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之林往西,就很适合居住了,这里群山绵延,绿树成荫,风景独秀。尤其是凌凉境内,有一绵延二三十里的秀丽山脉,主峰独高万丈,名曰芷灵山,西南群峦中,景色最是繁胜。
芷灵山旧称仙灵山,是因山中深处,传说住着上仙,神异非常;又因山中盛产芷草香料,民间多往采摘,才习惯叫成芷灵山,远近闻名的凌凉“十花”香,所有原料,均需采自此山中。
“芷灵山中藏九仙”,此话虚实,却难分辨。
只因此山脉绵延广阔,分支纵横,四周展开有二三十里,林木葱郁,走在其间遮天蔽日,更有猛兽虫鱼出没,因此凡人若想徒步前往主峰,实为困难。
然而这或许是真仙固来喜欢清静设下的机关罢了,芷灵山中有上仙,在凌凉民间,已是老少皆知。
这不,大山入口处,俨然有一座白色大石门,上书“芷灵”二字,不知何年何月为谁所立,已无从考证。
近旁更有宽大讲经台,据传,每十年,三月山花漫开时,即有真仙下山讲道,广收仙徒;因而每到此时,四海之内,欲求修仙访道者,纷纷赶来,络绎不绝,皆来拜谒众仙,求一段仙缘。
也因此,芷灵山下,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座小镇,起名甚为通俗,曰访仙镇,镇民生计,皆来源于为众多寻仙者提供吃住、导引、香料易货等,热闹非常。
而其中有仙缘仙骨者,则可以踏进大白廊门,入山访仙。
据说,领到山中邀仙符的人,过了大门,就可以看见灵台仙阁,眼前更是栈道通络,顺而往上,就能到达芷灵山主峰,拜谒众仙。
只是这些,都是民间传唱罢了,修仙之路,漫漫无边,大多一去便是数十年,修成下山之时,容颜依旧,人间却早已换了风景,故人皆亡,也就没有了后文。
然而,芷灵山藏有九仙,却是真事。
四百年前,原本此山只是昆仑山系中极为普通的一脉小山,不知过了多少年,来了师徒一男一女两位上仙,男尊者名曰子韵,常称子韵大师,女仙为子韵大师的亲弟子,名号曰临芙。
此师徒二仙,初来时都已修炼至真元,道法已是非常,加上芷灵山的灵气本就丰厚纯粹,二人沉寂修炼,很快就到了震元高阶,离入神升天,已只有一步之遥。
而后,二仙深感西凉一地妖魔污秽横行,于是在芷灵山顶修建灵光塔,仙光拂散三百里内,妖魔皆不敢近,这才造福了凡间。
因此几百年来,芷灵山方圆三百里内,人人安居乐业,久而成城邦,到如今,已形成凌凉、陇明、京守、大觉四国,并承袭夏周礼教,渐成体制,一派生机勃勃。虽每国辖众,不过二三十万小小,然都恩源于芷灵山双仙,本同一脉,因此四国间都同盟呼应,未曾有争端战事,民众自然淳朴向善,往息生生。
此后,芷灵二仙又在山上建仙台殿阁、道场经台众多,并加收七位仙徒,授予天法常理,修仙同时,协助管理西凉一地闲杂事项。
此七仙徒,详尽为:大徒弟高宇,主持芷灵山全部仙务;二徒弟谷诩,主研日月星象、推演运筹之法;三徒弟方振子,研习上古八卦、推演现象;四徒弟骆威,入世化凡,精研兵家战法;五徒弟詹微子,研习世道礼教、传学布道;六徒弟忧师年,主管符咒镇妖、旁门左道;而七徒弟景七,最是年幼顽皮,只爱云游四海,学得至上剑法,因而封为中等剑仙。
自此,西凉一地,治理井然。芷灵山九仙之功德,也广为民众传颂,凡间庙宇德观,除了供奉三皇,均别设有九仙尊像,供大众瞻仰,香火甚是繁盛。
然自古,仙有仙规,最是广大处为无形,凡间争相传颂,却难见真仙面目,百年来,便只成了传说。
特别是仙尊子韵大师,最喜清静,常年都在深涧中修行研习,鲜有出面见人,甚至收徒一事,均由自己的亲传弟子临芙一手操办,教授仙识,仙言上论等,则通过芷灵山听阁,金文传音,教授于众弟子。因此九仙之内,分辈三等,临芙为七弟子之师父,仙尊子韵,则为师尊是也。
此所种种,即为芷灵山九仙传说之大概。
幽幽深山,修仙得道,原来也不过如此。
但见群山连绵,山水绿绿,半山处,亭台楼阁,煜煜生辉。
人间一片向好,斟一壶茶水,笑看平生,修仙无为,岂不乐哉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