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心系朝廷
刘邦弥留之际,一直在思考他的国家何去何从这个有关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刘邦深知国家的外部威胁来自西北,具体说,主要来自匈奴。首当其冲的是代国、赵国、燕国等三国,而这三个诸侯国中首当其冲的又是代国。为了应付匈奴对代国的侵略威胁,刘邦对代国重新做了部署。代国位于常山以北,与夷族的边界接壤,赵的国境从山的南面开始,距离代国很远。代国常有胡人入寇,难以保全国土。刘邦根据这样一种地理位置,割取山南太原之地增属代国。代国云中以西属云中郡,减少代国受边寇的威胁。封四皇子刘恒为代国诸侯王,加强对代国的有效管制。将原代国诸侯王刘如意改封为赵国诸侯王。将刘建封为燕国诸侯王。加强西北边境协防,较好地维护了西北边境安全。三个儿子虽然年幼,但不会发生诸如臧荼、陈豨、卢绾等异姓王反叛国家,危害国家安全的悲剧。刘邦对这一点很放心。刘邦现在不放心的是吕氏势力。刘邦知道,他死后,吕后肯定会控制刘盈,控制朝廷,控制国家,这一点是没有办法阻止的。吕后不顾一切地阻挠他更换太子,表面上看是维护太子的地位,实际上是为她自己打算!在更换太子这个问题上,他刘邦输给了吕雉,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惨败。刘邦知道,在更换太子这个问题上,他刘邦肯定斗不过吕雉!一是从根本上讲,刘盈是嫡长子,受宗法制保护。正因为受宗法制保护,所以满朝文武大臣都反对更换太子。二是她吕雉用心良苦,居然请来“商山四皓”,使我知难而退。吕雉能这样做,肯定是张良给她出的主意,吕雉没有这样的头脑。不过这样一来,刘邦对刘盈的执政能力放心了!有“商山四皓”辅佐刘盈,朝廷出不了大乱子,吕雉控制天下也无碍,毕竟天下还姓“刘”!关键是刘盈之后、吕雉之后怎么办?如不加以防备,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便由姓刘而改姓吕,怎样预防国家变姓呢?
儿子们一是年幼;二是资历浅,靠他们是阻止不了国家变姓的,要防止国家变姓还是得靠功臣!如何利用功臣防止国家变姓呢?刘邦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三点决策。这三点决策一是把国家利益与功臣利益绑在一起,使他们世世代代依附在国家这条大船上,誓死与国家这条大船共存亡。二是设立盟约,使他们有法可依,关键时刻,使他们有盟约可依,依靠盟约阻止吕氏夺权。三是专门为此下达诏书,明示天下。刘邦想: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国家变姓。
汉十二年三月,刘邦下诏说:“我立为天子,称帝于天下,至今十二年了。与天下的豪杰之士贤大夫共同平定天下,举国上下安定和睦。有功高的封了王,次的封了侯,再下的还有食邑,忠臣之亲者,有的封了列侯,都让他们设置官吏,征收赋税,女子称公主,赏赐小宅邸。如蜀郡、汉中郡、定三秦有功者,全都世代免除赋役。我对于天下贤士功臣,可以说是无负他们了。如果有不义背叛天子,擅自起兵者,与天下共讨伐,诛杀之。布告天下。使人们明白我的心意。”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这封诏书的用意。这份诏书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明刘邦对于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贤士做到了有功必赏,刘邦对得起他们。让他们享受到了应该享受的荣华富贵,而且保证他们的子孙后代延续这种待遇。后一部分就是刘邦下诏书的目的:“如果有不义之人背叛天下。擅自起兵的与天下共讨伐诛杀之。”谁不义,谁背叛天子,刘邦没有明说,但也无需明说,只要背叛天子,天下就讨伐之,诛杀之!怎样叫背叛太子呢?天子姓刘,太子的天下姓刘,只要改变天下姓刘的人都是背叛天子!刘邦在这份诏书里说得如此明确,他还担心有人看不懂诏书的意思,之后又立白马之盟,歃血为誓,与功臣剖符作誓,立丹书铁契,存入金匮石室,藏在宗庙。剖符作誓是让功臣坚信朝廷坚守承诺;白马之盟更是信誓旦旦;刘邦杀白马歃血为盟,宣誓说:“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者,天下一起消灭他。”这条盟约就彻底说透了。把他对吕氏的担忧全说出来了。刘邦以为这样就可以阻止国家改姓,而且刘邦对自己在弥留之际想出这样的点子、做出这样的决策尤为自豪!刘邦暗自说:“葁还是劳动辣!”
刘邦在沾沾自喜之余,又想到一个问题,刘邦对自己说:不能光知道高兴,还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萧何之后,谁为丞相?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布局未来。