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各国在“审判日”引发的连锁反应中,也被动加入了对俄罗斯的全面核攻击。但因为俄罗斯的核反击重点主要是针对美国,所以欧洲遭受的核反击,主要是来自俄罗斯海基的二次核打击,加上欧洲还有比较先进及独立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进行有效保护,(注:当然美国也有类似的系统,但因为罗伯特·布鲁斯特将军在总统的压力下,在“审判日”对“天网”下放了美国军事网络的终端控制权,导致美国的军事网络系统完全被“天网”控制,所以“天网”只对来俄方来袭核弹进行了非常有限的拦截,用于保护“天网”自我发展和自我繁殖的设施,相关过程见《启示录时代的战场》一书的“终结者3”章节内容。),又比较果断地对俄罗斯作出了压制性的核反击,(注:关于“审判日”爆发时全球核武国家的动作,可参考本书第一卷之“东方创世纪”等章节。)这就使得欧洲免遭“审判日”主战场的厄运,并且虽然在“审判日”的时候,“天网”控制了全球的绝大部分网络系统,但是由于欧盟有相对独立完善的军事网络体系,所以其军事网络的核心没有被“天网”控制。欧洲与美国由于存在盟友关系,对“审判日”触发的原因知道得也比较早,应对和准备也相对充分,就使得欧洲成为了“审判日”之后,人类军事力量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其各种军事力量都有完整建制的遗留,甚至还保留了少量战略核武器部队及少数军事卫星的控制权。
约翰·康纳对欧洲的情况自然十分重视,他通过乔治·阿什当将军较早就与欧盟各国展开了联络,北美战场成立后,欧洲也成为了北美军的扶持重点,北美军的第一支先遣队就是派往欧洲的,另外在泛欧战场成立前后,欧洲各国也先后派出了5支共433人的联合派遣队,(注:与教导团的性质不同。)进入北美调查“审判日”触发的真实原因、会见北美军主要领导人、学习对付“天网”的方法,派遣队中就包括亨利·葛朗维格、墨里·盖尔曼和克里斯蒂亚诺·莱因哈特等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后来随泛欧教导团返回,成为了泛欧反抗军的中坚力量,还有一部分人则长眠在了北美。
因为欧盟架构的存在,在各方对“审判日”有了共识之后,泛欧战场的建立比较顺利,泛欧反抗军也成为“审判日”之后,人类联盟中最早具有完整的多兵种建制及统一指挥的部队,泛欧军的首任领导者瓦西雷斯·马克西姆斯元帅原籍意大利,绰号“军刺”的他一生有过大小上百次的战斗经历,马克西姆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家族中有许多成员参加过一战和二战,在被推选为泛欧战场最高统帅后,他以其职业军人的铁血作风,平息了“审判日”后的骚乱和民众的恐慌情绪,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在这场末世危机中,遭受核打击并出现局域核冬天的泛欧战场,缺乏可回旋的战略纵深,因而他顶住舆论的压力,比较早地就颁发了“欧洲疏散令”,命令军队协助“自愿”的民众和战略物资撤离欧洲大陆。但是英国方面认为泛欧军领导层对自己不够重视,且有战略性放弃自己的可能,英国方面为了“自保”,一开始时对“欧洲疏散令”非常抵触,这就导致泛欧的战火蔓延开之后,不但英国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还因此拖了泛欧军的后腿,启示录时代英国在泛欧战场的战略地位,与日本在东方战场的战略地位比较类似,其本土战略资源匮乏且无战略纵深,自身很难抵挡“天网”的立体式猛攻,但大陆的军力又难以对这样的“孤岛”进行大规模支援,所以平心而论,先将之定位为可放弃的“游击区”,是属于合理的战略,但这“游击区”的定位,相较这两国的战前综合国力而言,确实落差太大了,因而在“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情况下,两国一时接受不了也是人之常情啊!但“游击区”英国战区其后却走出了一位对泛欧战场、对启示录时代都影响深远的人物,她就是“圣女贞德”——伊莉莎白·克里斯蒂娜,这就是后话了。
需要提到的是,欧洲预定的疏散地本来包括非洲、中亚、西亚以及大洋洲等地,但泛欧战场领导层接受了人类联盟的建议,为了充分顾及东方战场的利益和情绪、不给东方战场增加负担,欧洲民众因而放弃了一些比较理想的安置地,被尽量疏散到了非洲战区,在那样的乱世中,谁不想逃到到一个即能远离战火、又有较多生活保障的地方啊!马克西姆斯元帅等人为大局着想作出这样的决策,确实令人敬佩。
在军事方面,马克西姆斯元帅也作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他在泛欧军的序列下,成立了一个庞大的科研团队,里面几乎囊括了所有泛欧战场的科学家,这支团队的首要工作,就是以仍能使用的欧洲军事网络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完全独立的网络和卫星系统,为战场的统一指挥建立了基础,期间该科研团队成功阻止了“天网”软体后继入侵,并较早展开了对“天网”和“终结者”的军事研究工作。同时马克西姆斯为首的泛欧领导层在泛欧教导团的帮助下,紧急训练反抗军部队、(注:即将欧洲各国军队军队统一训练成能专门对抗“天网”的反抗军。)、大力扩军,并集结军队布防战略要地和大城市,(注:这当然是个具有普遍性的战略失误。),同时还尽量协助东方战场的建立,甚至有过“建立一支精锐的远征军、越洋支援北美战场”的计划,但后因泛欧战场自身不保,这个计划只能作罢,但该计划中的某些设想被东方军修改后,在“涅槃时代”又被应用到了“汉尼拔”行动计划之中。(注:详见本书第三卷之“汉尼拔”等章节。)
所以总体看来,在“方舟时代”早期,泛欧战场有着对抗“天网”的最强军力,各方面的战前准备也相对充分,因此泛欧战场在“二审日”爆发前,承载着人类“消灭‘天网’、光复地球”的希望。
“方舟时代”早期的北美战场上,北美军虽人数不多,却身处“母巢”所在地,且技术能力和战斗力强,特别还有约翰·康纳等对“天网”知根知底的人存在,实为“天网”的心腹大患。北美军惯用的战术是,先找准“天网”的破绽,在技术和情报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对“天网”的软硬件要害处发动游击战、突袭或特战,虽然北美军的作战规模一般都不大,但往往一针见血,作战之后北美军会灵活机动、分散撤离,“天网”难以捕捉到北美军的踪迹,因而“天网”在北美战场的战术主要就是“斩首”和小规模围剿,用定点清除、圈套诱捕、区域围剿或T型“终结者”的刺杀及潜伏等方法,(注:“天网”当时在北美战场上的战术,可参考《启示录时代的战场》一书中的“终结者1”和“终结者4”两章的情节。)来消灭北美军主要领导人和主力部队。也就是说当时的北美战场上,“天网”与北美军都采用特战为主的战术,双方你来我往,像是在打一场类似“猫捉老鼠”的战斗。
东方战场当时的战场综合资源非常庞大,但战场成立前“一盘散沙”的情况比较突出,各国各自为战、沟通不利、缺乏互信和联动,加上一些国家的军队指挥僵化、组织混乱,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天网”虽重复采用其“常规”战术——“蛙跳”、突袭、夜战、围剿及结合斩首式攻击的强攻,却在东方战场获得了惊人的战果。但东方战场成立后,东方军利用战略纵深和人口数量方面的优势,或层层抵抗、或死磕硬扛,虽然伤亡巨大,却也还能与“天网”周旋。
因而从战略上来说,无论是北美战场还是东方战场,在方舟时代早期都是处于守势,这也是人类联盟制定的全球战略,“可胜者、攻也!”的道理懂军事的人都知道,而战略反攻的重任,就交给了联盟中军力最强的泛欧军,泛欧军坚决执行了这一进攻战略,表面上泛欧军也具备这个实力。
联盟的战略制定参考了康纳母子“三大战场、三足鼎立”的战略计划,战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战略实施又是另一回事了。“天网”是人类前所未遇的强大敌人,它对“审判日”之后人类的情况掌握得更清楚,对泛欧战场也有精准评估,采取的战术也非常有针对性,而且机器的效率远高于人类,在泛欧军还未完全做好准备时,“终结者”已经铺天盖地杀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