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白鳝?有这东西?哦~对了!我记得度娘说白鳝一般指的都是鳗鲡。”小咪想了想道,拿出手机亲手查了起来。
“不是。”楚熙摇了摇头道:“白鳝是白鳝,鳗鲡是鳗鲡,大银鱼,鳗鲡,黑鱼,都有着蛇鱼的称号。”
看到小咪还在看资料,楚熙摇头道:“互联网在中国才流行了多少年?百度又只在流行年份中存在多少年?多少灭绝物种百度上是没有的?你别查了,还不如去问一些土生土长的老人,他们可能知道,这事情起码都是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哦。”小咪嘟了下嘴道:“你继续说嘛。”
“原来太湖三白是白鱼白虾银鱼,都说是三白了,银鱼都说叫银鱼了,又怎么会是三白之一?而且土特产流行和扬名也是因为一些地方宣传,虽然有些自古有之,但在宣传到外界前终究可以改变。”
而太湖三白中最后一个银鱼就是被改变的。
原来不是银鱼,而是白鳝,这也就说得通所谓“三白”了。
白鳝的肉质滑嫩鲜美,你黄鳝要好很多,蛋白质也要高不少,且没有土腥味,这样好吃的东西自然是人人向往。
也就是因为如此,太湖白鳝曾遭到了大量捕杀,以至于二三十年前彻底灭绝。
说太湖三白中包括白鳝而不是银鱼,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老人们说,太湖白鳝是太湖中独有的,而银鱼呢则不是。
前些年太湖水遭到污染,锡城人的生活得到质的飞跃,那一年人人喝上了矿泉水,堪比香港,那就是太湖蓝藻爆发所致。
这次蓝藻爆发,导致了银鱼的大量减少。
可以说,最近几年的做银鱼羹的银鱼,大部分不是锡城太湖所产,锡城太湖产的根本量就不够,那这些银鱼哪里来的呢?
芜湖,AH芜湖。
AH芜湖由于比锡城发展少,水质干净,每年出产的银鱼数量多,品质也不错,小银鱼出水立刻冰冻亦或者晒干,方便运输,而且最主要的是便宜。
如今市场上见到的,基本都是AH芜湖出产的。
银鱼的确是个好东西,具有高蛋白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某些地方,银鱼炒蛋是女孩子在生理期比吃的食品。
能炒蛋的都是小银鱼,楚熙喜欢的是大银鱼的做法。
那就是调好了鸡蛋面浆裹住银鱼,打一层面粉再沾上些饼干屑,往热油里过一过,那个香味酥脆滑嫩,真心得比炸鸡还好吃,保证吃完都不想去吃肯德基里面的油炸食品。
当然了,这是题外话,楚熙说得适可而止,再说这白鳝。
这东西就更加了不得了,它的主要食物是就是银鱼,除了银鱼就是一些肥嫩的水草。这种生物生活习性也和黄鳝不同,黄鳝有土有洞就行,这东西喜欢钻在沼泽浅水的鹅卵石中,所以肉头极为干净,杀了吃没有半点血腥味儿,只有鲜香。
其实你想想,沼泽浅水,鹅卵石中,银鱼,这一系列的条件,都体现出了白鳝生存条件的苛刻。
所以说这种东西可能本来就不多,只不过那时候还没绝种,所以能见到的人也不少,爷爷奶奶那一辈若是土生土长,多多少少都知道写的,即便这东西确实稀罕。
可现在不同啦,环境污染,水质恶化,天气多变,蓝藻爆发,一系列一系列的问题,都注定了纵然是能活到现在,也难以继续生存下去。
白鳝和黄鳝不同,它的眼睛是红的。
就和兔子一样,白的兔子一看眼睛就是红的,因为眼珠本身是透明的,能够将眼底密集的毛细血管无限放大而已。
听完楚熙的话,小咪和赵器两个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楚熙家的鱼塘。
“你的鱼塘怎么弄的,难怪白鳝会出现,感情不是绝种了,而是寻找到一些苛刻的环境生存,人们难以发现了吧,要不是你这鱼塘环境好否则绝对吸引不了这白鳝。”顿了顿,赵器有些对楚熙笑笑,表现得自以为比较和蔼可亲道:“小楚,这三条白鳝卖给叔吧。”
“爸!你买回去又养不活!家里的鱼塘里除了一群吃惯了饲料的金鱼,乌龟都不愿意在里面待!”小咪叫道,她看着这么稀罕的东西倒也眼热,不过却更加知道这东西需要环境的苛刻,同时也知道吃了可惜养又养不活,所以还不如让它们在楚熙的鱼塘里活得更好。
被女儿矛头指了指,赵器也只得作罢。
“好啦赵叔,这东西要是给你,我还不知道鱼塘里能不能再有。说实话我这鱼塘有一条水沟通到七里堤外的太湖,上次暴雨涨水让水沟通了两个地方,大量的鱼虾涌进来。要不是今天收地笼我还不知道有这些呢。”
楚熙把白鳝倒入了鱼塘里。
指了指河虾,泥鳅,银鱼,喇咕等东西道:“这些赵叔你拿回去吧,给小咪烧了吃,另外医院里你家老头子和我家老头子也挺贪嘴的,你们又吃不掉,到时候烧好了让小咪上班带过去,行么?钱啥的你也别给了,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但这些东西也卖不了几个钱,那咱们索性谈感情了。”楚熙半开玩笑道。
赵器一听这话,连忙答应,面上心里都是乐呵呵的。
小咪一听连忙把后备箱准备好的水箱带了过来,装了鱼塘里的水,顺便撸了两把水草。
把鱼虾分类倒进去的时候,小咪仔细看着,心里高兴极了,这时候她眼睛一瞟,亮了起来,仿佛又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楚哥,这是什么鱼?”小咪拿着一条七公分长的鱼说道。
楚熙眯着眼一看,这鱼身体只有四公分,尾巴长倒是有三公分呢,尾巴青色,边缘却是显眼的橙黄色,鱼鳍很长,身上有着河鱼没有的条纹,在鱼鳃盖下方有着一点翠绿。
“这东西咱们土话叫做烧火哒哒,又叫中国斗鱼,准确的来讲是圆尾斗鱼,也是最普通的斗鱼。我记得小时候很常见,十三岁过后就再没见过,没想到今天还能看见,大概是水好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