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泛欧战场成立之初,可谓是最大的“Bug”。
“推土机”计划开始实施后,泛欧军与“天网”展开了大规模的鏖战,就在战役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的时候,英国方面却出了大状况。
“天网”在欧洲登陆后,除了炸毁了英法海底隧道之外,并没怎么“照顾”英国,连“终结者”对平民的袭击都比欧洲大陆要少,也许是因为“天网”对“岛国绝地”也不怎么重视吧!而且英国军民的战争素养确实也不错,能从容面对“终结者”的袭扰,因此英国在战争早期对“天网”的防御比欧洲大陆要好很多,这就更给了英国“自保”的信心。
在泛欧战场成立前后,英国因为“游击区”的战略地位及执行“欧洲疏散令”等事情,与最高统帅部和联盟都闹得很僵,甚至还公开表达过对欧洲大陆的“失望”情绪,对执行“推土机”计划自然也比较消极,对此当时的联盟主席大卫·科波菲尔及泛欧最高统帅瓦西雷斯·马克西姆斯都亲自去过英国,希望英国当局认清敌人、顾全大局,可英国始终不愿意把军力全部投入所谓“欧洲大陆的战事”,但双方最终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互谅”,英国获得了“英国战区”的地位,英国部队以“英国方面军”的名义加入泛欧军,但其陆军和空军主力为了“自保”,将不加入西欧方面军的序列,只为“推土机”计划作出“有限出击”,但英国皇家海军将全面出动,帮助西欧方面军开辟登陆场,以便西欧方面军能够充分展开,充分发挥数量的优势、从几个方向攻击“马德里蜂巢”。
可见泛欧战场最高统帅部最看重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
但是,英国皇家海军在“推土机”计划中的表现并不给力。
西欧方面军的登陆战开始后,“天网”没有足够的兵力应对登陆部队,因而一方面强化据点防御体系,一方面派出空中和水中“终结者”猛烈攻击泛欧军的水面舰艇,泛欧军的海军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损失,就在大家都在坚持苦撑的时候,被寄予厚望的皇家海军竟打起了退堂鼓。皇家海军虽然是泛欧军海上力量的主力,但英国方面军的中心作战思想是“自保”,皇家海军是英国水上通道及全岛撤离的保障,(注:英国当时虽然拒不执行“欧洲疏散令”,但见识了“天网”强势后,也不得不在暗中做出撤离的打算。)在作战中必然有顾忌,因而始终未尽全力。在西欧方面军成功开辟了几个登陆场后,西欧的战事陷入绞杀战、到了拼命和拼后继的时刻了,此时“天网”以后继援军对英国发动了一波猛攻,皇家海军竟然用“已完成掩护登陆任务、损失过于严重、必须回援本土”等理由,不顾泛欧最高统帅部命令、自行撤回英国,泛欧军海上力量实力大减,失去了海军的全力支援,登陆部队不是无力深入内陆,就是被迫放弃登陆场,没能实现与陆军主力“合围‘马德里蜂巢’”的战略目标,在“推土机”计划中,西欧方面军进展缓慢,与进攻方向单一、部队无法展开有着很大关系。
在另一方面,英国方面军在“本土防御战”中的表现就更是逊毙了。
面对与“终结者”集群的首次正面交锋,自信满满的英军全面应战,“天网”继承了人类的战争史料,深知英国的软肋,先集全力打击英军的空中力量,一番空中大战,被寄予众望的英国皇家空军1个星期就被打残,空港全面瘫痪,之后“天网”把矛头对准了皇家海军,失去了空军的掩护,海军水面舰艇在“天网”的定位打击下根本无法遁形,
更严重的是,“天网”根据情报,不但击沉了皇家海军大量水面舰艇,还出乎意料地以投送HK或是T型“终结者”的作战方式,俘获了皇家海军中许多最先进的战舰,甚至“逼降”了几艘先进的潜艇,并立即对这些舰艇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使之成为了智能海上作战平台,并利用它们阻断了英吉利海峡,失去了外部物资输送通道,英国真正成了一座孤岛,无法长久支撑下去,而当时欧洲大陆已经“疏散”,如若泛欧战事不利,那英国的沦陷岂不是早晚之事?全岛舆论大哗,正当英国当局焦头烂额之时,其高级领导层又出状况——为了鼓舞士气、稳定民心,英国首相布莱尔冒险露面,亲赴一线军事基地发表现场演讲,没想到这一露头就被A型“神风”给定点清除了,而布莱尔正是“自保”战略的制定者……
英国大乱,“天网”趁乱开始在英国建立据点,并企图占领伦敦建立“蚁穴”。
英国军民奋勇抵抗、并向战场最高统帅部一再发出紧急呼救。
当时泛欧军正与“天网”在“马德里蜂巢”方向鏖战,在付出巨大牺牲后,局面上已占据一定上风,这个关键时候,对这个一再“掉链子”的“大英帝国”,是救还是不救呢?
在统帅部联合作战会议上,泛欧军大多数高级将领都认为,一定要坚决将“推土机”计划执行完毕,再解决其他问题。“天网”猛攻英国,目的就是为了分担“马德里蜂巢”方向的压力,更何况英国“游击区”的战略地位摆在那里,不可本末倒置。
“不救”的声音呈现一边倒的局面,还有个不言自明的原因,那就是泛欧战场成立时英国“牛X”的态度,以及其在前面作战中的不堪表现。
但最终的抉择权在马克西姆斯元帅手中。
“我们不是机器人!”马克西姆斯元帅首先引述了约翰·康纳的话,然后发表了那番著名的言论:“没有‘感觉’的机器,才只会计算冰冷的利益,人类不会放弃自己的兄弟姐妹……”
泛欧军最高统帅部暂缓了对“马德里蜂巢”方向的进攻,分兵支援英国,英国战区并非“天网”的作战重点,其投入力量有限,英国得到泛欧军支援后防御能力大增,海上通道也再次被打通,“终结者”随后逐步撤离了英国,英国暂时渡过了难关,同时“马德里蜂巢”的控制区域也被西欧方面军压缩,但在此期间,“马德里蜂巢”主体建成,(注:“蜂巢”建立完成的基本标准是:安装了“蜂巢之心”、能自我防卫、能自给自足、能生产“终结者”和各类武备。)“天网”进攻英国的牵制性目标达成,泛欧战场的整体战局陷入不利。
对于支援英国决策,许多人对英国、对马克西姆斯至今仍有非议,但现在从已知的史料来看,这个决策也许并非全是马克西姆斯的意气用事,失去了皇家海军的全力支援,西欧登陆战很不顺利,西欧方面军当时在单一方向上与“终结者”绞杀,也呈现强弩之末之势,泛欧军确实也急需休整,即便再坚持硬拼下去,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攻克“马德里蜂巢”,此时如果再听任英国战区沦陷,“天网”将可能很快在英国建立起“蚁穴”甚至“蜂巢”,以英国的地理环境来看,如果“天网”在那里建立起成规模的据点,也许对欧洲大陆的威胁相对较小,但却必然易守难攻,欧洲对“天网”的战事就会出现久拖不决的局面,而泛欧军是三大战场中唯一执行进攻任务的反抗军部队,如果泛欧战场迟迟不能平定,那就破坏了联盟的全球战略,以“天网”的发展速度来看,时间上人类是拖不起的……支援英国,泛欧军高层确实也有战略方面的考虑。
必须提到的是,英国在得到了联盟的支援、暂时稳定下来之后,对全面执行“欧洲疏散令”竟然还有些犹豫,毕竟“日不落帝国”自联合王国成立时起,还从未被征服过,不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甚至上溯到古罗马统治时期,都没有什么强敌能让英国人民屈服过,可是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老大帝国”式的思想真是灾难性的——作为最后一个执行“欧洲疏散令”的国家,英国其后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但一度亡了国,还被逼到了灭种险境,而且英国这根“掉了的链子”也严重阻碍了“推土机”的行进,更被认为是泛欧战场灾难的源头。
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泛欧战场其后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与“天网”绝对实力上的差距,虽然当时从兵力和武备综合情况上来看,泛欧军是要强于“天网”在泛欧的军力,但“天网”对人类的情况了若指掌,且能调动全球的战略资源,人类对“天网”的进一步了解却总要复出血的代价,“一个瞎眼的巨人即便再勇猛,又如何敌得过怪兽?”(注:言论出自《启示录编年》一书。)也许泛欧战场失败的根源,在于盲目求“速战”的进攻战略上。
英国也的确是拖了泛欧战场的后腿,在“推土机”计划中的表现更为人诟病,需要承担历史责任,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比追究责任更重要的是,联盟和泛欧军民没有因为英国的过错,放弃自己的“兄弟姐妹”,而英国方面军在启示录时代其后的优异表现,也回报了这种无私的支援……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记得那曾经“掉了的链子”,所有人都知道,伊莉莎白·克里斯蒂娜,才代表着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精神;“度假结束”计划中(注:详见本书第一卷之《反攻泛欧战场》等相关章节。)皇家近卫军的表现,才代表着“日不落”的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