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等你。
——“鲍伯叔叔”
《————————————————————》
“铁浮屠”是革命性的战争机器人——D1000型“终结者”的绰号,是启示录时代“天网”制造的终极大杀器,是有史以来最强的陆战之王!没有之一!
“铁浮屠”具备独立扭转战局的能力,并对启示录时代的战场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在此对其进行一个详细的点评。
“铁浮屠”虽然属于“D”类坦克支援型“终结者”,但设计制造的标准非常极致。
从重量上来看,虽然优选和精简已达最大化,但“铁浮屠”的战斗全重达仍达到500多吨,这个重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D”类“终结者”,几乎是“金刚”(注:“金刚“是KZ系列巨型“终结者”的绰号,在D1000型“终结者”出现前,一直是“天网”最重的作战单位。)的三倍多。
防御装甲方面,“铁浮屠”以采用超级合金材料,通过精细的整体铸造技术制造出来,全身(注:包括底盘部分。)拥有三层重甲防护。
D1000的内层甲为陶钛混合装甲,硬度极高。
D1000的中层甲为丝刚韧甲,柔韧性和吸能性惊人。
D1000的外层甲为高能爆炸反应装甲,触发使用之后,能随时更换,因为内层和中层装甲有着无以伦比的性能,加之外层装甲采用特殊工艺,所以外层装甲的爆炸反应非常猛烈,能有效抵消人类各种穿甲武器的动能。
D1000的最终型号(注:即所谓的“无敌铁浮屠”。)的内层与中层装甲之间,还有一层吧具备修补和强化功能的液体金属(注:类似于制造T1000所用的变形材料。),能强化内层与中层的贴合,当内层与中层装甲因各类打击出现细小缝隙的时候,液体金属能通过CPU自动发现并修补这些缝隙,极大提升了其战场生存能力。
“铁浮屠”的火力系统非常独特,为了减少结合部防御薄弱点、最大限度地提升抗打击能力,它没有炮塔,只有一门能上下100°(-10°——90°)运动的多功能炮管,但这门炮结合其特殊的动力系统、并发射功能炮弹,竟使D1000在中程到近程间的地面之上,几乎没有没有射击死角。
D1000的多功能炮管是伸缩式的,防御模式下能全部缩回车体。
通过这门多功能炮,D1000可以发射7类武器,包括光能武器、动能武器和智能导弹,几乎覆盖了中程和近程的绝大部分打击区域。
因为防御能力超强,D1000能通过迫击等模式对自己发射空爆弹,火力覆盖自己近前的区域,以此来清除近处的威胁、弥补近身防御的漏洞。
多功能炮管的另一个功能,就是用作接受补给和排出车内废物的外部通道。
“铁浮屠”的动力系统也非常“变态”。
说它“变态”,是因为D1000采用了造价极高的原子能发动机为动力核心。
从天罡时代早期开始,“天网”的原子能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了,“天网”会根据需要,在高端“终结者”身上使用原子能动力。
准确地说,它们通常是以原子能电池动力驱动的。
虽然原子能电池能长时间使用无需更换,但其输出动能相对有限和恒定,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为此,“天网”为D1000内置了一个小型的原子能反应堆!
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天网”只会给“蚁穴”级别之上的固定据点,建造专门的原子能反应堆,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原子能反应堆的成本是和其大小成反比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D1000有多么极致。
D1000的动力系统,是启示录时代“天网”研发出来的最小反应堆动力系统。
这个动力系统能提供无比强大的动能,这就使得看似笨重的D1000,有着非常出色的机动性,其最高时速能达到60公里/小时,并且几乎无需考虑动能用尽的问题。
D1000的行进,依靠的是一套特殊的“碾轮”系统。
除去除了过坎坷的山区和茂密的丛林等过分复杂的地域,“碾轮”在大部分地形环境下都是如履平地。
“碾轮”的制造材料与D1000防御装甲如出一辙,并且由于用料最多,所以通常“D”型“终结者”比较脆弱的行进系统,到了D1000这反到成了最强的防御点。
“铁浮屠”的动力系统,还包括所谓的“自我起重”功能,其实这就是个位于其底部的火箭喷口。
通过那个“变态”的反应堆动力核心,那个喷口可以通过蓄能,在瞬间爆发出极大的抬升力,将如此庞然大物抬升5米左右,帮助其脱离无法运动的困境,或是越过某些障碍。
同时这个喷口也是D1000备用的外部通道,特殊情况下能代替多功能炮管这方面的功能。
“铁浮屠”整体封装,只有功能炮管和底部喷射口能与外界关联,但这两个通道在不启用的时候,都是严密紧闭的。所以“铁浮屠”能够在水下长时间行进,需要的话,甚至能在水下射击和“自我起重”。
“铁浮屠”在战斗开始阶段,还能外附一层一次性的柔性隐形保护罩,(注:这个保护罩在被击中后就会失去作用。)以此加强其突击前的隐蔽性。
“铁浮屠”的消声措施也很出色,这么大的体积,其行驶时造成的外部声响,往往比其自身发出的声响要大,所以“铁浮屠”在低速行驶时,其发动机及构件发出的声音相对来说是很小的。
曾出现过“铁浮屠”在夜间,开到离我方阵地前200多米才被发现的情况,如若在这个距离发动攻击的话,对它无论是抵抗还是撤退都是徒劳的。
由此可见,“铁浮屠”几乎就是一座“迷你”的、全功能的移动式战斗堡垒,极致的设计使得它几乎是免维护的,除了光能武器之外的几种弹药需要补给外,(注:光能武器以原子能充电发射,所以无需补给。)甚至能在无支援无后勤的情况下,远距离长时间独立作战。
根据《反“天网”斗争史》一书的资料显示,“天网”从方舟时代中期即开始研发“铁浮屠”,期原型机是在“西安蜂巢”中制造出来的。
但“铁浮屠”第一次出现在启示录时代的战场上,却是在天罡时代早期的泛欧战场上。
“天网”通常会将自己的新技术或新武备,先在某些匹配地域进行小范围的、试验性质的运用。
但与往常不同,“铁浮屠”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就表现出了无以伦比的战斗力,并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当时泛欧军“度假结束”计划胜利,(注:详见本书第一卷之《反攻泛欧战场》等章节。),泛欧军上下正信心满满地制定全面光复泛欧战场的战略,泛欧军的北非军团一部甚至一度逼近“欧洲塔防区”的核心——“柏林蜂巢”据点群……
此时“铁浮屠”突然出现在了泛欧军的面前。
技术是“天网”强项。人类在面对“天网”的新技术时,免不了以牺牲换取反制的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是付出了相应牺牲之后,人类总能找到应对方法。
但是对“铁浮屠”——无解!
“铁浮屠”在平原地带的正面进攻中,几乎是无敌的,它甚至能单枪匹马进行不间断的突击,反抗军当时所有常规武器对它都无效。
冒前突进到“柏林蜂巢”据点群的那支北非军团的部队,几乎就是被一座“铁浮屠”击溃的。
《————————————————————》
……皆重铠全装。
虏号铁浮屠,又号合叉千户。
其精锐特甚。
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
——杨汝翼·《顺昌战胜破贼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