝:“这段时间已经有好几支义军找我索要枪支,我也专门就此事禀报过巡抚衙门。得到的答复是,枪械一概不许发放。枪械分发下去容易,收缴回来困难。这事不要再提了,绝无可能!另外我还要提醒你一句,义军参与抗倭虽然情理上说得过去,但你须得严加防范,防止部分刁民打着义军的旗号滋事扰民,对抗官府。出了问题,我唯你是问!”
林千总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告退。回来后他特地来到吴氏医馆,要吴大山把情况转告罗复华。因为没能帮上忙,林千总颇感内疚。
这一天,罗复华、林秉宗来到医馆碰头。吴大山把林千总的话转告罗复华,罗复华失望地说:“这样的结果我意料到了,我们已经做了其他打算。”
他告诉说,客家义军已经决定自己打造装备。客家庄里有几家铁铺、火药铺,铁铺平时打造镰刀、斧头、锄头,火药铺则主要生产鞭炮、**用的弹药。前些天,他把铁铺、火药铺的师傅们召集起来,商议打造武器。决定由铁铺抓紧打造一批砍刀、长矛,并试制**。而火药铺则抓紧生产弹药,供**、**使用,同时试制地雷、炸弹。
师傅们很快忙碌开来,铁铺终日炉火通红,钢花四溅,叮当叮当的声音不绝于耳。李大锤是客家庄有名的铁匠,平时打造的刀斧很受欢迎。如今他根据打仗的特点,打制一批长矛、砍刀。这些武器锻造得很结实,用起来很符合当地客家人的习惯,刀、矛打完后,铁匠门还一把一把磨,把刀刃、矛尖磨得锋利无比。火药铺的师傅们也迅速生产了一批散弹,还准备制造简易的炸弹。
林秉宗说,他们也在为闽南义军的装备发愁。经过动员,县城和近郊有二三百名闽南籍青壮年男子参加义军,他经过筛选,初步选出了一百余名青年组成闽南义军。县城里的闽南人从事商业活动的居多,他们不需要到山里打猎、耕山,不像客家人那样备有**、砍刀,大部分人家只有普通的刀具,只有极个别人家购置了**。如今义军组建起来,武器很成问题,他们的装备甚至远远比不上客家义军。
林秉宗也找过官府的人,希望官府给义军配备枪弹,同样也遭到拒绝。他又到处打听哪里能买到枪弹。台湾原本有些地方制售**,这段时间因为岛内各地纷纷成立抗日武装,大家都在购买枪支弹药,**极为走俏,已经买不到。
罗复华说:“现在搞枪看来不容易,不过就是用菜刀,也要同倭贼拼到底。”
林秉宗却诡秘地说:“我正同一个英国人联系,他是英国货轮的船员,说能帮我买到洋枪。他经常跑香港、台湾一线,听说帮其他义军买过枪支。如果能买到的话,我分给你们几支。”
罗复华顿时兴奋起来,连连叮嘱林秉宗一定要想办法把洋枪搞到手。
散去之后,林秉宗便加紧同英国人联络。英国人叫威利,最近听说台湾各地组织义军准备抗日,觉得是个商机,便从香港贩了些枪弹,私运到台湾贩卖。林秉宗同他一接触,威利说肯定能搞到枪,但必须先付一半定金。威利报的价码很高,购买枪支弹药需要一大笔钱。林秉宗和弟弟林秉华赶紧拜访几个闽南商人,请求他们捐款购枪。他自己带头捐了一大笔,继而经营蔗糖的老板谭金翼、陈记药铺的陈方也各捐了一笔款。
几天后一个夜晚,一艘英国货轮驶到台湾海域,在离海岸几里远的地方悄然停下。林秉宗、林秉华和几位闽南义军的后生驾着小渔船驶上前,与威利接头。威利给他们看过枪支,果然是新式洋枪,性能很不错,十分诱人。林秉宗把余下的钱给他。威利数了数说还差一万块钱,林秉宗奇怪地问:“不是说好这么多吗?数目没错。”威利耸耸肩:“最近买枪的多,这些东西又不好带,涨钱了。枪每支涨五百块,子弹每发涨五毛,算下来正好差一万块。”林秉宗不满地说:“价格不是谈好了吗?定金也早就给你了,怎么能随便涨钱?”威利蛮狠地说:“涨不涨是你说了算,买不买是你的自由。但我提醒你,现在台湾各地很多人想买枪,过一段时间价钱还得涨。你想买,赶紧补一万块钱。你不买,想买的人有的是。”林秉宗知道义军急需枪,忍了忍,只好多给威利一万块钱,威利这才让他们把枪弹搬走。不一会儿,小渔船离开货轮驶向岸边,英国货轮也掉头悄然离去,消失在黑暗中。
林秉宗和闽南后生连夜把枪支弹药搬回县城。枪共有二十支,林秉宗先拿出三支放到一边,把其余十七支分发给闽南抗日义军的骨干人员。
第二天是约定在吴氏医馆碰头的日子,林秉宗把三支洋枪和三百发子弹包裹好,悄悄送到吴氏医馆。罗复华看到崭新的洋枪,欣喜地说:“这东西太好了,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客家义军虽然打制了不少砍刀长矛,但刀矛再锋利,也比不过洋枪。秉宗,我替客家义军谢谢你了!”他把买枪的钱交给林秉宗,林秉宗执意不收。
三个人又商议了别的事情,林秉宗便告辞离去。回到家,他发现院子里围聚着一群人,是谭金翼、陈方、陈奎以及一群闽南义军的后生,个个虎着脸,一副兴师问罪的样子。
不等林秉宗开口,谭金翼就质问:“林秉宗,枪的数目不对啊。听说买了二十支枪,怎么发下去的是十七支?还有三支哪儿去了?”
林秉宗解释说:“保卫县城光靠咱们闽南人不够,闽南人、客家人必须跟携起手来。客家义军装备也很差,这三支枪我拿去支援他们了。”
谭金翼当即就显得很不高兴:“枪是我们大家捐款买的,你怎么能拿去做人情?如果枪支多,有多余的给客家人几把,也未尝不可,但枪只有这么几把,闽南义军自己都不够用,好些人都没领到枪,你拿去送给客家人就不合适了。”
陈方也说:“大家捐点钱不容易,你这样做,以后我们怎么还敢捐款?”
林秉宗说:“你们误会了,这三支枪没有占用大家的捐款,是我自己额外拿出钱来买的。大家仔细算算账,就不难明白。”
陈奎嚷嚷道:“就算你自己出的钱,这样做也不对。现在买枪多不容易,闽南义军人一百多人,枪只有十几支,好些人都没领到枪。你是闽南人,又是闽南义军的领头人,捐款买枪,理应买给闽南人用,凭什么给客家人买?难道客家人的命比闽南人的命值钱?”
几个闽南后生也说:“如果胳膊肘往外拐,不替闽南人着想,却替客家人着想,谁还愿意跟你干?跟你干有什么好结果?一句话,要么你把枪拿回来,要么我们退出义军!”
林秉宗没想到众人意见这么大,一时颇为尴尬。但枪已经送出去,怎么好意思张口要回来。
这时院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罗复华和吴大山扛着一包东西匆匆而来。林秉宗一眼认出,那正是三支洋枪和子弹。罗复华环顾大家一眼,拱手道:“各位闽南兄弟,我们把枪送回来了。原本我们希望能匀给我们几支,但心意我们领了。闽南义军比我们更需要枪,这些洋枪还是你们留着用吧。”
林秉宗疑惑地问:“复华,你们怎么把枪送回来了?你们可是一支像样的枪也没有啊。”
罗复华将他拉到一边,轻声说:“你走之后,大山和我商量了一下。我们觉得,不能因为这几杆枪,让你们内部闹不和。联合义军没有建起来,原本就是一件憾事。假若你们内部再闹不和,战斗力就会削弱。所以这枪我们不能要。闽南义军装备好,多杀几个倭贼,我们高兴。客家义军武器差些,但我们也不惧怕!”说着,向大家挥挥手,就和吴大山一起离去。
谭金翼、陈奎和闽南义军一看枪已经送了回来,也就不再埋怨林秉宗。
<a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