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东方教导团和东方反抗军,首先就必须提起“本杰明·彭”这个名字。
绰号“楔子”的本杰明·彭是东方教导团团长,也是东方反抗军的创始人之一,一直是“天网”暗杀黑名单上排名靠前的人物。(注:关于“天网”暗杀名单的详情,将本书第二卷之《黑名单上的人》等章节。)
本杰明·彭出生在美国,但其家族在中国军界曾极负盛誉,他的太祖父是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援朝战争的中国将领,特殊时期受到错误批判后含冤死去,整个家族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牵连,但特殊时期结束后其家族成员全都获得了平反。其祖父也是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曾经直接或间接参与过中苏、中印、援越和中越战争。本杰明·彭的父亲在家里排行老三,也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彭的母亲是中国台湾邓姓家庭的独女,其家族企业从事电脑元器件的制造销售业务,和台湾政界人物关系密切,彭的父母在美国留学时相识并相互爱慕,生性叛逆的他们冲破了层层阻力才走到了一起,为了远离政治及家族纠葛、过上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他们移民美国,并在婚后生下了唯一的孩子,因为夫妻二人都对美国的创始人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十分崇敬,因此给孩子取名“本杰明·彭”,彭长大后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就职于塞伯汀公司工程试验部,曾作为戴维·托马斯的团队成员,与日本武藏重工展开过合作,(注:详见本书第一卷之《极道报告》及《阿童木》等章节。)因此接触过T型“终结者”的原型机,“审判日”发生时彭29岁,刚和法籍妻子结婚不到一年,妻子当时已经怀有了身孕……
“审判日”和“终结者”!夺走了他的一切!
他发誓要摧毁自己曾经的事业——“天网”!
为了消灭了解自己底细的人,“天网”自觉醒后,就对塞伯汀公司曾经的员工展开了追杀,但约翰·康纳在丹尼·戴森和爱迪·鲁宾斯坦的协助下,抢先一步救下了许多相关人员,其中就包括本杰明·彭,彭由于在塞伯汀公司的重要工作经历,以及其特殊的中国家族背景,受到约翰·康纳、凯瑟琳·布鲁斯特以及乔治·阿什当等北美军高层的特别重视,被分配到马克·贝里率领的北美军132团接受培养考察,与约翰·康纳一道参加过多次重要的作战任务,并且表现出众。
按照母亲莎拉·康纳提出的“三大战场”战略,约翰·康纳高度重视东方战场的地位,“审判日”之后,在向欧洲派驻了首批泛欧分遣队后,约翰·康纳立即筹划派驻东方分遣队,因为中国的地理位置、人口、军力、世界影响力及在在亚洲和整个东方的突出地位,中国的态度和局势,成为东方战场组建的关键,本杰明·彭以自己的身份、经历和表现,被任命为东方分遣队的领导者之一,东方在“审判日”后的情况非常糟糕,北美高层当时并不能对那里做出准确判断,本杰明·彭临危受命,他和部下取道白令海和远东,经过了一段极其危险的旅途,成为了最早进入东方的反抗军部队,其母国——中国自然也是彭的工作重点,他率部进入中国后,与人类联盟密切合作,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卓有成效的工作,团结了各方力量,稳定了中国及其周边区域的战局,有效遏制了“天网”在东方战场的扩张势头,并获得了中国领导层和东方各国的信任和尊重,为东方战场和东方军的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领导下,教导团获准成立独立师,后又扩编为独立军,这支部队一直是东方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更重要的是,这支部队还是东方乃至世界时代变革的摇篮。
本杰明·彭最终就任东方军副司令,“人类英雄”的称号对他而言实至名归。
本杰明·彭的军事才能无需赘述,但也许他的种种政治表现更为重要,而现在看来,他识人用人的能力才是决定性的。
遵照约翰·康纳的指示及联盟的要求,教导团进入亚洲地区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团结亚洲人民,帮助亚洲各国从混乱中稳定下来,建立东方战场。二是尽快成立东方反抗军,遏制“天网”毫无顾及的扩张势头。本杰明·彭一面战斗一面了解情况,进入中国后,他才切身体会到东方情况的复杂性,首先东方各国在“审判日”遭到的破坏程度,比他来之前所了解到的情况要乐观许多,各类战略资源、特别是人口资源还比较充裕,“天网”在东方投入的力量也相对有限;但在另一方面,亚洲地区历史遗留问题众多,民族的隔阂长期存在,加上管理制度上的弊端,造成军民一盘散沙、混乱无序的乱象,并由此导致了战场上非常严重的失败。更为麻烦的是,东方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根据表象认定“审判日”是西方触发的,对“西方势力”怀有深深的敌意,这种敌意甚至一度超过了对“天网”威胁的重视,因此教导团的作战和工作,开始也得不到政府和当地民众的理解支持,这个情况直到方舟3年东方战场成立后才有了转变,但战场态势却依然迟迟无法改观,东方军从组建到稳定一波三折的,部队军事领导人接受了太多的“正规化”理论灌输,又缺乏实战经验,呆板战术运用到与“天网”的作战中,一再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可是为了平衡各方面关系,刚成立的东方军在管理制度上沿袭了战前的那套思路,从上到下大部分是由各国原有的军政人员组成的,领导层的很多官员在观念上没有根本改变,而基层士兵普遍习惯于听命于上级领导,十分缺乏与“天网”作战最需要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上凝聚力不强、内部矛盾不断、各国相互的猜忌、军民缺乏磨合,各自为战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数量并不多的“终结者”,东方部队要不以卵击石伤亡惨重,要不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溃,一系列军事失败之下,利益和权力斗争竟有愈演愈烈的之势,令人无法理解。
在这样的环境中,本杰明·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往往不在作战上——
对“西方国家”的怀疑和敌视依然存在,“审判日”的触发被归咎于欧美国家,对这场战争的性质也持怀疑态度,认为欧美应当为结束战争做出更多牺牲,教导团并不被完全信任,“终结者”残酷屠戮带来的恐惧挥之不去,世界末日的心态弥漫……使得东方战场的局面在方舟时代早期极为不堪。
彭心里明白,在本土发展一批“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勇敢精神,知识比较全面且身体素质良好,与‘终结者’有过深入接触的人”领导东方十分重要,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而且本土领导者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可是东方经过“审判日”的惨乱之后,具备这些条件的“活人”实在是不多啦!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且本杰明·彭也发现,即使有合适的人选,要把这些人推向东方高级领导层,也要面对颇多阻力的,要命的是残酷的“天网”不会等待,看着“终结者”在辽阔的东方战场上狼奔豕突、四处扩张,彭虽然对此局面很是着急,却也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在东方反抗军建立之初,他本着“多做少说”的原则,主抓军事作战,以教导团为基础,全力打造出东方战场上的第一支真正意义上反抗军——独立师,本杰明·彭最开始给独立师制定的作战原则非常务实——不在于给“天网”以多么重大的打击,而是树立反抗军的威信、恢复东方人民与“天网”的斗争信心、为东方军培养输送各类人才。同时本杰明·彭也在努力协调与东方最高统帅部的关系,通过联盟的斡旋打消各方面的隔阂,并格外注意寻找“天将降大任”的英才。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了本杰明·彭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