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有推荐的来几张,让在下乐呵乐呵,有个盼头。
董卓眼见朝堂之上,没有什么人是自己人。有什么事都要反对,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些个政务。自己手下那些个武将,更是难登大雅之堂,董卓问计于李儒。
“你说,现在我说什么,他们就反对什么,有什么办法让他们都满是赞同之声?”
李儒抱拳道“启禀主公,先帝曾有党锢,如今释出,必感主公恩德。”
董卓想了想,觉得不错,问道“蔡邕这人,怎么样?连我都听说过,据说没当官?”
李儒,附身抱拳道“蔡邕天下大儒也,若能请之,必大收人望!”
董卓虎目中带上一丝喜色,回收遣侍卫前去,召蔡邕入宫为官,不久,传来消息,蔡邕拒绝邀请。
“混蛋!”董卓怒喝一声,请自带兵前去。
历史之上贤主求才的典故也不少,三国时期刘备就曾三顾茅庐嘛,然而董卓前去,完全不是这个调调。
眼见蔡邕府上大门紧闭,董卓二话不说,就遣人撞门而入,当即去寻蔡邕。
蔡邕眼见躲不了了,只能无奈现身,面见董卓,董卓再三邀请,蔡邕只是摇头。
眼见如此董卓老脾气又来了,一把将腰间的剑拔出来,横放在蔡邕脖子上怒喝道
“不曾想现在还有人想试一下我的剑是不是锋利的。”
蔡邕心中害怕,面色不显,他沉声道
“以董公如此脾气,我前去应征,也不过助纣为虐,毁我一世英名,还不如死了算了。”
董卓面色稍缓,收剑入鞘,大大咧咧道
“你放心,我找你是真要你的才能帮我,我董卓粗人一个,杀人没问题,政务是真不懂。”
眼见如此,蔡邕只能点头同意。
后面董卓果然感觉政务方面轻松了很多,而且有不少人也投入他的阵营,顿时大喜。
一个月内,升了蔡邕三次官,成为侍中,蔡邕也很是感动,一生所学无所用,不曾想,竟然是董卓尽用其才,一时老泪纵横,两人自此关系亲厚。
而那废帝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食之类的东西渐渐短缺,话说,这还真不能怪董卓,他哪有兴趣去计较这些,主要是汉灵帝时期那些个太监习惯了。
欺软怕硬,见废帝何太后等人失势,貌似永无翻身之日了,自己小日子过的又不好,就开始克扣,中饱私囊,到最后越来越多,贪心越来越大。
废帝刘辩,性子软弱,又不敢去直言,直言的话,董卓也许觉得他这人硬气,就将那小黄门小太监干掉,恢复供应。
然而刘辩每天哭哭哭,董卓偶尔派人打听就听到刘辩在哭之类的,顿时就心生厌恶。
有一天刘辩正哭着,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诗曰:“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正好这一天,董卓派人前去看看刘辩,结果就听到了,第二天就念给了董卓听,董卓很生气,小兔崽子,好吃好喝供着你,你还想杀我?
董卓这人,性子本来就暴虐,最看不的弱者,对他来说1,那种弱者活着就是浪费粮食,董卓招来李儒问道
“我想杀掉刘辩。”
李儒先是一惊,随后劝阻道
“主公,万万不可!刘辩虽然已被废除帝位,然则毕竟是先帝之后。。。”
董卓眉头一皱,虎目包含着杀意,不多言,手持宝剑,向着永安宫而去。
李儒紧赶慢赶,却慢了一步,只见刘辩等人俱已死去,董卓还在那里指着刘辩的尸体骂道
“你作诗,骂我,我杀你也是师出有名。”
言罢,丢下宝剑,大摇大摆走出永安宫,眼见一名清秀侍女跪于地,眼中暴虐一闪,拉过来,横抱于怀,大笑着又走入,永安宫内。
随即传来一阵撕裂声。哭喊声,李儒见此脸色阴晴不定。
次日,街坊之中传出消息。
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
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
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
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儒催逼帝,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乃大恸而作歌,其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歌罢,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骂:“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
消息传出,举朝震惊,蔡邕朝堂之上,直指李儒,大声斥责,群臣激愤,要求杀死李儒。
然董卓,语出惊人道“刘辩,我亲手杀的。”话已出口,更是引起轩然大波。
而此时李儒却跪于地上大哭道“臣闻刘辩有弑新帝之心,报与董公,董公言可杀之,儒一时鬼迷心窍前去以毒酒弑帝,臣罪该万死,万望日后蔡大家,好生照看我家主公。”
董卓眉头皱了起来,眼见四周激愤不已,拔出腰间佩剑,口中发出惊天怒吼道
“我看谁敢,动李儒一下。”
一臣子面色涨红道“董公,欲乱朝政乎?”
董卓二话不说,一剑枭首,的顿时血溅朝堂,朝堂之上,吕布等将更是摩拳擦掌,虎视眈眈。
“我的人,我自己会处置,轮不到你们,现在我说李儒无错,错在我,谁有意见,说出来!”
群臣眼望着董卓手中滴血的宝剑,俱是沉默不语,经此一事,董卓手下武将,忠臣更胜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