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Terminator-of-Eastern-battlefield
“审判日”、人类与机器的战争、三十亿人口一瞬间被消灭……
这一天还没来临,核弹没有从天而降,“天网”也没有控制世界……
我应该感到安全,但是却没有……
——约翰·康纳《—————————————————————————————》
每个人,都活在自我梦幻与外在现实之间。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只呈现个体透过梦幻看到的样貌,真实的世界,是无数个体碎片似是而非的演绎组合,从过去、现在直至将来,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置身其中的个体是难以探知的,因此,人类寻求的真理似乎并不存在,准确地说,是永远不会以我们认为的样貌显露,却又分明蕴育在时代生命的轮回往复之间。
“文艺青年”定然不喜爱功利性质的写作,他们的行为,就如同年幼的孩子玩积木一般,那是唯我、随性而又快乐的灵感堆砌,不为任何其他的推倒与重置,在万仞的世间搭建出理想的化身。纯粹的创作,令他们寻获属于自己的时空、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梦幻,方寸间表达着对大千的看法和诠释,不觉寒来暑往,独享信仰与豪情的升华澎湃,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在宝贵、唯一而又短暂的生命中,可以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地创造属于个人的完美——科幻时空、玄奇大陆、侠义江湖、梦想天地、感官世界……,里面有独一无二文史和言语,贯彻了特立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制定的法则和作出的判断,或昭告、或隐喻、或指导,让世界承认自我的存在,唤醒浮生关注世界曾经的真容,以体察当下的虚实,并一窥未来可能的变幻。
他们坚信,人类在浩宇中不会孤独,所以,自己也不会!
“穿越”是这部巨著的理论基础,但给本书冠以“玄幻”、“架空”之类的头衔也许并不贴切,虽然书中以不同的写作手法,穿插了玄奇、战争、武侠、励志、情感、冒险、悬疑等等相关素材,但笔者的本意是写一部“乌托邦式的现实主义科幻史诗”,笔者本人也不甚赞同将一本可读之书标签化,“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翁的这句话还是蛮有道理的,读者会通过自己的视角,为自己中意的好书赋予不同的意义,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时空行者,共同穿梭于一个并不稳定的时空体系中,这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根源,而这一幸运而短暂的存在,又定然会多少影响到那个开放浩瀚的体系,并与之产生些许关联,生前死后的种种羁绊,将推动这个体系向着浩瀚的深处无限发展,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了解发生的一切,抑或是无奈接受趋势的左右——也就是所谓的“宿命”吧!但是,不知道、不相信、不接受的,并不代表没有发生或不会发生。
如果以这样的视角耐心看完本文,读者就能体会到,笔者描绘的,确是世界现实,或是说某种真理吧!因为现实才是“穿越”的关键——现实即是科幻的过去,现实又是历史的未来!
时至今日,世间依然是有人哭也有人笑;有人悲才有人乐;有人死亦有人出生;不管是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日”,还是中华《推背图》的“乾坤再造”,不论是诺查丹玛斯的《诸世纪》、还是玛雅的“太阳历”,都没能阻止世界浑浑噩噩地延续,而无知无觉中,一切正悄然发生——“天网”渐渐觉醒,人类正站在了灭绝的边缘……这不是预言!是真实的梦!也许故事未必全然发生在我们所熟悉的时空中,但很不幸,这一切终由我们承担!
笔者只是现实世界的“diǎo丝”一名,不奢名利只求关注,指点也好、吐槽也罢,定然照单全收、虚心接受,希望这部梦想中的“惊世之作”,能获得诸位“上帝”的些许认同,法眼睽睽之下不甚惶恐,在此先拜谢啦^-^-^-^
本书设定的宏大背景,与《终结者》系列电影有潜在的关联,包括即将上映的《终结者5:创世纪》及之后的续集,而每个主线章节,也是以电影台词开头的,读者可以先行参照。但是,书中数百万字所讲述的,却完全是本质不同的另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将从上帝启示的“审判日”的核爆瞬间开始……《————————————————————》
“下界的法尔西,我们就是在那里与命运相会了。”
——Vanille·《最终幻想》《————————————————————》
附:对“第一人称”的有罪辩护
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苹果“非同凡响”广告.1997年
《————————————————————》
关于“第一人称”的问题……
在诸神、特别是诸神之王——上帝(广大读者们)和玉皇大帝(各位编辑们)的法眼下,不胜惶恐的我首先必须认罪
——我有罪!且有很大的罪!
这属于明知故犯!我并非不知,如不以“上帝视角”的第一人称写书,必受“审判”!但还是执意用“自己视角”作为本书第一卷的主线。现在的点击率上不去,是诸神的惩罚,我已口吐白沫、倒地抽搐中……
但凡戴罪之人,大都希望能获个轻判,而我之罪确也小有冤情,所以,诸神在上,请允许小的在此做个有罪辩护啊!
以第一人称落笔的主因,在“作者序”和“作者的话”中也曾提到,是不想纯粹为了迎合、而令作品显得过分功利;也不想为诸神献上一份看似还能果腹、但于健康却益处不大的“快餐食品”。另个原因就是,如果开始就采用非第一人称的视角,会破坏本书预设的宏大体系,也将违背我的初衷——“在宝贵、唯一而又短暂的生命中,可以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地创造属于个人的完美——科幻时空、玄奇大陆、侠义江湖、梦想天地、感官世界……,里面有独一无二文史和言语,贯彻了特立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制定的法则和作出的判断,或昭告、或隐喻、或指导,让世界承认自我的存在,唤醒浮生关注世界曾经的真容,以体察当下的虚实,并一窥未来可能的变幻。”
即便有理由千万,我仍深知冒犯诸神的后果,因而正式下笔前始终纠结犹豫——也许先以诸神的视角来写第一卷,获得认同之后再……是个明智的抉择,反正本来也没想过用第一人称将本书写到底,第二卷“今世”和第三卷“来世“,都是以全新的视角展开的故事,换换次序而已嘛!有何不可……
但是,一件看似与写作不相干的事情,打消了我妥协的念头,那就是史蒂夫·乔布斯在2011年10月5日的逝世。
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一书中写到:“在历史的万神殿里,他的位置就在爱迪生和福特的身旁。在他的时代,他超越众人……把诗歌和处理器的力量完美结合……他能够在苹果的DNA中融入设计的敏感、完美主义和想象力,使之很可能,甚至此后几十年,都是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处成长得最茁壮的公司。”沃尔特·艾萨克森对乔布斯也许有些过誉了,但个人认为,《史蒂夫·乔布斯传》达得到“名著”的标准,这是至今唯一能得到我如此评价的“非名著”作品。
乔布斯有两个最让我欣赏的理念,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吧——
第一,就是对“顾客(也就是“上帝”)需求”的定位。在乔布斯之前,几乎所有的成功营销,都围绕着顾客展开——商家通过大量的顾客调查,设法制造出符合顾客需求和想法的产品。当然,最终的产品能兼顾大部分顾客的需求就很不错了,而且顾客们其实也不能确定,对未来产品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乔布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念很简单,就是将革命性的产品、以爆炸式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所有潜在的顾客接受和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哦!原来我真正需要的是这么个东西啊!
第二,就是乔布斯近乎痴狂地在苹果的产品中体现“科技与人文的交汇”。虽然这种交汇看似“至简”,却使得产品不再是一部冰冷的赚钱“机器”,而是具备了“生命力”的艺术品。
当然,我远不能和乔帮主相提并论,也不能制造出乔帮主玄妙的“现实扭曲力场”,如果他是剑魔——独孤求败,那我充其量只是丐帮——无袋弟子,但乔帮主倏忽间的离世令我明白,完美,是种永远也达不到的偏执,但这绝不是放弃的理由!
1984年,是“终结者”系列电影的开篇《魔鬼终结者》发生的时间。
1984年,苹果公司发布了著名的广告“1984”。
1997年,是“终结者”系列电影中最经典的《终结者2:审判日》发生的时间。
199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更著名的广告“非同凡响”。
我以为,这就是某种启示。于是在乔帮主驾鹤西去之日,我开始了这本书的创作,至今洋洒数百万字,《终结者之东方战场》在理论已经完本。
网络文学是潜力无限的写作新形式,更是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至今,还是基本停留在粗放式+劳动密集型的模式中,这确有现实的原因,也不是个人或“起点”能够一下改变的,但我感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的网络文学的视野被禁锢了,中国网络读者的“顾客需求”被低估了。中国,至今没有真正的“苹果”,也至今没有真正的“幻作”,这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中国的“文艺青年”,我真心地希望,能以自己的不辍笔耕,令中国网络文学的内涵再丰富些,令中国网络读者的视野再开阔些。深知自我之渺小,很可能经不住孤独和审判,但我决意这么做,因为
这才是“秦崇太”啊!
再者说啦!一本好书与一款好游戏有着相通之处。好游戏一般要有个上手过程,太容易理解的游戏常与经典无缘(“植物大战僵尸”除外),好书也一样,换个视角来读,可能渐渐“上手”了也就读出滋味啦!同样道理,一道菜用漂亮的盘子装比用砂锅盛的卖相要好,但我是炖土鸡汤呐!用其它“家把什”炖不出营养、鸡汤装凉了也没味儿啦……
对不起!对不起!东拉西扯又扯远了,为了给自己脱罪,浪费了诸神宝贵的时间,罪过罪过……罪加一等……
所以我再次真心实意地承认——我有罪!且有很大的罪!做此有罪辩护的目的,只求诸神能给我些宽容和耐心,待一段一段、一章一章、一卷一卷读完之后,再统一作出“审判”不迟,期间我一定会努力赎罪,为诸神献上最超乎想象的供奉——一个崭新的世界!
不要让秦崇太孤独!
尾声: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几点疑惑至今未明,恳请诸神给些启示——
在在奇幻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如果斑马是水手、猩猩是母亲、猎狗是厨师、“派”是老虎,
那么——
A.“派”又是谁?
B.“派”能是个“中国人”吗?
本书电影版的导演——“中国人”李安如是说:“我宁愿人们对我的作品感到惊喜,而不愿我的作品被大肆吹捧。这是我更习惯的方式。但是,这是大片,我不得不随大流。
本书的作者——“北美人”杨·马特尔如是说:“如果老百姓不支持艺术家,那么艺术家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牺牲自己的现象力,于是到最后,我们什么都不相信,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梦想了。
那么——
A.我将怎样去完善这本书呢?
B.秦崇太最后将作出怎样的抉择呢?
……
《————————————————————》
你们将明白为什么1984不会变成《1984》。
——苹果“1984”广告.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