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抓捕”拉利特·班诺特将军这件事上,齐精忠的反对不无道理。
印度战区是南亚战区的重要支撑,印度战区司令还兼任东方战场副统帅一职,印度战区领导层在中央统帅部有很大的话语权。
再怎么样,拉利特·班诺特也是印度战区领导层的实权人物,对他实施“武力抓捕”这样的极端行为,说大了就是影响东方战场乃至联盟的内部团结。
当时东方战场好容易才统一了起来,这事真要搞大了,后果实在很难预测。
但秦崇太的观点与齐精忠正相反。
秦崇太认为,“这正是所有问题根源”,在这人类死生存亡的关头、在中亚战局严重不利的情况下,“更要以强硬的行为,严肃军纪、坚决处理任何破坏团结的人。”。
秦崇太有时做事的确是很“绝”。
齐精忠见自己反对无效、抓捕又很快既成事实,于是在“抓捕”了班诺特将军之后,他又说服了代表团副团长岳无忌,让岳无忌对秦崇太提出了“适可而止”的忠告,建议秦崇太将班诺特体面地送回印度战区,让印度领导层对他做出处置。
但秦崇太却认为这样的话,无法起到应有惩罚的作用,于是他将班诺特“关了禁闭”,并对中央提交了对班诺特“降职、降衔、记大过”的处理结果,而且直到处理结果被中央批复后,才将班诺特放了回去。
岳无忌是副团长,在军中是老资格,声望颇高,秦崇太平日对他也是很尊敬的。齐精忠没想到,秦崇太会把副团长和自己这个“特派员”的面子都给驳了。
秦崇太是就事论事,岳无忌由于人格的原因对此并不在意,但齐精忠自然有些不好受。
见秦崇太如此强势,齐精忠就提出自己要到西日阿洪的援军去做工作。
接触901集团军的人,虽然也是齐精忠此行的一个任务,但他这个时候提出来去那边,某种程度上也是以离开行为表达不满。
秦崇太还就就真没“挽留”他这个“中央特派员”。
可以想象,在齐精忠给中央的内部报告中,对秦崇太的**是不会少的。
需要提到的是,秦崇太虽然作风犀利,但并非无脑鲁莽之人,让阿卜杜拉·拉赫曼暂时取代班诺特将军,不像是一时冲动的决定。
拉赫曼长秦崇太8岁,曾接受过教导团的培训,他思想开明、很有主见,在年轻军官中颇有声望,德克·海因里希作为分遣队长在印度工作时,(注:见本书第一卷之“独立师”章节。)就认识了拉赫曼,其军事才华和时代理想也得到了德克的肯定,这些德克与秦崇太肯定有过交流。
而且拉赫曼的家族背景也不容忽视。(注:见本书第一卷之“挪威的森林”章节。)
印度领导层最终对“查办班诺特、以拉赫曼取代”等既成事实没有表达太多不满,也从侧面证实秦崇太的判断。
秦崇太携“骨刺”战役大胜之威,挥舞“中央的全权军事代表团长”的大旗,三下五除二在中亚战区进行了一番改革,锋芒毕露的同时也必然不会少得罪人,很多人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打胜仗才是硬道理,但中亚之敌风头正劲,秦崇太万一作战不利的话,这黑锅可非同寻常啊!
但秦崇太对作战充满自信,他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认为,比起对中亚战区的整顿改革,作战的问题反倒相对简单了。
随后代表团成员被秦崇太派往各支部队协助指挥,朴正阳留在中亚司令部协助阿齐兹·亚辛司令,而关键的作战,秦崇太认为由自己和小林觉来指挥就足够了。
秦崇太研究了情报,又经过通过实地观察后认定,“天网”在中亚战区好像整得挺嚣张的,但实际上“天网”的中亚战区的部队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偏师”。
就全球战场而言,中亚战区当时对“天网”来说并非必争之地。
因为在三大战场的主战区与人类反复鏖战,“天网”没有余力对中亚的偏师进行支援,这支在中亚横行一时的机械军团不过万把部的规模,除去驻扎据点的防御力量,真正能机动作战的机械主力,只是一支4000部左右的轻型HK“终结者”部队。
因为可用的“终结者”少、地处边缘战区、又无法获得支援,所以“天网”最早只是在喀布尔地区活动,修建防御性据点,在逐步立足之后,“天网”才开始在喀布尔设立“蚁穴”,并修建小型制造工厂等附属设施,以求自给自足。
因为区域资源匮乏,“天网”能掠夺到的战争资源很有限,加上早先泛欧军对中、西亚战区的支援,(注:中西亚战区最早被划入了泛欧战场。)使得“喀布尔蚁穴”修建得非常缓慢,大部分设施无法满负荷运行,产能也很有限,只能制造一些比较低端的HK型“终结者”。
喀布尔方向的据点群在那个时候更像是前哨站,对中亚战区并不能形成威胁。
但是中亚战区的战略总体而言是消极的,他们把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了泛欧战场上,加上中亚战区隶属的东方战场,在当时的战略也是防御为主,这就使得中亚方面军失去了驱逐“天网”势力的最佳时机。
当泛欧战场战局不利、东方战场的防御重点又在南亚主战区之时,中亚方面军就开始越来越被动了。
机器的效率非同一般,“天网”可不会坐失良机。
在完成了“喀布尔蚁穴”的建立后,“天网”在中亚战区有了立足的资本,不久就将势力扩张至白沙瓦,紧接着着又攻陷了中亚重镇伊斯兰堡,其在中亚的势力迅速膨胀。
反观中亚方面军则士气低落、各方力量协同不力,照此发展下去,中亚战区就将被拦腰截断,战区沦陷不说,泛欧战场和东方战场的关联也将被截断,直接威胁威胁全球战局。
………………
“天网”风头正盛,但秦崇太却看出了其中的战机。
“天网”在中亚扩张过快,但机动兵力十分有限,为了应对各方的战斗,“天网”充分发挥了机器机动能力的优势,频繁大范围调动部队。
但此时,泛欧军正发动大规模进攻,“天网”对南亚战区的进攻又为独立师等部所阻,于是“天网”不断从中亚这样的“边缘战区”抽调部队。
“天网“的中亚部队主要是HK地面“终结者”,S型空中猎杀者,D型坦克、V型母舰高端“终结者”很少,T型“终结者”更是一个不剩全调走了。
中亚战区的“天网”主力,是适合在中亚丘陵及平原地形中作战的轻型HK411型“终结者”。
HK411“终结者”是在HK400基础上经过减重优化的产品,最大特点是在中亚的地形及气候条件下,能以平均每小时60公里之上速度“武装高速行进”。
实际上“武装高速行进”也是机械主力时常采用的机动方式。
秦崇太看到,中亚方面的军之前的战略不明确,除了被动防御、协同不利,为了收复阵地,在攻击机器据点的战斗中也付出了很大牺牲,这都是不明智的。
秦崇太认为,只要消灭了“天网”在中亚的那支有生力量,即可从根本上扭转中亚战区的不利局面。
秦崇太决定打一次歼灭战,目标就是中亚的机械主力。
当然,与机器对决,硬拼是危险的。
秦崇太利用HK411惯于“武装高速行进”的特点作出谋划。
中亚战役最键的一战——著名的中亚战区“狭若谷之战”就此拉开了大幕。
此战由秦崇太亲自策划,并担任作战总指挥,而小林觉将军是前线的主要执行者。
中亚战役也是秦崇太走出国门的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